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臨死前,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出現這5種情況,好好陪伴家人吧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說如何收到我們每日更新的文章,大家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並且備註星標就可,每篇文章底部的星星和點贊可以點一下,福氣更好喔!


目前社會主流觀點認為人類的死亡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即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比如年齡大的老人在睡夢中去世、患上無法治癒的疾病去世等屬於自然死亡。

而車禍去世、不慎溺水等屬於意外死亡。由於意外死亡通常屬於突發性事件,一般沒有先兆,因此在這裡我們主要談一談自然死亡的人在臨死前的變化。自然死亡通常有以下5種變化:
1.語言障礙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很多人在臨死前都會出現語言障礙,有時表現為焦躁不安,異常亢奮,甚至胡言亂語;有時又表現冷漠、寡淡,不願說話。


這些種種表現,在醫學上也被稱為“臨終譫妄”。出現些表現是由於人類的語言功能,是由位於大腦的語言神經中樞即生物學上的大腦皮層S區控制的。

而人在臨死前,自我意識會逐漸喪失,再加上治療藥物的影響,以及身體的不適,導致對語言神經中樞的控制能力也會逐漸減弱,因此會出現語言障礙。

從醫學上來說,患者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作為家人也不用害怕,也不要因患者不願意交流而委屈。
2.呼吸障礙

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或者生活中,都看到過不少人在臨死前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呼吸困難。

這時醫生便會立即給他們插上氧氣管來幫助他們呼吸,可能一些朋友會覺得這很誇張,但是這其實也是病人臨終前的正常表現。

這是因為,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腦幹的呼吸中樞所控制。而在人臨死前,大腦皮層、腦幹等部位會逐漸喪失活性,進而導致病人出現呼吸聲音大,呼吸困難的現象。

當出現這種情況,正確的方法是打開窗戶透透風,在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讓患者呼吸更順暢。
3.手腳冰冷

人體在每時每刻都是在通過皮膚熱傳導的方式向外界散發熱量的,與此同時人體也通過血液循環向身體各部位運輸熱量等方式來維持正常體溫。

而血液是從心臟輸出,攜帶熱量流向各部位,最終再輸入心臟。在血液運輸過程中,內部攜帶的熱量是逐漸減少的,因此到達距離心臟最遠的腳部和手部時,能提供的熱量是較少的。
而人在臨死前,心肺功能會逐漸減弱,心跳速率減慢輸出血量減少,因此通過血液循環向身體各部位運輸的熱量也減少,其中距離心臟距離最遠的手腳部受其影響最大,因此溫度低於其他部位,表現得更加冰涼。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好不要用溼熱的毛巾對病人的手腳部位進行擦拭,這是因為雖然這種方法能為病人輸送些許熱量,但是殘餘在病人手腳部位的水分會很快蒸發,這是一個吸熱過程,在擦拭後病人可能會感覺更加寒冷。

正確的做法是立即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物品為手腳部位輸送熱量,減輕病人冰涼刺骨的不適感。
4.疼痛難忍

這種情況通常多見於由於無法治癒的疾病導致的死亡,比如肝癌、肺癌等。

這些疾病會直接刺激人體的痛覺神經,使得病人產生難以忍受的生理性疼痛。病人可能會出現由於過度疼痛導致的寢食不安、昏厥等情況。

正常情況下人的大腦皮層神經對於疼痛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也就是說人的主觀意志能忍受疼痛感。

而在人臨死前,大腦皮層、腦幹等部位會逐漸失去活性,自主意識逐漸喪失,意志力大幅減弱,對疼痛的忍耐度也大大降低,因此會感覺疼痛比往日來的更加強烈,難以忍受。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給病人服用止疼藥物,減輕疼痛感。
5.情緒躁動

人類的大腦腦容量在所有的生物中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造就了人類超強的自我感知能力,一般來說大部分人在臨死前都是能感覺到自身各項生理機能的大幅衰退,但又無法改變自己終將離去的結局。

為了表達出自己對於無法擺脫的宿命的抗拒以及發洩自己的恐懼、不甘等情緒,他們往往會變得更加易怒、躁動。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家屬不要與之爭吵,也不要害怕,正確的做法是帶病人做一些能安撫內心的事情,比如親近大自然、聽一些比較寧靜的歌曲等。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瞭解到了人在臨死前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那麼既然這些變化會讓臨死之人較為煎熬痛苦,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來幫助他們減輕臨死前的痛苦,為他們做好臨終關懷呢?當然是有的,這裡醫生來教給大家如何減輕人臨死時的痛苦。


二、如何減輕人臨死時的痛苦?


很多臨終前的病人都會出現呼吸困難,嗓子傳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這是因為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系統機能減弱。

並且臨終前的病人通常仰臥在床,鼻腔內的分泌物受到重力影響迴流到喉嚨,與胸腔等部位的分泌物一起積攢在喉嚨處,無法順利咳出,加大了病人的痛苦。

如果此時用吸痰器來幫助病人排痰,不僅不能達到排出痰液的目的,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大病人的痛苦,正確的做法是給病人服用一些減少呼吸道分泌物的藥物以及幫助病人抬高頭部保持側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屬給病人燉制大魚大肉,並告訴病人這些很有營養,需要多吃點。其實對於臨終之前的人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飢餓,而是口乾舌燥。

這是因為在臨終之前的病人體內有著大量的酮體能為其提供能量,但是皮膚活性降低水分流失會加快,因此病人更容易感到口乾舌燥。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利用棉籤等物品蘸取少量的水,來幫助病人潤溼嘴唇口腔,也可以利用唇膏等物品塗抹嘴唇減少水分流失。
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對死亡這件事懷有畏懼不甘的心理,根據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觀點來看,人死如燈滅,人在死後,生前的所有東西都無法帶走,人的肉體會消失,意識精神也會隨著機體死亡而灰飛煙滅。

對於普通人來說尚且對於死亡心生恐懼,那麼對於時刻可能會死亡的將死之人而言,這種恐懼會更加的大,他們害怕死去後的孤獨,他們不甘自己還有那麼多的事情沒有做完就死亡,正所謂壯士暮年,烈心不已。

這時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愛照顧,安排與他們最關心在乎的家人共處告別,從心理學觀點來看,有了家人的陪伴,他們恐懼不安的心理會得到大大的改善。
並且需要指出的是,據醫學研究發現,人在臨死時,在感知外界的器官中最後喪失生理功能的是耳朵。

也就是說即使臨死之人無法通過眼睛看到外界的東西、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法通過觸感來感知外界,他們仍然可以通過耳朵來傾聽外界。這時我們就要在他們的耳邊來進行臨終安慰,讓他們來傾聽來自這個世界最後的聲音。

看到這,可能就有人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大多數人在臨死時會那麼的痛苦,那麼為什麼我們國家不能引進安樂死呢?既可以幫助臨死之人擺脫痛苦,又可以讓他們有尊嚴的死去。對於這個問題,醫生給出了以下解釋,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為何我國不能執行安樂死?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安樂死本質是服用“戊巴比妥鈉“等特殊藥物,使人昏睡並且心跳呼吸逐漸減弱,最終死亡,相關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在我國仍然是非法的。

其次如果有人利用安樂死將他人致死,那麼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背景,都會被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目前只有瑞士、荷蘭等北歐國家將安樂死合法化。

其中只有瑞士能合法的為外國國籍人士提供安樂死服務,因此我國不能執行安樂死的原因之一是法律問題。
另外在2019年,四川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就民眾對於安樂死的看法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結果顯示贊同安樂死的為48%,不贊同的為35.4%,不知道的為23.6%,其中癌症病人對安樂死的贊同度最高。

並且20-40歲的群眾贊成比例為68.0%,40-60歲的群眾贊成比例為 57.8%,60歲以上的群眾贊成比例為 47.5%。由此可見在我國有接近4成的群眾不贊同安樂死,所以民意也是我國不能執行安樂死的原因之一。
最後一般情況下,臨死之人的意識較為模糊,較難清晰的表達出自己是否願意接受安樂死,這時就需要他們的家屬來幫助制定接受安樂死的決定。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制定安樂死決定的家屬,可以被認為是導致臨死之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在倫理上是較難接受的。因此安樂死不能在我國執行也有倫理問題一部分的原因。

通過本文內容我們瞭解到了人在臨死前會發生哪些變化、如何減輕人臨死時的痛苦以及為何我國不能執行安樂死。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結局,希望大家通過本文能更好的認識到死亡,減輕人臨死時的痛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