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生命中這兩條路都沒走過,一輩子是白活的……

孩子成長需要回應鼓勵、肢體語言和實實在在的肯定讚賞,一定要有一個生活規律心態平和的家長來照顧孩子。

——派媽

作者|俞敏洪

徐霞客有一句話:“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蒼梧的解釋很多,有人說是梧桐樹,有人說是廣西的蒼梧山,也有人說是今天的貝加爾湖附近。如果泛泛地講,就是指遙遠的地方。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人生必須開闊起來。
在我心目中,一些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可以稱得上擁有自由精神,比如陶淵明,寧可不當官,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天天在田裡種地。
種地其實是一種假象,獲得自己人生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才是真的,所以才會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詩句。
我們現代人想要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的話,這種自由行走的精神也特別重要。在我看來,孩子成長有兩條必經之路:一是和知識相遇,二是和大地親近。和知識相遇意味著閱讀,和大地親近意味著行走。
如果生命中這兩條路都沒走過,一輩子是白活的。
不要告訴我說,你沒有機會和財富做不了這些事情。閱讀和行走並不需要多少財富,只不過是你說服了自己不去做而已。
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心中沒有思想,眼中沒有天地,這樣的人生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從個人成長經歷來看,坦率地說國家的“雙減”政策是有道理的,讓孩子從天天考試做題的侷限性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走向廣闊世界,如果真能這樣,這是孩子的幸運。
培養孩子的方向,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是上一所好的初中、高中、大學;但讓孩子真正走向偉大的培養,則是讓孩子擁有希望、胸懷世界。
對內,讓孩子對自己的生命充滿熱情和自信;對外,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嚮往,這才是要培養孩子的方向。
生命的精彩源自對生命的熱愛,一個人沒有對生命的熱愛,就不可能有生命的精彩。

01

在行走中深入體驗

我們熱愛生命最好的方法是親近——親近人、親近自然、親近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動物和植物。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有知識的切入。
人、動物、植物都是蘊含知識的,讓孩子對生命有更好的認識是特別重要的。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對於大自然的生命有很多體會。
夏天的知了叫,晚上滿池塘的蛙鳴,都能給我帶來生命的律動。
散步的時候,我們有多少人能聽到天空中的鳥鳴聲?很多人都聽不到。
我每天早上都聽鳥叫的聲音,那是一天歡樂生命的開始,是接觸大自然的開始。
一個人對於大自然生命的瞭解,最初基本都是來自父母。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在森林中或者土地間長大,我們大部分孩子現在是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在沒有任何大自然生命氣息的大樓里長大。
在他們眼中,大自然離他們很遠,天空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大樓間的一條縫隙。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些重大影響還是歸結為兩點:一個是閱讀,一個是行走。
我們如何讓孩子把閱讀與行走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想,“行走”就是帶孩子到公園去走一走,或者放假的時候,有條件就去度假。但我說的“行走”,不是單純的逛公園或者度假,而是深度行走。
所謂的深度行走,就是沉浸式的體驗,不能只是蜻蜓點水。比如帶孩子去農村,幹了一天農活,摘了幾個西紅柿回來,這不叫體驗,孩子一點兒感覺都沒有。
要讓孩子真正瞭解農村,就要想辦法通過各種親戚朋友關係,或者是研學的安排,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至少在農村待上一個月的時間,生活在農村,哪怕是不洗澡、不洗臉,也要讓他知道農村孩子是什麼樣子,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農村田野中,認識各種各樣的農作物,讓孩子親自體驗種植或者收割農作物的快樂;也可以帶著孩子去植物園,認識各種植物,讓孩子對植物的生長週期和生長規律都有所瞭解。
兩個月的鄉村生活可能會在孩子的生命中產生某種不同的成長感悟,我認為這叫深度體驗。
我帶著孩子去旅行,絕對不會說我們先去哪裡吃好飯。好飯是可以吃的,但不能把“吃好飯”變成行走的主題,你必須把當地的人文、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變成孩子學習的主題。
從我的兩個孩子上小學一直到上高中,我每年都會帶著他們至少行走兩次,一次是冬天,一次是夏天。
我會安排不受干擾的 10 天左右的時間,帶他們去某個地方,一路跟他們講述文化、地理、歷史,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孩子也會對相關的知識產生興趣。
這種經歷對孩子們的影響很大,我的兩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喜歡讀歷史書、看紀錄片。這總比天天打遊戲和刷無聊的電視劇好很多。
做父母不容易,但當你真的做好了之後,你又會發現這件事變得很容易。你看著孩子在不斷成長,會感受到做父母的驕傲和快樂。
孩子需要了解的維度,不是單一的維度,而是多方面的維度,包括大地風貌的維度、自然生命的維度、歷史發展的維度、社會學研究風俗民情的維度。
還有很多其他維度,比如說宗教學、人類學等,這給父母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做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說跟農村孩子一對一的幫扶,或者讓孩子照顧一下孤寡老人,到養老院看看老人們的生活,這些都是對生命的深入體驗。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培養善良和同情心這兩件事情比什麼都重要。在孩子心中種下善良的種子,種下同情其他不同狀態的人、互相理解的種子,孩子一輩子都不會走歪路和邪路。

02

行走中的重要能力

行走中一個重要的能力是語言和表達能力。
沒有好的表達能力,很多感受就付諸東流。曾經,有一個人給我留言說:“你去潮汕後寫了 8000 字的文章,我讀了之後心潮澎湃。我也剛剛去了潮汕,讀完你的文字後,我發現自己白去了。
你看到的我都看到了,但背後是什麼緣由,我完全不知道。我就沒有想到,要用文字去描述一下自己行走後的感覺。”
這就是表達能力的問題。一個人行走在世界上,會遇到各種事情,若一生都沒有留下片言隻語,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所謂的“留下”,絕對不是在短視頻上天天炫耀自己買了新衣服或者吃了一頓好飯。
留下的,應該是對別人生命的豐富性也有借鑑意義的東西。這種表達能力是要從小培養的。
在世界文明之地,像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還有不丹等地,我都是一路為兩個孩子講解歷史。
我自己為了給兩個孩子做榜樣,也會留下大量的文字。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寫下 2 萬~ 5 萬字的旅行筆記。
旅行筆記上的內容,就是我一路行走的時候,給孩子們講的內容。
如果我想當場講解,預先要做很多功課,每一次行走都是一場知識的盛宴。
同時我也會要求兩個孩子讀這些方面的書籍,旅行中遇到事情、遇到某一個場景,我們可以互相討論,而不是說我僅僅是一個講解員,否則孩子就會沒有參與感。
我非常有幸,小時候有兩個人對我的表達能力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要感謝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從小就希望我當個先生,每次我買玩具她就反對,我買書她就支持。我從小就開始讀連環漫畫,後來讀小說和散文,當時能找到的書很少,但我還是能讀則讀。
由於這樣,從小學開始,我寫的作文一直算是全班同學中比較好的,常常會被老師拿出來當成範文。
這種正向反饋機制,對一個人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激勵。老師讀我的文章,我就更加有動力去寫好作文,也讓我從小養成了願意寫的習慣,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每年可以寫出 60 萬~ 80 萬字的記錄性文字,包括日記、遊記、讀書筆記等。
其次,非常感謝我初中的政治老師。當時我們初中有一個要求:每天早上正式上課前,有半小時朗讀報紙的時間。
本來應該是政治老師朗讀的,但這個老師比較懶,他知道我喜歡讀書,就說以後每天早上讀報紙,都讓俞敏洪讀。就這樣,我給全班同學讀報讀了整整兩年。
同學聽不聽,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反正我必須讀。
讀著讀著就發現,我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升了。
儘管我在北大沒有任何機會展示我的講話能力,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展示我的寫作能力,畢竟北大牛人太多了,但這兩種能力給我奠定了日後的基礎。
無論是學科技還是人文,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必備的。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如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呢?
首先,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朗讀。讓孩子讀繪本和故事書,並且家長和孩子每天有一段時間要將書中的內容高聲朗讀出來。朗讀跟閱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朗讀是一種表達。
其次,當孩子讀完故事後,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再講一遍,這就真正進入了表達的狀態。讀故事的收穫是20%,把故事讀完後再講出來,那收穫就是 80%。
在一個教室裡,如果只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的收穫是往往不到 20%;如果師生進行問答,老師要求學生再重複一遍,學生的收穫將飆升到 80%。
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這樣和孩子互動、表達。
此外,還可以給孩子設計主題演講。不要以為孩子沒有表達能力,你給他設計一個主題演講,告訴他可以隨便講,他講出來的很多東西是特別好玩的,常常會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思考和表達,因為孩子看事情的方式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
在非競爭的前提下,讓孩子們進行交流、討論和爭論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天天讓孩子去搶第一名、通過辯論取得勝利,不要讓孩子進入競爭的狀態,要讓孩子平和地參與到表達中。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和老師可以作為孩子的朋友,在交流時與他們平等對話,就變得特別重要。
一旦進入平等對話,孩子就沒有了恐懼感,他就會什麼都願意說。很多孩子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先想父母、老師喜歡聽什麼,之後再把它表達出來。
孩子從小就不是按照內心世界來表達,而是按照成人想聽什麼。這個問題嚴重一點說,就是孩子從小就學會了不真誠表達。
如果長大之後,虛偽的表達變成了習慣,這個也是很麻煩的。只有老師、家長和孩子平和表達、平等對話,孩子才能敢於發表意見,甚至說敢於發脾氣。
我做家長做得相對比較成功的一點,就是我在兩個孩子面前展示威嚴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可以聽我比較嚴肅的表達。
在平時交流上,基本都是朋友關係,孩子們甚至可以對我發脾氣,都沒有問題。
當然,語言表達首先是用中文,如果連中文都表達不利索,用英文更加麻煩。
我一直主張孩子在不增加太多負擔的情況下,學一點英文其實蠻重要的。
因為孩子從小學英文有兩點好處:一是記憶力好,表達的能力更強,長大後學更復雜的英語,恐懼感就沒有了;二是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從小可以全世界行走,用英語跟各種人進行交流,這樣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有更加深入的瞭解,興趣、熱情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這是語言和表達的關係,它們是行走世界的重要工具。如果我們暫時沒法行走,就要多閱讀,讀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科學。
表達和記錄,是兩個我們可以賦予孩子的習慣。
讓孩子學會感受和記錄。
感受和記錄的方法很多,比如讀《蜀道難》,一邊講一邊把地圖展開,讓孩子看看秦嶺和四川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朗讀詩歌、散文感受文字表達的魅力,同時,讓孩子記錄自己的日常行為和行走,比如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昆蟲的生命週期等。
院子裡的一根草,你都可以記錄它的生長過程,用自己的文字去描述這個過程。
有人說不知道怎麼寫東西。如果在教室裡面坐著,老師給一個題目,當然沒法寫東西。
這樣怎麼可能學會記錄和表達呢?這樣的寫作是無比痛苦的,誰會去做無比痛苦的事情呢?我們成年人都不願意,讓你天天寫 PPT 和報告,你也不願意。
但如果讓孩子走出教室,去記錄一朵花的盛開,記錄一隻鳥的飛過,他可能就願意了。讓孩子把自己生命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最後他就習慣記錄了。
03
讓孩子獨立探索世界
除了表達和記錄,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父母要讓孩子獨立探索世界,安排一場脫離家庭的旅行,安排一場和陌生孩子一起的遊學或營地活動,安排孩子獨自生活。
我有兩個重要的成長經歷。第一個是母親送我去外婆家。
儘管都在農村,但在家裡受父母看管是受拘束的。
我在外婆家住了一個月,這一個月成為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個月,下水抓魚、爬山砍柴都是很隨意的事情,整個生命都飛揚起來了。
另一次是母親帶我去上海。
那時我大概八九歲,晚上坐著輪船,忽然茫茫大江上什麼都看不到。這時,輪船一拐彎,大城市上海忽然展現在我面前。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電燈,萬家燈火極大地震撼了我,給我帶來了生命的衝擊。
我住在上海的阿姨家,每天都會獨自出去。有一次,我一個人坐上公共汽車,到外灘逛了半天。家裡人以為我走丟了,那個時候我探索世界的本領就已經顯現了。
我女兒15歲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告訴我,她要一個人揹包去非洲。
她不是獨自去旅行,而是參加一個公益組織,為非洲農村地區的孩子教一個月的英語。
我女兒的英語比較不錯,所以她就報名參加了。我的第一反應是堅決不讓去,去那個地方可能人身安全都是個問題,有的地方還處在戰爭中。
我一聽到內心就立刻產生了這種感覺:不太對,不能去!但在我女兒的堅持下,我還是想明白了:孩子早晚是要放飛的,晚放飛不如早放飛。
她願意參加公益活動,公益組織也有保障,我為什麼要阻止她?
就這樣,我女兒一個人飛了 34 個小時到達了非洲。
傳過來的照片裡,她抱著幾個月都不洗澡的非洲小孩,露出來的迷人笑容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她感受到了新的世界,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時至今日,我的孩子想要獨自去一個地方,我一般都會答應。因為我知道,讓孩子孤身獨立於這世界上,他們的成長速度是更快的。
我們要讓孩子去闖蕩世界,認識世界。世界是一片森林,潛藏著危險,但如果不進入森林,或者從來沒在森林中生活過,等有一天突然被置於其中,除了迷失可能就是被別的動物吃掉。
既然世界是一片森林,我們的孩子越早去探索,未來的生存能力也就越早被提升,熱愛這片森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注:本文選自俞敏洪2022年新作《不負我心》,是俞敏洪老師回望六十年人生,從“心”出發,思考人生的隨筆集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