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主說:鐘錶大玩家
最近,富藝思拍賣行藉著新亞洲總部開幕的契機,宣佈將有一枚屬於末代皇帝溥儀的百達翡麗在今年年內開拍,吸引了許多愛表人士的注意。溥儀和百達翡麗,聽起來頓時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
這枚百達翡麗Ref.96 Quantieme Lune腕錶本身就是一枚頗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表。屬於品牌首個配備Calatrava錶殼的型號,錶殼為鉑金材質,還帶有日期、星期、月份全歷及月相功能。除了這枚,目前已知的只有7枚。
而這枚表表盤的“輪盤”設計更是罕有,之前只有2枚有相同配置,其中百達翡麗早在2002年曾經花200萬美元回購過1枚。
也有人對這塊表是否為溥儀本人收藏存在質疑,富藝思花了3年研究後認為,此表的Victorin Piguet ébauche機芯,雖然生產於1929年大蕭條時期,但直到1937年才裝配售出。
至於溥儀如何獲得這塊表無從查證,但根據他侄子毓嵒的筆記,這塊表是溥儀作為戰犯被從蘇聯遣返回國前,贈送給和他情誼深厚的俄語翻譯佩爾米亞科夫的。
佩爾米亞科夫去世後,這塊表被轉售給一位歐洲藏家,直到今年才首度現世。至於錶盤的破損,據說是溥儀命令僕人颳去一些銀漆,想查看下面是否也是鉑金,發現不是之後才停手。
話說回來,溥儀的老祖宗們和鐘錶的淵源還蠻深的。
像順治皇帝就很有時間觀念,“得一小自鳴鐘以驗時刻,不離左右”。記錄康熙訓子之言的《庭訓格言》裡也有記載,康熙自稱小時候拿自鳴鐘當玩具,為了顯示勤政,還寫詩說自己早上起得特別早,一邊等著鍾報時,一邊問奏章怎麼還沒來。
康熙皇帝還在端凝殿南邊建了自鳴鐘處,專門存放、研究自鳴鐘。雍正帝也在諸多貢品裡獨愛鐘錶,曾寫詩說“珍奇爭貢獻,鐘錶極精工”。
當時,進口的西洋鐘錶以英國產品居多,其次是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產品。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外鐘錶仍有1500餘件。
不過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壕的“表哥”,那麼必須有且只有一個人——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如果從一個大歷史的角度看,乾隆皇帝的一生恰巧與西方鐘錶大發展的時代完美平行。在他登基的1735年,賈汗-雅克·寶珀註冊了自己的品牌;發兵出征準噶爾的1755年,江詩丹頓的創始人讓-馬克·瓦舍龍成為日內瓦“閣樓工匠”的一員;下旨編纂《四庫全書》的1772 年,庫克船長攜帶航海鍾探索太平洋……
乾隆可能想不到,洋人們之所以能遠渡重洋給自己送來奇異精巧的鐘表,是因為背後發生了這麼多故事,但這並不妨礙他享受紅利,搖身一變成為18世紀中國大地上最厲害的鐘表收藏家。而這其中的來龍去脈,範主在《時間的戰爭》這本書裡都有寫到。
這本《時間的戰爭:500年鐘錶博弈史》,以戰爭為主軸,展現了製表業500年發展的波瀾壯闊的畫卷,現在已經登上噹噹網專業史新書榜第1名!我也會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趕快下單範主新書一口氣讀完吧。
《延禧攻略》中,乾隆的上書房裡也擺著一座體積不小的祝壽鍾,這座鐘的原型,叫做“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鍾”,高1米85,寬1米,有走時、報時、報刻、開關門和打樂五種功能。
著名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其實就是一個巨大水力鐘的組成部分,也是乾隆命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監督修建的。據說他之所以想修大水法,也是因為對從傳教士那裡看到的凡爾賽宮噴水池莫名心動,果然是“東方凡爾賽本賽”。
每顆獸首都代表一個時辰,比如,到了子時鼠首就會噴水,到了亥時就換成豬首噴水,而正午十二時則所有獸首一起噴水。整個水力鍾既宏大又巧妙,只可惜圓明園後來慘遭英法聯軍火燒劫掠,十二獸首也流落海外,今天我們只能想象這一景象了。
可以說,乾隆將清廷鐘錶的收藏和製造推向鼎盛時期。在位期間,他下令讓官員四處搜尋珍奇鐘錶上貢,順便還在宮中成立了制鐘處,而據現存的乾隆朝貢單中不完全統計,乾隆所擁有的進貢鐘錶就多達3000多件!
乾隆皇帝收藏鐘錶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其一是數量多,經常一年就收上百件。有記載稱,光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的各處宮殿行宮鐘錶陳設就多達286件,而乾隆四十九年(1784)
兩廣總督與粵海關監督等累計進貢鐘錶數也多達130件。
木質金漆樓閣鍾
據不完全統計,終乾隆一朝,進貢的鐘表大約有2700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國鍾。從平時居住的養心殿,到度假避暑的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他所到之處幾乎必有鐘錶作為裝點。
英國產銅鍍金鑲瑪瑙殼懷錶
其三是很懂表。每次官員進貢,都會變成他的鐘表鑑賞大會,不滿意的時候還會指斥“樣款形式俱不好” “粗糙洋鐘不必呈進”。
而且光靠進貢採買已經滿足不了乾隆的需求,他開辦做鍾處,出品了眾多“御製鍾”,還招募了不少外國傳教士和工匠,儼然在宮裡搞了個製表廠。
銅鍍金冠架鐘
他甚至在養心殿長春書屋寢宮床的床頂上墜一根繩子,號稱“拉鍾線”,顧名思義,只要一拉繩子,隔壁連通的鐘表就會報時。由此可見,乾隆已經是玩轉“問表”的頂級玩家了。
乾隆的奢華做派與好大喜功,和遠在歐洲的前輩路易十四不相上下。兩個人在鐘錶上的審美也相當一致,都喜歡奢華繁複、奇技淫巧,各種機械裝飾要像變戲法一樣。
比如乾隆有一座愛不釋手的“寫字人鍾”,是英國鐘錶匠蒂莫西·威廉森和瑞士製表商雅克德羅聯手打造的。
這座鐘共有四層樓閣,高2.3米,內部暗藏很多機關。最頂層是一個金燦燦的圓亭,圓亭內側有兩個金人手舉一圓筒作舞蹈狀,啟動後,二人可以旋身拉開距離,將圓筒拉開,上書“萬壽無疆”四字。從下往上第二層是鐘錶的正常計時部分,有一個非常復古的羅馬錶盤。
銅鍍金寫字人鍾
第三層有一個敲鐘人,每當時間報完3、6、9、12 時後,敲鐘人便會微微側身,敲打面前的鐘碗奏出樂曲。
在鐘錶的最底層,周邊環繞著亭臺護欄和邊角獸,在中間端坐著一位歐洲相貌的機械人,一手扶案,一手握筆作提筆狀,每當上鍊後啟動裝置,這位機械人便可以在面前的紙上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漢字,寫字時頭還會隨之擺動,引得乾隆皇帝甚是驚喜。
而乾隆養在身邊的外國鐘錶匠,也都要為他的喜好服務。有人為他做出“能走三四十步的一獅一虎”,有人為他做了
“兩個捧著花瓶走路的機器人”。
受命做這個“走路機器人”的法國人汪達洪就寫道,“我雖然是以鐘錶師的身份被召入京,
但不過是個機器匠罷了。皇帝需要的其實是奇巧機器,而非鐘錶”,一不小心說了大實話。
銅鍍金琺琅三人獻壽鍾,“清宮造辦處”製作,最中間的“獻寶人”可以打開“萬壽無疆”字聯,兩側的捧桃人則可以向前躬身作獻桃狀,同時,當裝置啟動後,每層的水法、菠蘿花及小物件都能轉動,呈現出一派喜慶熱鬧的景象…
雖說歐洲的鐘表商們把皇帝的喜好穩穩拿捏,但也有人因為過於耿直而吃虧。比如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除了在不跪皇帝這件事上耿直,他帶的禮物也很“實際”,如前膛槍、望遠鏡、地球儀,以及一座“天文地理音樂鍾”。馬戛爾尼覺得這座鐘彰顯了英國的現代化,但乾隆卻對此並不感興趣。
後來有人告訴馬戛爾尼,乾隆皇帝對鐘錶的口味已經被各種奇巧機器“養”得很刁鑽。有了寫字人鍾,哪裡還看得上這素面朝天的天文鐘。據說馬戛爾尼很快也學機靈了,在乾隆大壽時送了一塊鑲嵌鑽石的金錶,不過在乾隆看來,應該還是不過爾爾吧。
如果在瑞士的諸多腕錶品牌中,找一個和中國最有淵源、把乾隆皇帝的喜好拿捏得最準的,那麼雅克德羅可以說當仁不讓。
雅克德羅的創始人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Droz)是個瑞士人,1721年出生在製表重鎮拉紹德封。在家族長輩的薰陶下,他對鐘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不拘泥於做表,更喜歡把自動玩偶等精密機械裝置融合到鐘錶中。
1758年,在納沙泰爾總督的支持下,37歲的雅克-德羅特製了一輛馬車,帶了6座鐘,前往西班牙覲見國王費爾南多六世。他的到來在貴族圈子裡引起了轟動,很快6座鐘全部售出,還收穫了2000枚金幣和更多訂單一夜暴富。有錢之後,他看準了王公貴族們的獵奇心理,在兒子和養子的幫助下,開始大力研發自動玩偶。
1775 年,雅克-德羅在巴黎給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展示了三尊類人自動玩偶:作家、畫家、音樂家。其中音樂家是一個演奏管風琴的女性人偶,通過用手指按下琴鍵來奏出音樂;
畫家是一個小孩的樣子,能畫出四種不同的圖像;作家是最複雜的一個,手持鵝毛筆蘸著墨水能夠寫出長長的文字,眼睛還會跟著正在書寫的文字移動。這三件作品在當時歐洲的上流圈一炮而紅,後來兩次回訪巴黎展出,還去了倫敦、里昂等城市。
雖說雅克-德羅成名是在法國,但真想把生意做大,還得靠英國人。1783年,雅克-德羅在倫敦錶廠和英國經銷商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建立了聯繫。
考克斯曾經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兩臺自動機械玩偶鍾,並因此受到喜愛,乾隆甚至曾經買下過他的整船貨物。而他對中國的出口,甚至一度幫英國平衡了貿易逆差。
銅鍍金雉雞山石騎士牽馬鐘錶,整體是一個銅鍍金的帳篷造型,上半層帳篷內側,有一位歐洲面孔的騎士牽領一匹金馬,馬披彩色玻璃鑲嵌花紋的鞍,馬背上則是一枚非常小巧的鐘表,整體極具異域風情。
到18世紀70年代初期,考克斯的工廠已經達到 800~1000名工人的規模,而當時雅克-德羅才剛到倫敦辦廠。
1778 年,受到英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禁令影響,考克斯家族遭遇資金困難而破產。1782年,考克斯讓兒子來到廣州開設商鋪,結果起死回生,成功轉型成為18世紀下半葉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英國鐘錶商。
銅鍍金四獅馱象水法表
當時雅克-德羅在歐洲已經成名多年,兩家的合作可以說是雙贏。經過接洽,考克斯在廣州代理了雅克-德羅作品的銷售,10年間進口了600多件,包括懷錶、帶音樂裝置的鼻菸盒表、香水瓶表等等,而目前北京故宮一共收藏了13件雅克-德羅的鐘表作品。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賣給乾隆皇帝的一座鳥籠鍾。這座鐘今天還收藏在故宮鐘錶館,正式名稱叫“銅鍍金轉花自鳴過枝雀籠鍾”,據描述“機器啟動,小鳥左右轉身,展翅擺尾,在兩橫杆上往返跳躍,併發出抑揚不同的鳴叫聲。隨著樂曲聲,籠內圓筒開啟,內有水法轉動,酷似瀑布,頂端的寶星花交錯旋轉,光芒四射”。
銅鍍金鳥籠鍾
今天雅克德羅品牌的製表工坊裡還收藏著另一款鳥籠鍾,範主2019年探訪雅克德羅製表工坊時曾經見過。
猶記得金色的鳥籠中有數只惟妙惟肖的小鳥,扭動開關,玻璃雕刻模擬的水柱緩緩旋轉,就像清泉直下,而小鳥還會震動翅膀、開口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其精巧絕妙真的讓人歎為觀止。據說還有一座鳥籠鍾已經被迪拜的富豪收藏了。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崩於養心殿,終年虛歲89歲。沒過幾天,嘉慶皇帝便下召賜死了乾隆的寵臣和珅,並抄了他的家。
據野史記載,查抄的家產中還包括“大自鳴鐘十九座,小自鳴鐘十九座,洋表一百餘個”,也不知有多少是乾隆賞賜的,而老皇帝的死也帶走了中國宮廷鐘錶與中西鐘錶貿易最為繁盛的歲月。
不過這樣的貿易並沒有停止。專供中國市場的懷錶,在1780—1911年間形成一種獨特的類型——“大八件”懷錶。其學名叫作“大三針中國市場懷錶”,也被稱作“Chinese Watch”。這種表的機芯是在歐洲傳統機芯的基礎上改裝而來,突出雕工紋飾,被稱為中國式機芯(Chinese Caliber)。
“大八件”錶殼多用金、銀、
黃銅鍍金、鋼等金屬打造,錶殼上
繪製著帶有人物、花卉、鳥獸等中
國元素的琺琅畫,有的還會鑲嵌上
珍珠、鑽石等,自然價格不菲。
Bovet銅鍍金鳥籠鍾
而且,“大八件”除了傳統的圓形錶殼,還有橢圓、扇形、梨形、果實和昆蟲等巧思妙想的設計,更是為整體價值加成不少。百達翡麗博物館就展出過一款文玩核桃表,很是精巧。
直到清末,“大八件”始終都是宮廷裡的珍藏器物。據說末代皇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遣返回國後,曾試圖賄賂撫順戰犯管理所的管教,就拿出過一隻瑞士產的“大八件”
懷錶。
直到晚清乃至清朝滅亡後,曾經的王公貴族們還在追逐全新的腕錶潮流。比如1914年,慶親王之子、輔國公愛新覺羅·載掄就在卡地亞巴黎和平街13號店鋪,買了一塊Tortue腕錶,成為第一位在卡地亞購買作品的中國客人。
然而隨著近代中國在洋槍洋炮的威逼之下被迫打開國門,洋鍾洋表也在國內大行其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人都只能修表而不能造表,這一情況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的羸弱。
那麼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枚腕錶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想了解這背後的歷史,那麼一定不能錯過範主的這本《時間的戰爭》。
這本書講歷史,探究戰爭與鐘錶跨越500年的愛恨糾葛,講述製表業內部的“戰爭”如何塑造今天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