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家長群在傳,浙大要開少年班,拔尖創新人才要從中學銜接到大學培養,這個週六來自全國不少知名高中校長和業內專家在杭州研討。
有位家長還曬出一張會議安排,是這兩天正在浙江大學舉辦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大中銜接培養研討會。
“大中銜接培養”這幾個字,確實挑動了家長們的神經,是不是這場會議正在討論浙大少年班?
今天浙大舉辦的2023浙江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大中銜接培養研討會,全國35所重點中學有代表參加,不少是校長,包括杭州第二中學、杭州學軍中學、杭州高級中學、杭州第十四中學、寧波鎮海中學、紹興第一中學、溫州中學、慈溪中學等。
上午,會議舉辦了浙大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共育基地授牌儀式。浙大老師介紹了求是英才計劃相關情況。數學學院的代表,做了主題報告。
下午,浙大物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分別介紹了各自學院人才培養的特點,關注的學科前沿領域和一些科研成果。
對於家長群熱傳的少年班,浙大相關參會老師說,目前沒有這個說法。
浙大相關工作人員回應記者說,今天這個會議,更多是希望激發中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的熱情。
下午座談會環節,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校長和老師提出了很多建議。
“我有兩個學生,從高一就特別喜歡化學,家裡就有化學實驗室,跟我交流化學問題,領域非常深,很多是國外的文獻,我已無法跟他交流。我覺得很多時候他們是孤立無援,其他學生都在天天刷題。希望求是英才計劃能儘快落地生根。”
建議浙江大學做好科普,希望浙大把相關課程,融入到中學生的科學課中。
在高考指揮棒下,浙大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有這麼多舉措,真的很不容易。
希望浙大能在實驗上給予指導,提高中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不只是做卷子的高手。
浙大作為頂尖高校,重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現了責任擔當和使命感。
橙柿互動記者聯繫了幾位高中老師,有位競賽教練劉老師,說早上有兩位家長來聯繫,就在問少年班這件事。
“打電話給我的是位初二家長,她說孩子成績不錯,如果浙大有了少年班,像別的少年班一樣,能從初三開始招,那還是很值得期待的,想提早準備起來。”
劉老師說,一開始聽到這消息有點意外,後來瞭解到是這兩天浙大在開一個會,主題是大學和中學銜接,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劉老師也在關注。他說頂尖的孩子早點規劃和培養是好的,如果不用中考、高考,能省下不少寶貴的時間,提前培養起來。“不過,家長們還是要注意,不要跟風,不要盲目焦慮。如果孩子真的學有餘力,對某門學科特別感興趣,可以提早準備和規劃起來。”
今天下午,杭州學軍中學校園官微發出消息,校長邱月靈受邀出席浙大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大中銜接培養研討會,並代表全國首批35所“浙江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共育基地”中學的校長在大會上致辭。
去年11月,在杭州市教育局主辦的“學校領跑者”論壇上,本人就已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由於中考命題區分度越來越低,人才選拔功能也越來越小。想通過中考實現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已越來越難,因此我提出要有對最聰明的孩子,從小學起就能早期識別與培養的“綠色通道”,並制定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好培養、重保障的機制。二是清華、北大、浙大等頂尖高校應繼續加強對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注和幫助,與中學合力,通過共建共育,以貫通式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的共贏。論壇上,幾位領導專家也認可這樣的建議,均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關鍵時期,大學與中學要通力合作,以形成聚天下英才而共育之的良好局面。
所以,學軍中學一定會以此為契機,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加大與浙江大學的共建、共育。在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我們會向浙大尋求高屋建瓴的指導,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頂尖高校的培養風向標指引腳下的的探索方向,以期共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學軍中學也會積極用好浙江大學提供的優質資源,邀請浙大的院士、專家學者蒞臨學軍大講堂講學,比如像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先生蒞臨我校講座一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開放視野;優秀的學軍學子更要經常性到浙大參觀學習,利用好浙大豐富且高端的實驗室資源,知行合一,在實驗中培養動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持續創新能力,不斷驗證和改善探究效果。
會後,邱校長對橙柿互動記者說:“今天舉辦這場研討會,沒有講招生,主要是希望發現有天賦的、適合將來開展基礎學科研究的孩子,建立起發現、培育的機制,不僅是安排院士、科學家等到高中,給孩子們上一些大學裡的課程,做一些拓展眼界的講座,更重要的是,用自己投身科學研究的情懷去影響學生,用不斷創造學科新高度的精神,來影響青少年。此外,大學裡也希望中學生走進高校,加強互動,雙向發力。”
一位高中校長說:“現場這些高中學校,主要都是每年考進浙大人數較多的學校,進行一個簡單的座談,也是希望中學都能向浙大輸送一些優秀學生。少年班的事情沒聽說,但是高校想開闢出一些通道,招到更好的學生,也是很正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