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人可以看不懂藥方,但一定要會一點食療,為什麼?
因為飯吃對了,有藥物治療無法取代的作用,而且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沒有毒副作用。我的一個親身經歷足以說明食療的威力。
見證食療的功效
一碗豬雜湯粉的魔力
學中醫之前,小編只知道吃飽了肚子不餓,對飲食的性味、功效毫無瞭解。
有一次得了很嚴重的感冒,連著兩三個星期吃不下飯,人暴瘦10斤,甚至走路都困難。
期間看了不少醫生,中藥西藥吃了個遍,但總不見好,身體陷入一種虛弱的僵持狀態。
又一週過去了。偶然間路過一家小店,對店裡的豬雜湯粉有點食慾,點了一份吃完,沒想到當天虛弱感就緩解了一些。
我猜想好轉可能和那碗豬雜湯粉有關,於是每天去吃一次。
三片豬肝、五片豬肉、一碗細粉,還有一小碟帶青椒的醬油蘸料,我一樣不少地連吃了一週。
胃口和體重就這麼一點點地,被這個小方子調回來了(至今仍感激那家店)。
實拍圖
想想其中的原理,大概是豬肝補了肝血、米粉補了津液,恢復了身體的疏洩和氣血循環。
好轉後再去吃那家豬雜湯粉,發現已經沒了胃口。我知道這是身體發的信號:夠了,不用再吃它了,換其他方子吧。
吃藥沒治好的感冒+胃虛+便秘,竟然被食物療愈了,這讓我對食療有了興趣,也開始注重一日三餐。
因為要想保持健康,10%靠藥物,90%靠食物。
相比醫藥的學習,一個善於養生的人要把90%的精力用在廚房裡。
食療必備常識1
食物各有性格
運用食療,首先要具備幾點食療常識。比如,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與味道。
1.性:溫熱寒涼平該怎麼用?
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自於古人的實踐經驗。
性即溫、熱、寒、涼、平。一般而言,溫中散寒、助熱補火、損耗人體陰液的食物是溫熱的,如姜、蔥、韭、蒜、辣椒、羊肉等。
反之,能清熱瀉火、損傷人體陽氣的食物,性質是寒涼的,如西瓜、苦瓜、梨、紫菜、蚌蛤等。
一些食物的寒熱性質不明顯,可稱為平性。米、面等五穀都接近平性,所以作為主食長期食用不會傷身。
《黃帝內經》所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飲食的大原則。
春天陽氣足、天氣熱,應該用陰涼的食物來中和,即以陰養陽;秋冬天陰寒重、天氣冷,應該用溫熱的食物來中和,即以陽養陰。
因此,人們夏天喜涼品,冬天喜熱食,這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體虛有病者例外)。
如今正值冬季,選擇飲食應以溫熱為主,水果儘可能少吃。同時避寒如避箭,冷飲冷食堅決不碰。
有人可能會每天吃一個香蕉或火龍果等寒性水果,幫助排便,否則就會便秘。但要知道,“以寒致瀉”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大便乾結,平時少量頻服溫開水即可緩解;如果是無力排出,則應及時就醫調理,或根據自己的體質偏差選擇正確的食療方。
2.味:酸辛鹹苦甘是人間真味
食物的味到主要分為酸、辛、鹹、苦、甘。
食物的味,或直接來自味蕾,或來自功效的反推。如具有滋補作用的肉類、內臟雖然本身並無甘味,但也稱為甘味。
一般來說,酸味有斂汗、止瀉、澀精、生津止渴、助消化等作用,如梅子、酸角等。
苦味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瀉下等作用,如苦瓜、枸杞苗、薄公英等。
甘味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大棗、飴糖等。甘淡味有利尿除溼作用,如薏苡仁、薺菜、冬瓜等。
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發汗解表、行氣活血、化溼、開胃等作用,如肉桂、生薑、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
鹹味,主要有軟堅散結作用,如海帶、紫菜等。
還有做飯時不可缺少的醋的酸、糖的甘、鹽的鹹、香料的辛,有調味、增進食慾的作用。
五味應四季,也應一日四時,如春天/早晨陽氣生髮,不及則用辛味來加力,太過則用酸來收斂。
而歸經就像食物的舞臺,標識出食物起作用的場所。如想要調理脾胃問題,我們首選入脾胃經的花生、生薑、大棗等。
總之,性味歸經是在告訴我們:在什麼時間該吃什麼,在什麼時間不該吃什麼。
☟
教你在一日三餐裡治癒自己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訂閱
食療必備常識2
注重飲食的節奏
生命是一種有節奏的存在,倒過來講:有節奏的才是生命。把飲食和二便維持在一個固定的節奏上,有助於健康、長生。
這個節奏很簡單:飢餓感——飲食——消化——氣血/二便——新的飢餓感……
到了固定的飯點產生飢餓感(攝入),早上7點左右有便意(排出),是飲食正常的重要標誌。因此《黃帝內經》講:“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其次,出入的正常,也受到飯量的影響。
假如某頓飯吃得過飽,或中間吃了零食,就會導致下一頓飯沒有胃口,沒有飢餓感;假如某頓飯量很少,也沒有足量的二便和推動力。
最後,出入的正常還受到吃飯速度快慢的影響,應避免吃飯過快或過慢,避免腸胃不適。
在固定的時間、以較慢的速度、攝入定量的飲食,才是正常的。看起來像是一種約束,其實是在給我們最大的自由。
正如《老子》所講:“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沒有正常、恆常不變的生命節奏,就會妄想妄行招來禍患。)
食療必備常識3
重視飲食偏好與忌口
1.偏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飲食有偏好,代表著體質有偏差,以偏糾偏,非偏不可。
名醫葉天士在醫書中講過一個道理,對於重病、久病的人,“胃喜為補”,想吃什麼就吃點,能吃下去總比什麼都不吃要好。
其實,“胃喜為補”也可以應用到日常飲食中。
有的人日常愛吃的就那麼兩三道簡單的菜,如酸辣土豆絲、番茄炒蛋、蘿蔔燉牛肉,即便人到中年富裕了,也還是喜歡吃這些。
因為體內的消化酶已經有適應性,最善於從這些飯菜中吸取營養。
因此,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當飲食有偏好時,先別急著責備他挑食,要看到它背後的體質問題,並著手解決。
如果完全想不起來吃什麼反而不好,這是身體習慣性忽視內在的聲音,需要鍛鍊自我覺知力。
2.忌口:特定時間內避開特定食物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忌口。常見的食忌有疾病中的飲食禁忌、妊娠和產後飲食禁忌等。
一般病中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硬、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除非病人對這些食物有強烈的食慾,則另作權宜。
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飲食禁忌。
如脾胃虛寒、洩瀉、腹痛者,服溫中散寒藥期間,忌生冷瓜果、腥臭;失眠病人服安神藥時,要避免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食。
有發熱、發瘡、上火、中風等病症時,忌食發物。發物可分為以下7類。
七類常見發物
一為發熱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牛肉,羊肉、狗肉等;
二為發風之物,如蝦、蟹、鵝、雞蛋、椿芽等;
三是發溼熱之物,如飴糖、糯米、豬肉等;
四是發冷積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種生冷之品;
五是發動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六是發滯氣之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七是民間長期實用結論性發物,如魔芋,芋頭,泡菜,香菜,韭菜等。
資料來源:發物-漢典
疾病的初愈期,脾胃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不宜進油膩厚味食物。此時應諮詢有中醫師或有食療經驗者,吃一些有利於疾病早日治癒的食物。忌食與藥物性能相反、與疾病不相宜的食物。
而妊娠、產後食忌,一般是妊娠避免食用酒、乾薑、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溫燥火食物,產後宜進能滋補、易消化的食物。
食療必備常識4
重視已被驗證的日常食方、食療古方
一些不起眼的飲食搭配,總會在對的時間出現在我們身邊。
例如豬雜湯粉、茄子肉沫、青椒炒雞蛋、土豆燉排骨、小雞燉蘑菇、羊肉餃子、豬腳姜、姜煮湯圓、桂圓紅棗粥、綠豆白米粥、黑芝麻湯圓、八寶粥。
而這些經典菜餚,往往本身就是好的食療方。比如前幾天(冬至)吃到的廣東薑湯湯圓。
冬至這天,南方的習俗是吃湯圓,而廣東人對養生的講究,體現在煮湯圓時要加薑片。煮好了去掉薑片,喝掉薑湯。
姜性溫味辛,能把胃動力調動起來,避免單吃湯圓引起的滋膩。
這些平凡的美食裡有自然的深愛,懂得享受美食的人才算是養生家。
而那些5千年歷史中流傳下來的食療驗方,很多並沒有被普通人瞭解,需要我們通過查找、學習而得到。
如閱素靈老師在最新上架的《好吃的食療課》中所講的3個防治脫髮問題的食療古方,也都是並不罕見的美食。
3個防治脫髮的食療古方
1.麥棗山藥湯
第一個給大家推薦的,是意想不到的東西。古代防治脫髮用的是麥子煮山藥,加大棗和茯苓。
但是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如果為了簡單方便,可以食用高纖維化的麥麩餅乾,也有一定的效果。
古代這個方子的劑量,大概是大麥仁30g,山藥30~60g,紅棗10個。
其中紅棗可以用金絲小棗,效果更好。如果容易疲勞,或者是有一種神不足的症狀,可以在這個食療方子裡面加上一點人參。
人參哪一種好呢?看您的經濟實力。如果您有經濟實力,這個方子裡能放上一個5到10克的、18年到20年的林下參是最好的;
如果覺得太貴,裡面放一般品質的5克左右的西洋參或5克左右的紅參,也是可以的。
茯苓的量,您可以看自己的舌苔而定。如果舌苔比較厚,茯苓大概就在15克到20克,如果舌苔比較薄呢,茯苓可以開10克。
如果您覺得不好判斷自己的舌苔厚薄,那我們推薦10克的量。這個食療方子口感不錯。
2.九蒸九曬黑芝麻丸
第二個方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網紅食品——九蒸九曬黑芝麻丸。
九蒸九曬黑芝麻丸對一部分人的脫髮是有明顯效果的。但是這個食療方有一個缺點:
它不是吃一天兩天就會有特殊的效果,需要我們有一種長性,死磕上兩到三個月,一部分朋友會有明顯的效果。
能死磕黑芝麻丸的朋友,見效比較快的很可能是形體消瘦的這類人。
3.碳烤生蠔
第三個治療脫髮有明顯效果的食療方子,喜歡吃海鮮的朋友們可以留意一下,味道特別讓人滿意。而且本身是一道名菜,就是蒜蓉牡蠣。
如果你的消化系統還可以的話,經常吃這個,對調理脫髮是有幫助的。
但如果你是個脾胃虛弱的人,這個美味你可能就享受不了。它的常見商品名叫碳烤生蠔。
*以上內容摘自答摩《好吃的食療課》
食療用方,不會一個方子包治百病,也不會萬人一方都能治好。
但因為它沒有什麼毒副作用,所以值得我們花上一兩個月去試出最適合自己的調養方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歷代祖先傳下來的食療古方,我們推薦你訂閱答摩課堂閱素靈《好吃的食療課》,一課解決自己或家人生活裡的小病症。
(現在訂閱課程還有拼團優惠,拼團付款後轉發給朋友,等待拼團成功即可)
簡簡單單學習,吃吃喝喝養生,你學會了嗎?
☟
教你在一日三餐裡治癒自己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訂閱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