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世界腎臟日|“腎”利在望—遠離腎性貧血的危害

做健康的傳播者,路同行,一起成長

王伯伯一直有慢性腎臟病,但就醫不甚規律。突然開始頻繁出現頭痛、眩暈、眼花、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就診當地醫院查到血常規中血紅蛋白只有67g/L,另外還發現腎功能指標中肌酐有700umol/L,醫生告知這是“尿毒症”、“腎性貧血”的症狀。

貧血是人們比較熟悉的疾病之一。具體醫學定義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不能運輸足夠的氧至組織而產生的綜合徵。據血常規上血紅蛋白結果,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即為貧血。是血液科最常見的疾病。然而貧血只是一種症狀,許多疾病都可引起貧血。你知不知道腎臟疾病也會導致貧血的的發生?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腎臟疾病引起的貧血——“腎性貧血”。

我國慢性腎病患病率為10.8%,患者達1.2億。我國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患有慢性腎病,其腎病貧血的患病率高於50%。約有一半的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未進行貧血糾正,且已接受治療的另一半患者也存在達標率低和依從性差的問題。

腎性貧血是由於腎功能受損尤其是患者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時導致的正色素正細胞性、增生低下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的常見併發症。
腎性貧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生成減少。促紅細胞生成素是一種刺激紅細胞生成的激素,正常環境下由缺氧刺激下從腎臟產生到骨髓刺激紅細胞生成。患者慢性腎臟病不斷發展,一方面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減少,另一方面腎臟無法對貧血引起的缺氧刺激產生足夠的應答反應。並且尿毒症毒素可影響骨髓微環境,進一步導致貧血加重。

貧血是慢性腎病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非透析慢性腎病患者中貧血患病率為51.5%,透析慢性腎病患者中貧血患病率98.2%。很多慢性腎病貧血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貧血,有近三分之一的腎性貧血患者不知曉病情。在慢性腎病早期,僅不足一半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貧血。即便是進展到慢性腎病末期尿毒症的患者,也有近1/5不知道自己患有貧血。

貧血增加腎病患者住院、腎臟疾病的進展、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和死亡風險。貧血還會降低腎病患者生活質量。對於腎病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需要定期的檢測。未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無貧血者,CKD 1~3期(腎小球濾過率30-89ml/min)至少每年測量血紅蛋白1次,CKD 4~5期(腎小球濾過率29ml/min以下)至少每6個月測量血紅蛋白1 次;有貧血者,至少每3 個月測量血紅蛋白1次。透析患者更要遵循透析中心的要求定期複查血常規。

如果你也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不要認為貧血是一個完全不相關的疾病。注意定期複查血常規,一定可以更好的對疾病有整體的瞭解和治療。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腎臟病專科分會

作者:張嘉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審核:蔣更如 汪年松 上海市醫學會腎臟病專科分會

上海市醫學會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開拓醫學科普新局面。持續開展“健康方向盤”、“架起彩虹橋”和“青年醫學科普能力大賽”三大系列品牌活動。青年醫學科普能力大賽已經成為滬上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醫學科普比賽之一,培養了大批醫學青年科普人才,為青年醫學工作者打造了新時代“有情懷、有溫度、有傳承、有創新”的四有科普舞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添磚加瓦。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