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作者 | 藤三花
來源 | 砍柴書院(ID:kanchaishuyuan)
為什麼有些專家的話大家越來越不愛聽了?
這可真不怪年輕人。
來看看專家們都說了什麼。
90後面臨養老難題?
這好辦啊,每天少喝一杯30元的咖啡!
這位專家是人大的博導,原話是這樣說的:
“一杯咖啡錢,提前為養老做好準備。比如以前每天喝兩杯咖啡花了60元,現在每天少喝一杯,就節省30元,一天30元,一個月就900元。”
一個月存900,一年就是1.08萬,30年就能超過32萬。看上去好像是這個道理,但是,等等,麻煩問下什麼樣的年輕人捨得一天喝60塊錢的咖啡?
網友們按照這個句式,也開始“暢想”未來:
“少喝咖啡太難了,不如每月少喝兩瓶瓶茅臺,一年就能存下大幾萬塊錢。”
“一天少買一個手機,一年可以存一百萬,就可以買房了。”
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怎麼辦?
有兩位專家支了大招。
這位倪主任認為,房價不算高,要是房價太低,年輕人就不想奮鬥了。
還有位清華的管清友教授,更是腦洞大開。
他說,“年輕人買不起房?那就多買兩套!”
為什麼呢,因為以後的房價會更高,也就更買不起。倒不如趁現在,砸鍋賣鐵借錢,然後多買兩套。要不然十年後你更買不起。
十年後房價要是降了,您給補差價啊?
不過這位管專家也提過讓人喜聞樂見的建議,比如這個:
如何提振消費?建議:直接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而且要以三到五年為期,每個月都發。
這個可以有啊,麻煩問下從啥時候開始啊?
居民存款低?不存在的!專家說了,平均家庭資產300萬,誰家沒個50萬呢?
錢存在銀行就是不消費怎麼辦呢?
專家建議:對存款餘額在50萬以上的家庭,應該徵收高額利息稅,來促進消費,拉動經濟。
50萬存款就要被惦記了?想存錢養老是不行了,以後存款只能存49萬了。
收入低怎麼辦?
“建議低收入者將閒置的房子出租,利用自己的私家車跑出租。”
所以這位專家眼裡,有至少一套閒置房以及有私家車的,都已經算是低收入人群了嗎?莫名躺槍……
城市擁堵怎麼辦?
油價上漲十倍,讓普通人加不起油,就可以大大緩解交通壓力。
娶妻難怎麼辦?
實行“一妻多夫制”!解決3000萬光棍難題!
生育率低怎麼辦?
這個問題更是讓各路專家大顯神通:
“建議取消中考,縮短中小學教育學制2年”,意思就是,9年制改成7年制,16歲就參加高考,早畢業早結婚早生娃。
“成立現收現付制的生育基金”,意思就是,以後的工資,除了扣除五險一金,還要多扣一個生育基金,你不生,這錢就補貼那些願意生的。這就是變相徵收“單身稅”了吧?
“養孩子成本不高啊,把孩子養到18歲只需要50萬”,您這是又把誰給平均了?
更多專家的迷之言論,都沒法一一細說了。
那麼有人就奇怪了,既然能當上專家,肯定在某些領域獲得過不一般的成就,因為這些成就才會具備公開發表意見的資格。
既然如此,他們真傻嗎?
當然不,沒點本事,確實成不了專家。
可如果不是,又為什麼能說出如此啼笑皆非的“反智”言論?
其實歸根結底,這就是現實版的“何不食肉糜”。
就比如那位說出“誰家還沒個50萬現金”的經濟學家陳浩,他還說,“我們沒那麼窮,國內家庭平均總資產300萬很正常”。
然而話一說出口,就被網友群嘲“大數據都不敢這麼說”。
可為什麼他敢?因為在他的身邊,確實人均幾百萬。
陳浩的職業是投資管理公司的首席策略師,因為工作關係,陳浩每天接觸的人,都是我們常人不太能接觸到的圈層,在那個圈層裡,50萬現金就是個零花錢,真的不足為奇。
而總資產300萬倒也不是信口拈來。
中國人民銀行曾經在2019年對全國30個省的3萬戶城鎮居民進行了資產負債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戶均資產總額為317.9萬元。
於是,專家們依據這個數據,得出了“誰家還沒個50萬”的結論。
表面看上去是有據可依,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所接觸的以及他們所調查的,本就不是所有人生活的現狀,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而這一小部分,卻很難成為全體國人的樣本。
中國經濟週刊在2019年發佈過《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報告中顯示2018年城鎮人均財產為29.2萬元,農村只有8.7萬元,高達3倍的差距,如果專家們沒有做到將數據樣本均衡分佈,便隨意得出結論,那麼這個結論必然與實際南轅北轍。
還有個經濟學家叫譚雅玲,不久前提得建議也很雷人,她看到大學生就業難,感到很焦心,於是建議大學生:
“一定要放棄高工資或者福利性工作,去企業賺錢少的崗位鍛鍊自己,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不要嫌苦,也不要嫌賺錢少,更不要以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沒有派上用場;一定要對國家大局去考慮。”
此話一出,輿論炸了。
特別是那些每天省吃儉用擠地鐵,七八個人擠在出租房裡,依然沒能找到一份滿意工作的大學生們,對於這一言論可謂是義憤填膺。
要知道,這一代年輕人本來就很捲了,他們可以不嫌苦,也可以不嫌錢少,更願意為國家效力,可是,你讓一個已經吃了3天泡麵、一個月月負債,或者是不得不還在啃老的年輕人,如何去談情懷?
譚雅玲沒腦子嗎?
肯定不是,有人曾問過譚雅玲牛不牛,回答是:很牛,譚雅玲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研究已達36年,對於金融行業的認知水準是非常高。
她錯就錯在,她研究的是金融,是大格局下的金融,她不是研究社會具體問題的,更不是研究人性的。
不該自己表態的領域,千萬別隨意指點江山,否則換來的只能是貽笑大方。
其實讓專家的話靠譜一點,本身並不難。
“免除2024年後孩子的學費,一直到大學畢業。”
“延長男性產假時間,實現男女產假共享,新產假以家庭為單位,做到平等對待。”
“恢復五一黃金週,在8月增設‘避暑黃金週’”就可以解決目前“長假不夠用,短假沒啥用”的尷尬。
看看,這些言論是不是很實際?
此外,還有一些正能量的代表,真的要比專家接地氣多了。看看他們的建議:
“加強城市青年公寓供給,解決青年住房問題,提高城市競爭力。”
“將肺癌早期篩查納入醫保報銷,關口前移,解決肺癌早診早治‘最後1公里’的核心問題。”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智慧:走群眾路線。
少年不懂有何意,現在深知這句話具有何等的威力。
當階層逐漸固化,當精英階層與群眾逐漸脫節,“何不食肉糜”就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雖然專家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能都是真實的,但在提建議這件事上,不只需要真實,還需要低下頭去,深入群眾之中,睜開眼睛看看自己平時見不到的一切。
2009年,香港電視臺出過一檔真人秀,叫《窮富翁大作戰》。
在這檔節目中,上層人士們暫時拋開現有的身份,離開衣食無憂的環境,親身去體驗了一把底層人的生活。
出生於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田北辰,就是這其中一員。
參加節目之前,他信心十足地說:“即使是弱者,只要有鬥志,亦可以成為強者!”
然而僅僅過了兩天,他就被自己打了臉。
田北辰兜裡揣著導演組給的50元生活費,去做一份時薪只有25元的清潔工工作。
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他飢腸轆轆,但是吃飯時他卻發現,最便宜的便當也需要二十多塊錢,遠遠不是他能吃得起的。
親身體驗後他才深深的意識到,自己以前的看法是多麼的片面無知:
不是隻要有鬥志就能擺脫困境,不是隻要努力,就能輕鬆賺到足夠的錢。
窘迫的現實面前,他只想知道,下一頓飯該如何解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思考將來會如何。
行為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曾在《稀缺》一書中寫道:
“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威脅到生存於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餘閒去吸收這些不穩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說,社會底層生活是無常的,而普通人面對突發事件,根本沒有那麼多可以應對的能力。
比如,家人生病了、車子壞了、工作突然黃了……
這些在專家眼中,一句話就能分分鐘解決的難題,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座無法跨越的大山。
而兩者之間的鴻溝,正來於此。
所以,與其坐在豪宅之中侃侃而談,不如像《窮富翁大作戰》裡的富人一樣,真正地深入到普通群體之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與他們共情。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專家”,而不是“磚家”。
張國立在出演電影《1942》時,為了演出主人公飢餓難耐的狀態,硬生生餓瘦了二十多斤。
面對大量的臺詞,他對編劇劉震雲說:“我沒勁,不想說話。”
劉震雲一聽,羞愧難當:“對不起,我是吃飽了寫的,現在馬上刪!”
實踐,才能出真知。
專家們定是“吃飽”太久,才忘了這世上還有“飢餓”這倆字。
這是他們的幸,還是不幸?
本文轉載自砍柴書院(ID:kanchaishuyuan)閱讀和寫作是一種力量,不限於表達自我,也不止於賺錢養家。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