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搖、爛梗、爆炸文學…這屆小學生說的話我聽不懂



E姐和美少女們



高能E蓓子




前段時間親友聚餐,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親戚小孩得意問我:“你知道'九轉大腸'是什麼梗嗎?”


雖然也是常年5G衝浪的選手,但我對網絡熱梗真不熟……


後來問了我們號8G衝浪的美少女,她說,大概是十年前《頂級廚師》節目裡,有位選手在做九轉大腸的過程中沒有洗乾淨,保留了原味,而評委不得不嘗,只好吃出表情包。


這個梗也太冷門了吧,現在小學生都不用做作業的嗎?


我後來留意小區小學生們的日常交流,也是各種“加密語言”:雞你太美、你這個老6、奧利給、芭比Q啦……


好像離開梗就無法說話,且不分場合。老師上課說到“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的時候,班裡男生聽到“奇”就開始笑得很大聲。

拴Q、666、挖野菜,小朋友們甚至把網絡用語寫到了試卷上。

除了爛梗,小學圈裡還開始流行一種“爆炸文學”“鞭炮文學”。


這是一種由小學生意淫出來的超浮誇校園戀愛文學,結尾一般會有“XX都炸了”這樣的陳述。


特點是情節特別離譜和尷尬,人物關係和對白動作都尬得讓人頭皮發麻,沒十年腦血栓都寫不出來的水平。


來源:迷惑行為大賞

至於動作猥瑣的電搖,也取代了《孤勇者》成為小學生課間最新接頭暗號。


大部分孩子對梗沒有分辨能力,不會溯源出處也不關注好壞,只是跟風學樣,不知不覺便成了網絡文化的線下傳播者。


老師搖頭,家長嘆氣,教育專家痛心疾首,主流媒體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梗小鬼”是怎麼養成的?


我可以理解主流媒體和家長們對小學生“滿口爛梗”的牴觸和恐懼,但其實不至於太焦慮。

在沒有“雞你太美”的年代,你會發現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們,對著一個“屁”字反覆狂笑,剛把話說順溜的小男孩們滿口國粹……


這是孩子們正在經歷汙穢語言的敏感期,當然也是需要管理和引導的,但遠遠沒到“這一代完了”的地步……


“梗小鬼”的出現,算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中支流龐雜。


有一部分梗,孩子從概念上就知道它們是“低俗”的。也正因為如此才樂此不疲地使用,這和傳統上的汙穢語言敏感期在本質上是同構的。

如果看到大人的態度表現得和平時不一樣,憤怒、驚訝、好奇、大笑,孩子也會覺得更加有趣,然後變本加厲。



移動互聯網時代,敏感語言實現了賽博化,內容從屎尿屁、生殖器變成了“飯圈式”的和對陌生人的刻薄。


這些帶有一定“禁忌性”的梗,實際上是取代了髒話,變成了孩子們的一種社交貨幣,一種表示自己“成熟”的方式。不用梗,就要面臨社交上的疏離甚至排擠。


另一部分梗的低齡使用,明顯是無意識的。


正如官方媒體所指出的,當一個7歲的孩子習慣性地說出“海王”、“雌競”等看似高大上的概念時,這其實是比屎尿屁等低俗內容更可怕的信息汙染。


大部分小朋友並不會真的理解什麼是“海王”或“雌競”,是成人的輿論環境出現了向下滲透,這是很嚇人的。


問題並不在於這些被傳播的理念本身正確與否,而是少年兒童的心智水平是否合適去參與這些“高級”的話題,是早早地將孩子們包裹進信息繭房是否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歡迎回到現實世界


我想更多時候,批評的矛頭不應該指向孩子。


小朋友的天性中就有一部分是渴望成長,渴望去接觸屬於大人的“新世界”的,而那些被指明對他們來說過於成熟的東西,比如黃色影響、髒話、血腥場景,看起來都會更像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梗”也是同理,那些連家長都看不懂的梗,似是而非的“高大上”的概念,網絡世界中關注的目光……都對小朋友有致命的吸引力。


誰的少年時代都是如此,記不記得千禧年初,QQ好友列表被“火星文”簽名支配的年代?


你我也曾經是後備的“梗小鬼”,期待著自己被新世界選中,聽到來自亞空間的低語。


據說火星文最早就起源於臺灣省的中小學,學生們用自創的“文字”進行加密聊天,以免被老師家長破譯。


後來傳到香港、內地,火星文在衝浪少年之間風靡一時,網絡上甚至出現了“火星文轉換器”。

還有886、7456、偶、稀飯……還有那些為虐而虐的青春疼痛文學,墮胎車禍三角戀,失戀誤會難相見,正好對標如今的“爆炸文學”。

那時候師長們也曾痛心疾呼,激烈反對這種“夾生飯”的表達方式,認定青春文學荼毒學生,擔心民族書面語言被衝擊。


事實是,火星文早就過氣,網絡語言每年批量更新,青春瑪麗蘇文學成了笑話。

相比起刷網梗,我更痛心的是老家的孩子也開始男曬AJ打遊戲女生美妝沒事就拍手勢舞小視頻。

自娛自樂是無所謂,問題他們生在一個幾十萬人擠高考的省份(就是那個誓師大會上因為表情誇張被一部分人群嘲的正能量女孩的省份),而且不少孩子家庭條件並不允許讓他們永遠過著現在這種奶頭樂的生活……

看他們開開心心地走在沒有未來的路上,尤其痛心。

所以真正需要規範的,是整個社會的信息流。


一方面,儘可能做到信息的分層分級,避免那些刻意或無意的信息流向低齡兒童。


另一方面,這個時代的家庭教育需要為互聯網信息預留一道“防火牆”。

告訴孩子網絡世界上的帥和酷、叛逆與讚美都是另一個次元的東西,次元壁可能會在某些地方被打破,但他們需要在“衝浪”的時候學會保護自己,學會隨時抽離出來回到現實世界——


他們覺得“電搖”和“手指舞”很酷,那就讓他們看看街舞的托馬斯全旋有多炸;他們覺得網梗有趣,那就告訴他們其實古人的表達方式更有趣。



讓他們知道,真實世界,才是他們生活的地方,有父母和老師引導,有真實的溫暖和保護,有家。


E姐結語:

“網梗”本身並不是多可怕的東西,就像網遊、錄像廳或者更早時候的迪斯科和流行音樂一樣,早年總有家長覺得孩子進了檯球廳就完蛋了,但可怕的真的是檯球嗎?


當然不是,如果現實沒有溫度,學校冰冷枯燥,孩子會去他們能找到的任何一個縫隙裡躲起來,然後舔舐自己。


讓家裡有溫度,學會與孩子和解,才是解決的辦法,只討論取締檯球是沒用的。

網梗的問題同樣如此,禁止現有的”網梗”是沒用的。


我的建議是,下次聽到小朋友說“聽不懂”的語言時,別太緊張,冷靜地反問“你知道這個梗是什麼意思嗎?”或者“你知道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嗎?”


然後一起探究出處,把孩子從虛無的網梗拉回現實,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的“新世界”是什麼樣子,才是正理。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遭遇過小學生的爛梗攻擊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上一篇:


又有流量靠演話劇轉型了?


拓展閱讀: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睿智的河馬君,思考的菜籽

   值日生:菜籽   美術:樹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