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上次我們知道了清熱藥中的白鮮皮能治療皮膚溼熱瘡毒、瘙癢癬疹,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長於治療溫熱病的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金銀花的植物在寒冷地方還有綠葉,因此又名忍冬。它的花在剛開時是白的,兩三天後變為黃色,在整個植株上有白的黃的花,所以被稱為金銀花。因為剛開的白花功效好,所以又單稱銀花。
金銀花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有解表的功效。作為清熱解毒藥,在溫熱病的各個階段都經常使用,如銀翹散(衛分證)、銀翹白虎湯(氣分證)、清營湯(營血)、神犀丹(血分證)等。
金銀花還可用來治療暑熱證,如金銀花露。兒童痢疾一般比較輕,也可以用金銀花。
那麼爺爺和小指月會怎樣使用金銀花呢? |
.
金銀花
治一切內癰外癰要藥——金銀花
仙方活命金銀花。
小指月說,爺爺瘡癰開手第一方仙方活命飲,仙方活命飲開手第一藥是金銀花,這金銀花是一切瘡癰的要藥啊!
老爺爺說,世人皆知金銀花為一切內癰外癰之要藥,但金銀花治瘡癰不傳之秘卻在於劑量。
小指月說,劑量?老爺爺說,沒錯,是劑量,如果劑量這一關口沒有突破的話,你就是知道金銀花為瘡癰要藥,也無所用其巧。用好金銀花的關鍵在於劑量上,一定要突破常規瓶頸。
小指月一直在想,這劑量該怎麼突破呢?爺爺也沒有傳給我啊!
這天有個老頭子,背上長了個碗口大的瘡,周圍還有一些小瘡。他已經經歷過好幾個名醫之手,用了各類治瘡聖藥,金銀花、連翹或黃芪等物,這瘡居然紋絲不動。
甚至最後一個醫生一看到這瘡,嘆了口氣說,此瘡名百鳥朝鳳,如果這巨瘡不能透脫,不久便有生命之憂。這老爺子想叫這醫生幫忙用藥治理,這醫生也搖頭說,他也束手無策,叫他另請高明。
老爺子有點心灰意冷,難不成這輩子就敗在這背部癰瘡上了?居然每個醫生都認為這癰瘡是個燙手的山芋,都不敢接。最後他在別人的介紹下,敲開了竹籬茅舍的門。
小指月一掀開這老爺子背部的衣服,被眼前的情景嚇了一跳,滿身都起雞皮疙瘩。心中嘀咕,難怪眾醫束手,不敢接治。一方面是這病確實是少有,癰瘡如此厲害;第二這是個老頭子,年老體衰,搞不好隨時有生命之憂;第三用藥必定也束手束腳,攻毒之藥,輕了撼動不了背癰,重了怕這老頭子這幅身子骨扛不住啊!
可爺爺好像視若等閒,在紙上寫了金銀花跟甘草兩味藥。不單小指月覺得平淡無奇,就連老頭子也久病知醫,他一看便說,大夫這金銀花甘草,我不知道吃了多少,每個醫生都說,癰疽發背,必以金銀花為奪命之丹,但我屢吃乏效,你再給我用,估計也沒有效果啊!
老先生笑笑說,以前你吃多少金銀花呢?每次吃多少劑量的?這老先生說,剛開始醫生給我開10克20克,到後來一個醫生大膽地給我開50克,都沒有效果。老先生笑笑說,病重藥輕,就像用五斤的力,怎麼搬得起十斤的石頭呢?老爺子聽後說,那該怎麼辦呢?老先生說,欲起千斤之石,必用千鈞之力。金銀花善解肌膚之毒,為瘡科要藥,量小挑不得重擔,重劑方能起沉痾。
小指月在旁邊瞪大眼睛,想看爺爺究竟要用多重,難道前面用50克還嫌不夠重,這已經嚴重突破了藥典的常規劑量,難道還要再突破這個劑量?但見老先生緩緩道來說,金銀花用四兩,甘草用三兩,而且水酒各半,煎後頓服,必須一天之內服完,貴在大小便通利,藥力方能通到瘡癰。
這指月愣了,老爺子更是愣呆了,四兩,200克,這是什麼概念,十倍於常規劑量,這個劑量瓶頸突破得未免太離譜了。
但老爺子卻毫無異議說,我喝!為何老爺子答得如此爽快呢?一方面是這病痛太折騰人了,晚上要睡個覺都不能轉身,得蜷臥得像貓一樣,更可怕的是沒有醫生敢再用藥了。於是這老爺子便帶著藥回去依法煎服了。
小指月提心吊膽,為什麼?病重藥也重,一個不慎,老爺子如果來不了竹籬茅舍了怎麼辦?
第二天沒有動靜,第三天這老爺子一臉輕鬆,進來竹籬茅舍說,感謝大夫大恩大德,我老頭子一生不敢忘記啊!
小指月說,怎麼樣啊?老爺子說,我那一劑藥吃下去,大小便從來沒有那麼痛快過,渾身上下血脈都噴張,隨後背部的大瘡居然縮小了一半,到今天居然癟下去了,就像乾果一樣。我自己都覺得一下子好了七八成,晚上睡覺真叫舒服,今天我還睡到日曬三杆呢,胃口還大開。
小指月就疑惑,居然如此大劑量,非但沒有傷胃,敗胃,還讓惡毒背瘡一下子消散開來,真是匪夷所思,若非親眼所見,當真不敢相信。
小指月馬上回憶起爺爺那句話,金銀花雖然為內外癰腫之要藥,但這奪命之丹,痔瘡聖品,如果不能突破常規劑量的瓶頸,你便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它的最大效果。
隨後小指月在小筆記本中記道:
|
《外科精要》曰,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便當服此,其效甚奇,勝於紅內消。
《本草備要》曰,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幹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兩,甘草二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
《洞天奧旨》曰,歸花湯治癰疽發背初起:金銀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當歸二兩,同煎至一碗,一氣服之。
《醫學心悟》曰,忍冬湯治一切內外癰腫:金銀花四兩,甘草三兩。水煎頓服,能飲者用酒煎服。
《本草新編》曰,金銀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溫,無毒。入心、脾、肺、肝、腎五臟,無經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則散,已成毒則消,將死者可生,已壞者可轉。故癰疽發背,必以此藥為奪命之丹。
但其味純良,性又補陰,雖善消毒,而功用甚緩,必須大用之。(〔批〕金銀花消毒神效,必宜多用,誠千古定論。)如發背癰,用至七八兩,加入甘草五錢、當歸二兩,一劑煎飲,未有不立時消散者。其餘身上、頭上、足上各毒,減一半投之,無不神效。
近人治癰毒,亦多識用金銀花,然斷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癰之毒,外雖小而內實大,非用此重劑,則毒不易消。且金銀花少用則力單,多用則力濃,尤妙在補先於攻,消毒而不耗氣血,敗毒之藥,未有過於金銀花者也。
故毋論初起之時與出膿之後,或變生不測,無可再救之頃,皆以前方投之,斷無不起死回生者。正勿驚訝其藥劑之重,妄生疑畏也。或嫌金銀花太多,難於煎藥,不妨先取水十餘碗,煎取金銀花之汁,再煎當歸、甘草,則尤為得法。 |
金銀花配黃芪治癰疽久敗瘡
一大清早,小指月還沒醒過來,門外就傳來陣陣敲門聲,開門一看,又是一個老爺子拄著柺杖,用他那沙啞的聲音說,神醫啊,快救救我吧。
小指月說,這裡沒有神醫,怎麼回事呢?這老人家說,怎麼沒有神醫,沒有神醫怎麼把那個大背瘡的老漢治好了呢,我就是他介紹來的啊!
小指月又說,你又是怎麼回事呢?這老人家說,我背上也長大瘡,而且比他長的時間還長,都有兩年多了,到現在經常流膿水,沒有結疤收口。
小指月說,那你該找醫生去看啊,怎麼一個背瘡都拖了這麼長時間?
這老頭子說,我這些年沒有停過找醫生,都快吃成藥罐子了,連你們上次開給他吃的治背瘡的藥,我也抓來吃了,怎麼他治得好,我就治不好呢?
小指月說,刻舟求劍,哪裡找得到劍呢?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他適合穿的衣服,你未必適合啊!這老頭聽得也覺得有道理,點點頭。
小指月說,中醫就像裁縫一樣,要量體裁衣,需要量身定做,辨證論治啊!這時老先生出來了說,怎麼回事啊?小指月把情況都跟爺爺說了。
老先生把他衣服掀起來看,這個背瘡跟前面的完全不一樣,前面的既紅又腫,還凸起來,而這個背上的癰腫都陷下去了,摸上去也沒有熱燙感,明顯是體虛不能託毒外出,連那膿汁都沒有那麼渾濁,甚至還顯得有些清稀。
小指月說,爺爺這該怎麼辦呢?老先生說,《臨證用藥配伍指南》曰,金銀花配連翹治癰腫瘡毒,金銀花配當歸治癰腫初起,金銀花配黃芪治癰腫膿成不潰,或已潰而膿汁清稀,金銀花配穿山甲、皂角刺治癰腫瘡毒教重者。
小指月點點頭說,爺爺,我明白了,然後小指月在土方單上寫,金銀花、甘草、黃芪。
這老人家看了同樣懷疑說道,大夫,前面那兩味藥我剛吃過了,沒有什麼效果,而黃芪我也吃過,效果也不理想,要不要換一個方子呢?
老先生笑笑說,這些藥你可能吃過,但你吃的劑量跟份量可能沒有到一定程度。這時老先生在金銀花那裡寫上一兩,甘草那裡寫一兩,黃芪那裡寫四兩。
這老人家有點愣住了,他說,大夫,賣菜的才用兩,這吃藥的應該用錢,你會不會寫錯了。
老先生笑笑說,錯不了,錯不了,量變引起質變,你這身體體虛瘡陷,沒有大劑量的黃芪、甘草,不足以長肌肉,託瘡毒,沒有足夠的金銀花,又不足以消癰腫,只有補氣排毒,托里透邪,生肌長肉,才是治療久病癰瘡的唯一出路。
小指月點頭說,我明白了,《神農本草經》上說,黃芪主癰疽久敗瘡就是這個道理。
老先生說,是的,《本草逢原》上說,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癰疽潰後之聖藥,但氣虛膿清者應當慎用,即便應用之時,亦必須配伍補氣託毒之品,方能大建其功。
果然這老人家,吃了這三味藥,加酒煎後,癰瘡收口迅速,膿水排出,身體恢復正常。真是數載疾病,得一方愈之,功德無量啊!
然後小指月在小筆記本中記道:
|
《活法機要》曰,回瘡金銀花散治瘡瘍痛甚,色變紫黑者:金銀花連枝葉(銼)二兩,黃芪四兩,甘草一兩。上細切,用酒一升,同入壺瓶內,閉口,重湯內煮三、二時辰,取出,去滓,頓服之。
《本草新編》曰,夫癰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銀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當癰毒之潰膿也,其頭必昏眩而不能舉,服金銀花,而眩不知何以去也;及癰毒之收口也,其口必黑黯而不能起,服金銀花,而陷不知何以起也,然此猶陽症之癰毒也。若陰症之癰毒,其初生也,背必如山之重,服金銀花,而背輕如釋負也;其潰膿也,心必如火之焚,服金銀花,而心涼如飲漿也。
其收口也,肉必如刀之割,服金銀花,而皮癢如爪搔也,然此猶陰症而無大變者也。倘若痛癢之未知,昏憒之不覺,內可洞見其肺腑,而外無僅存之皮骨,與之食而不欲食,與之湯而不欲飲,懸性命於頃刻,候死亡於須臾,苟能用金銀花一斤,同人參五、六兩,共煎汁飲之,無不奪魂於垂絕,返魄於已飛也。誰謂金銀花非活人之仙草乎。 |
|
金銀花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用於癰腫疔瘡,喉痺,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
本文選自《小郎中學醫記:爺孫倆的中醫故事》,作者:曾培傑,陳創濤,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
前期文章: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熱文推薦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醫寶典微信公眾號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