情緒浮躁,思慮不定?不妨學學名醫葉天士的靜養之道

情緒浮躁,思慮不定?不妨學學名醫葉天士的靜養之道

《醫痴葉天士》《延禧攻略》等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著同一個醫者的身影,那就是葉天士。這位真實存在的清代名醫,不僅妙手回春,有大量的醫案名方流傳千古,更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頤養攝生之法。

靜養,就是葉天士十分推崇的妙法之一。靜者,安靜、靜止、恬淡、平和之意;靜養指安靜、靜心的修身之道、養生之法。葉天士的靜養之道對現代人養生仍有啟示作用。

靜以養神 

在這個紛繁複雜、信息飽和的快節奏時代中,情緒浮躁,思慮不定等精神因素,擾亂了人體健康,導致眩暈、中風、抑鬱、焦慮等病證頻頻發生。

面對精神因素誘發的多種疾病,單靠藥石之功則勢單力薄。名醫葉天士很早就提出了靜養的療疾之法。葉天士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自能知惜靜養則神藏”(《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強調靜以制動的自我調養之法,靜以養神,通過消除和減少精神壓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平日注意靜養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而病後靜養則能加快機體的痊癒。葉天士倡導“靜以待之”,患病後應休養身心,慢慢等待康復。“靜”強調心靜氣寧,克服焦躁、壓抑的情緒,心無旁騖,神思專注,這樣康復起來也會事半功倍。


 節勞戒怒 

靜與動相對,靜養之要在於形神俱靜,身之過動,則勞其形,神之過動,則勞其神,故宜節勞戒怒,形神皆靜。節勞,指過度體力勞動的形勞、勞神過度的心勞及恣情縱欲的房勞均需要有所節制。

葉天士說:“病君相上亢莫制,都因操持勞思所傷。若不山林靜養,日藥不能卻病。”(《臨證指南醫案·虛勞》)指出過度操勞思慮,是導致疾病的關鍵因素,單純依賴藥物往往不能取得顯著療效,唯有擯棄煩瑣之事、拋開心中愁憂和戒掉過激情緒,節勞安神,才能徹底治療疾病。葉天士雖然談到“山林靜養”的生活方式,但更強調獨善其身,修身養性。

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和缺乏節制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導致現代人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兩大因素,而從葉天士等古人的養生智慧中汲取經驗,節勞戒怒,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虛損靜養 

虛勞又稱虛損,是中醫學特有病名,指多種慢性虛弱性證候的總稱,過度透支導致的亞健康狀態及多種現代慢性疾病均可歸屬於虛勞的範疇。此類虛損勞傷應當據病情加以靜養。

葉天士指出:“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為妙。”(《未刻本葉氏醫案》)意思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勞累,雖小也不能忽視,要及早地靜養治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身體和心理略有疲勞之感的時候,就秉承靜養身心的觀念,從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去與自己和解,也許就會減少許多疾病的發生。

葉天士說:“久虛不復,不徒恃藥,當以靜養身心為要。”(《眉壽堂方案選存》)就是說,針對長期虛損日久不愈的情況,不可單純依仗藥物的作用,要將靜養身心作為主要治法。靜養身心才能更快痊癒。

在喧囂中尋找寧靜,於靜養中獲得健康。不妨學習葉天士靜養之道,從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智慧中領會攝生頤養的秘訣。



文章最後,給大家分享幾首養生保健的楹聯,也是養生和益壽的良方,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到妙聯佳對中的養生智慧,更好的珍惜身體健康。

例一:

青菜蘿蔔糙米飯,

瓦壺天水菊花茶。

此聯概括了想要健康長壽的日常飲食秘訣,吃青菜、蘿蔔、糙米飯,喝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這與中醫學和現代營養學倡導的清淡飲食、多吃粗糧、減少肥甘厚味等理念不謀而合。

例二:

心常抱一團春氣,

身恆居滿室清風。

“春氣”指春季的陽和之氣,一個人心裡要常懷一團春氣,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面有春色、喜色,和藹迎人。這不僅有助於事業興旺,也有利於身心健康。此處的“清風”指清貧、廉潔、樸素的生活作風,不貪不嗔,知足常樂,方能頤養天年。

例三:

養心莫若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這是一副自勉聯,闡述了寡慾養生、讀書至樂的養生之道。寡慾能使人胸懷坦蕩,品質高尚,淨化心靈;讀書不但可以獲得知識,啟迪智慧,還可以從中獲得修身養性的樂趣。

例四:

勤勞堅韌積極樂觀為身心自強要道,

美景天籟陽光清氣乃造化所賜補方。

上聯用樸實言語寄寓勤奮忍耐、樂觀自強的養生要訣,下聯借幽默語氣說明投身自然環境裡吸取新鮮空氣、沐浴溫暖陽光是天賜的養生良方。

例五:

精神內守身堪健,

動靜合宜壽自高。

上聯說養生貴在養心,只要精神守持於內,不使外耗,注重靜養,身體就能健壯。《黃帝內經》亦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下聯是說要與一年的時令和陰陽寒暑相協調,只有動靜不失其時,動靜不失其常,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例六:

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安分守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有這般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了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此為清代文人鍾雲舫題於四川省成都市寶光寺的門聯,是用散曲小令的筆法寫成,通俗有趣,口吻親切。鍾雲舫有“江津才子”“長聯聖手”之稱,藉此聯說出了人生於世要知足常樂、笑口常開的養生之道,也含有安分者得快樂、寬宏人少煩惱的寓意。

例七:

靜亦靜,動亦靜,五臟克消失慾火;

榮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於危機。

此聯講的是“靜”和“忍”的養生之道。“靜”不只是一種心境和狀態,還可以養神,只要保持安靜、清靜,就能以靜制動,克消能影響五臟平和的慾火,保持身心健康;“忍”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不動,擁有不被外在事物撼動的平和心態,遇事不怒、不急。對於常煩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係一劑妙藥良方。

例八:

樂善不言因果事,

養心有取老莊書。

上聯說“樂善”,即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不講究會有什麼善果、得什麼好報,因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種“樂”;下聯說修養心神就要取老莊的書來學習。寡慾知足、淡泊寧靜,此乃老莊養生思想的集中體現。

例九:

煙菸酒酒傷身,勞勞碌碌傷神;

正正派派做人,開開心心養生。

這是民國時期上海名醫丁甘仁的養生名言。上聯言明菸酒的危害,強調要勞逸適度,才有益身心;下聯則是說做人要有道德規範和樂觀的心態,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才是養生之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