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外賣評論區現在成了整活大舞臺,建議春晚小品都來這兒找素材;
知道的以為是外賣評論區,不知道的都以為這是當代華山論劍呢。
率先出場的是「陰陽怪氣組」,沒點兒生活閱歷還真就看不懂。
該名網友順勢採用了擬人手法,再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機結合;
網友用心良苦,想婉轉告訴店家:該硬的硬,不該硬的別瞎硬。
以樂景襯哀情,快吃完了發現有頭髮了,美其名曰“吃到最後的驚喜”;
店家面對此等幽默也毫不示弱,直接發揮了“歐亨利”式幽默。
一句“往往驚喜都在後面”化解了飯裡有頭髮的尷尬,還顯得極有人生哲理。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場陰陽怪氣的battle,還真說不好誰輸誰贏。
第二組出場的選手是無理取鬧組,主要靠打直球的方式在評論區發瘋。
有網友半夜一家四口吃燒烤,結果直接腸胃炎,氣得直球怒評;
另一位網友更是達到了無理取鬧的最高境界——先發制人,想瘋就瘋。
還沒吃就在評論區打了一星,不知道是精神狀態真的堪憂,還是同行的高端商戰,故意打差評。
店家看到評論都極盡無奈,豎起了大拇指,潛臺詞是:有種你小子別匿名。
雖然“狗不理”包子只是名字上的都市傳說,但“狗都不吃”確實傷人不傷命。
第三組出鍋的是文藝評論家型,如果這幫人退出文壇那我第一個不答應。
中式諧音梗英文配上四級詞彙,讓買家和店家棋逢對手。
我細細品讀二位高手的交鋒,只能說還是文化人互噴高明。
另一位買家就豬肝的腥臭提出了訴求,店家使出一招猜疑與幻想;
覺得力度不夠甚至引經用典,參透了《西遊記》的人物小傳;
讓本該出現在實驗室的未知研究物,徹底將賣家的狡辯征服。
揚言自己要吃到一百歲,甚至誇讚店家的餐品還有養生的效用。
但玩歸玩,笑歸笑,在這些買家和店家的battle背後,我卻看到了一堵關於飲食的牆壁。
但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要在外賣軟件上找到三者都能滿足的,實屬困難。
我簡單調查了一下,座標北京,一線白領,點外賣的餐標基本在20元到30元不等。
價格上可滿足的倒是有,但味道和衛生卻不能全然保證。
外賣軟件上的商家,不只有環境透明的連鎖店,還有一些沒有門臉,無法堂食的檔口。
這些檔口基本聚集在地下室負一層,或者沒人去的美食城。
現在卻是富人往往更瘦,因為他們請得起營養師、高端私教,有充足的時間提升自己,還沒啥工作壓力需要靠食物發洩;
而窮人往往會胖,因為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不吃點兒碳水充飢,根本幹不動。
而那些高碳水低價格的食物、外賣檔口,也成了普通人的救命稻草。
無論是外賣小哥那種體力勞動者,還是在辦公室996的腦力打工人,吃了碳水,才能在工作中轉起來。
那是國企、體制內或者擠破腦袋的高端大廠才有的福利。
光是打工就沒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在合租房裡做飯還要遭室友嫌棄,或者壓根兒沒有能做飯的廚房。
在上廁所都要被監控時間的工作環境裡,“浪費時間”去店裡吃飯是場標好價格的夢。
我聽了進去,但是打工的疲憊,精神的頹廢,一個人做飯吃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我想想之後只能放棄。
時間和精力對打工人來說是奢侈品,一份像樣的飯也是。
在刷到外賣評論區笑話的時候,我還看到了一個名叫“京兆尹”餐廳的視頻;
宣傳食物均未經任何烹飪、加工、調料(廚師只負責切菜,不做菜);
它代表著服務和階級,這兒的消費者,沒有著急回工位上班的焦慮,也不用擔心一餐花掉大半個月的工資。
《甲方乙方》裡有這樣一個橋段,有錢的土豪老闆吃不下任何山珍海味,他被圓夢的途徑是送到農村吃糠咽菜,一個月之內,村子裡的雞都被他吃光了。
《家有兒女》裡有一集,爺爺讓他們憶苦思甜吃野菜,當初看的時候只覺得平常,後來才意識到,他們吃野菜是為了新鮮的體驗,畢竟他家在千禧年初就已經那麼有錢。
有錢人可以在飲食上變著花樣整活兒,但普通人吃飯的剛需終究是為了果腹。
一面吃的是身份認同和服務體驗,在閒適的下午眼望窗外風景,優雅地聽著黑膠唱片;
一面吃的是實惠和效率,急匆匆悶頭乾飯,心裡唱得是遊移不定的《明天會更好》。
它意味著祥子能更高效的吃上飯,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回去拉車了。
即使我們今天看了那麼多令人捧腹大笑,或隱隱擔憂的外賣評價;
但某種程度上,打工人和平價外賣,是一種無聲的相互救贖。
次數多了之後她也就安靜了,只是放下筷子裝作看不見。
在外賣評論區當文學巨匠
和餘華有什麼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