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做館長,要有文化視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坐落於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口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立可謂雄心勃勃,其兼具傳播傳統文化與接納海外藝術的雙重使命。而這家機構的順利起航少不了背後運營者吳志華博士的功勞。適逢香港藝術周,《時尚芭莎》獨家專訪館長吳志華博士,與其對就任心得與博物館的運營理念進行深入交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館長心得  

於吳志華博士而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開館曾是一個挑戰。2017年,博物館立項,計劃在香港迴歸25週年之際落成,留給他的時間只有五年。而這五年還包含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長達三年的疫情就是其一。

在此之後,怎樣經營這家獨特的藝術機構,如何維護與贊助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也接踵而至。2019年,他正式受聘成為該館館長,此前優秀的學術背景與在文化領域從業30年的經歷開始發揮作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ZAAR:你在得知被聘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時,心情如何?

吳志華博士:壓力所有人都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抱有極高期待。我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建築如何按時竣工五年時間對於建立一家博物館來說非常困難包括後來的疫情,只要有一位工人生病整個工地就要封閉這其實需要非常嚴密的管理但萬幸整個過程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BAZAAR:此前在康文署擔任副署長的經歷,是否為你提供了不同的運營視角?如何幫助你進行博物館運營?


吳志華博士:我在康文署有做歷史博物館美術博物館文物保護再到表演藝術管理圖書館的綜合經歷所以我知道做博物館不是單純陳列文物而一定要和社會生活接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裡就配備了“crossover”跨界的項目會邀請本地藝術家來參與這就是我在康文署的經歷帶來的想法利用不同空間讓藝術家發揮產生對話給觀眾新體驗


我過去的工作還會關注到不同的社會階層。比如在固有觀念下,博物館針對精英階層開放,但我們希望能推動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發展,想要為弱勢群體提供平等的參觀博物館、參與藝術的機會。這也是我在做的事:將現代博物館的管理概念運用到呈現傳統文化的機構上。


梁基爵《慶》,展出於展覽“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ZAAR:你擁有歷史、哲學的學習經歷,這是否為你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藝術的視角?

吳志華博士:我之前學的是西方思想史,研究市場與時代的互動,比如社會經濟因素對個人思想的影響。這就給了我一些運營博物館的思路:我們陳列文物時會非常關注其表達的思想,以及傳達給觀眾的信息。以更深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擁有一定的話語權(discourse)。所以做文化事業,究竟要傳達什麼思想——我希望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思考。


(傳)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紙本行書,24.8×57.7cm,唐 ©故宮博物院

馬遠《水圖》,絹本淡設色,26.8×41.6cm,南宋 ©故宮博物院

BAZAAR: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除故宮博物院長期輪換的展品外,亦有諸多館藏尚未公開。博物館的購藏理念是什麼?你如何把控這一環節?

吳志華博士:這就要深入到我們的財政運營模式上其實博物館在立項時並沒有充裕經費所以我們尚無購藏計劃短期依靠接受捐贈不過我們館現在已建立了很好的品牌和信譽很多藏家朋友都在聯繫我願意把收藏放在館裡展示


目前我們的館藏標準是作品除文物價值外還要和故宮的定位相契合也不拘於明清雖然是捐贈我們的挑選流程很嚴格有專門的審查程序因為要達到故宮博物院的審批標準

(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絹本設色,56.6×323.2cm,南宋 ©故宮博物院

(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絹本設色,56.6×323.2cm,南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談學術方向及策展理念  


BAZAAR:針對大量時間跨度達數千年的藏品,博物館如何進行策展?


吳志華博士:主要是進行主題性策展生活”就是很好的切入點——通過故宮宮廷文化將古代文化和現代生活聯繫起來博物館有常設展覽叫做“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很受歡迎所以我們的展覽總會和宮廷生活有關起居飲食衣食住行教育工作活動慶祝……


此外,我們會根據文物類型,開拓不同主題。比如博物館也會用現代技術展現傳統理念。5號廳舉辦的展覽“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就將現代設計師的理念與故宮傳統工藝進行對話;現在,博物館也在舉辦首批收藏的金銀飾專題展覽,從中亞草原文化到中原文化都有涉及。當然,我們也有和其他博物館合作的海外文化展覽,像二月份剛閉展的“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名品收藏”,以及將於四月開幕、獲卡地亞支持的“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特別展覽。


威利巴爾德 ·舒爾邁斯特《萊德尼采莊園的中式亭閣(重建後)》,水彩,1877年,展出於“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 收藏名品” ©LIECHTENSTEIN. The Princely Collections, Vaduz–Vienna

乾隆款勾蓮八寶紋五供,釉上琺琅彩瓷,景德鎮御窯廠,清乾隆,展出於“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 ©故宮博物院

BAZAAR: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擁有策展研究和文物修復與科學研究部門,除策劃、保護館內文物外,部門學術上的研究方向具體是什麼?

吳志華博士:目前比較關注文物修復方面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具有國際化學術水平研究學者都來自頂級學府譬如北京大學考古系哈佛大學考古專業牛津大學考古專業等未來我們也希望能聯繫海內外的研究者進行合作,起到“橋樑”作用


BAZAAR:博物館目前在舉辦展覽“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以地區為核心的收藏史展覽在展覽史中並不多該展如何促成觀眾反饋如何

吳志華博士:很好。這是我們首次對香港收藏曆史進行概括,呈現對收藏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文化在文博界非常重要,可能觀眾對藏家的看法不一,但很多藏家視收藏為終生事業去研究和經營,投入了大量時間與財力。


其實,很多歐美機構的主要來源都依靠捐贈,我們也希望通過該展介紹收藏文化,推動正面的收藏行為,也希望更多藏家能夠通過捐贈把藝術品授權給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6舉辦的展覽“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ZAAR:談到藏品捐贈,你如何處理與贊助人的合作?


吳志華博士:這的確是一門課題博物館一定要面對的,因為不所有機構政府支持我們的策略就是分散及擴闊收入來源,讓博物館的資金來源分為贊助文創政府支持等不同部分目前很多贊助人會以支持教育、醫療為主,文化相對較少在大方向上我們想去推動香港的贊助文化這對社會改變有重大意義


在挑選上博物館會非常關注贊助人的背景且對方不能參與到項目的研究與策劃我們一定會保證自身的學術獨立性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今年二月,特別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開幕。這是該館首場以本館館藏為主的展覽,其中展品來自於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所捐贈及收藏的古代中國金器,亦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覽。


一定程度上,這宣告著吳志華博士的階段性“勝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逐步向世界領先的博物館行列邁進,除展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珍貴文物,亦通過建立別具特色的館藏,向觀眾呈現中國藝術的歷史、文化、美學價值和創造力。


動物紋冠,金,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三世紀,夢蝶軒惠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展出於“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特別展覽現場,2023年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背後的運營者,吳志華博士的館長之路才剛剛正式開始。當提及一位博物館館長肩負的責任時,他用兩個詞囊括了任職者應有的品質道德操守、文化視野


把握一家機構的發展,顯然不能僅將自己視為“看管”文物的人。因此,視野的廣與遠正是吳志華博士為博物館打下的基石——其將不僅是一家珍藏傳統藝術的機構,抑或故宮博物院的“分館”,而是一個面向世界的窗口,且將以最大力度傳播中國文化、接納海外藝術。這是在最開始時,這位館長已經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立的遠大目標。

精彩回顧:
雕塑家如何玩轉高科技?
不保留骨灰、5年內不做展,這位前衛藝術家是誰?
沒有TA們,電影將黯然失色!

監製  齊超

編輯、採訪  於明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