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注:成無己: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
柯韻伯:兩陽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自下利。太陽與陽明合病,是初入陽明之裡,與葛根湯辛發散,以從陽也,又下者之法:太陽與少陽合病,是邪已入少陽之裡,與黃芩湯酸苦湧洩,以為陰也,又通因通用之法。
按:利為“痢”,應有裡急後重,口苦表現;汪昂稱之為萬世治痢之主方。
2.《傷寒論》第333條: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指出黃芩湯的使用禁忌,從“脈遲”服湯後腹中冷者,故脾胃虛寒禁用。
患者,女,45歲。2017年 5月23日因“崩漏1年餘”就診。末次月經2017年4月16日,至今漏下1月餘,量多,需用尿不溼。行走心慌氣短。現大便時干時稀,肛門口發癢有灼熱感,口乾。蕁麻疹,乳腺纖維瘤手術史,生育1子,流產1次。臍溫37.7℃。其人體瘦面黃,貧血貌,兩顴有色斑,舌淡,脈滑。2017年1月13日婦科彩超示子宮肌瘤多發,最大約52mm*34mm。西醫診斷: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中醫診斷:崩漏,溼熱內蘊。治以清熱止血,和中理虛。
處方:黃芩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紅棗30g。7劑,每日1劑,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兩次溫服,早晚各1次。
二診(2017年5月29日):訴藥後肛門熱感減輕,現咽痛,肚臍潮溼,臍溫36.8℃,晨起舌尖痛,平素受涼易腹瀉,手部發溼疹,心慌心悸,舌淡,脈細數。原方15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2017年6月3日):因患者治病心切,藥裡未服盡,婦科彩超結果出來後來複診,現月經尚未至,臍溫37.1℃。2017年6月1日婦科彩超示肌瘤最大約46mm*33mm。原方20劑,改為5/2服法(吃5天停2天)。
四診(2017年6月26日):訴2017年6月23日月經來潮,量大,色鮮紅,少許小血塊,舌淡,脈細數。原方7劑,5/2服法。
五診(2017年7月3日):訴上月月經8天淨,肛周毛囊炎發,腰痠背痛,少許白帶,納可,大便不成形,舌淡紅苔薄膩,脈數,臍溫36.6℃。原方15劑,隔日服。
六診(2017年7月25日):訴肛門口毛囊炎已除,肚臍潮溼,白帶增多,小便較急,臍溫37.2℃,舌紅,邊有涎沫,脈數,左下腹輕壓痛。原方25劑,隔日服。
2017年9月26日回訪:黃芩湯間斷服用中。服藥後,月經基本按期來潮,約7天淨,經量減少,肛周毛囊炎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