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學習這兩條條文時,會發現五苓散和豬苓湯有非常相似的方證,怎麼區別他們呢?一是以藥測證,二是與其他條文結合,綜合理解。本文把兩個方子的所有條文都列舉出來了,大家可以藉此作一個鑑別。(導讀/依伊)
作者/朱承漢
簡介:朱承漢,(1917—1990),湖州人。14歲開始學醫。1934年秋,考入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學習,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在故里獨立行醫。抗戰期間,發起組織中醫學術研究社,同時擔任《吳興醫藥月刊》學術編輯。抗戰勝利後,吳興縣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和《吳興醫藥》雜誌主編。建國後,先後任湖州市東街聯合診所主任、湖州聯合中醫院副院長、湖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湖州市委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
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
按 :
由於汗雖出而太陽表邪未解,循經入裡,導致膀胱氣化失宣,而小便不利;氣不化津,津液輸布失常,不能蒸佈於上,因而消渴。此消渴與小便不利並見,顯然與飲水多、小便亦多的消渴病不同,與外無表證,裡熱煩渴的陽明經證各異。故採用五苓散“利小便,發汗”,外解表邪,內通水道。
1、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1、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下略)
-
按:
“下利不渴者,裡寒也。《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協熱也,與豬苓湯滲洩小便,分別水谷,《經》曰:‘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之謂歟!”
“本證總的機轉,是陰虛而水熱搏結,所以用具有滋陰清熱利水的豬苓湯來治療”。
邀請您來領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