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朝鮮建築是什麼樣的?陳舊老氣的小平房,還是灰色單調的住宅樓?其實,真實的朝鮮比你想象中更加豐富多彩:糖果色的街區、未來感的大樓,你想不到的風格它應有盡有。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瞭解鮮為人知的朝鮮建築。
其實早在2015年,英國建築師兼評論家奧利弗·溫賴特(Oliver Wainwright)就曾以《衛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平壤,拍下大量照片。他鏡頭下的朝鮮,有五顏六色的馬賽克大廳,也有科技感十足的摩天大樓。這個被主流世界遺忘的國家,似乎比人們想象中的更為生動。
“糖果色”風格
在奧利弗·溫萊特眼中,朝鮮像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其街道是彩色的:薄荷綠、香草黃、薰衣草紫,讓人聯想起甜美清爽的冰激凌、色彩繽紛的馬卡龍,抑或是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鏡頭下的電影。
高飽和度、絢麗繽紛的色彩具有“視覺麻醉”的效果,使人產生幸福快樂的感覺。建築師用童話般的顏色打造了一座“夢境之城”,讓人們不覺沉醉其中。
漫步街頭,你會發現朝鮮的建築具有爛漫的天真,有時甚至略帶“卡通化”的傾向。青春體育大街的圓形競技場像一個放倒的“香芋派”,內部還建有一間啞鈴狀的舉重館和一間羽毛球狀的羽毛球館。
其實,具象化在建築界並不受推崇。現代建築大師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曾說:“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表達建築的功能、用途才是設計的首要原則,而具象化卻讓形式“喧賓奪主”。從某種程度上說,朝鮮建築略顯稚嫩,但也正是如此,讓它具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復古感和打破一切的試驗性。
羊閣島國際電影廳,1995年
朝鮮黎明大街,2016年
朝鮮建築的一大特點是其色彩分佈十分均勻。比如平壤,全市統一規劃,沒有私營開發商在各地建造自己的項目。高空鳥瞰,城市裡的建築鱗次櫛比、色彩繽紛,就像點彩派大師精心將色彩點綴於畫布之上。
與西方現代建築師鮮明的個人風格不同,在集體主義的觀念下,朝鮮建築體現的不是個人特色,而是統一的整體追求。
朝鮮平壤市區
作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首都平壤自然不乏傳統風格的建築,其中最為經典的便是人民大學習堂。這一朝鮮式廡殿頂建築,屋簷中間平滑、兩頭翹起,均使用舒緩的曲線和曲面相連,與中式廡殿頂的莊嚴大氣不同,更顯輕快靈巧。
人民大學習堂,1982年
一向鼓勵“自力更生”的朝鮮在學習其他建築風格時,也不忘加入朝鮮民族的傳統符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蘇聯建築師的技術支持下,朝鮮誕生了一批外形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具有標誌性的廊柱式結構、高高吊起的穹頂和山形牆浮雕。但不同於蘇聯標準的圓形立柱,朝鮮融入了其古代寺廟建築的經典元素,將之創新為八角形立柱。
蘇式工業風格
除了新古典主義建築,蘇聯建築師還給朝鮮帶來了典型的蘇式粗野主義風格。龐大的體量、粗糲的混凝土、沉重毛糙的建築具有一種樸素的美感。平壤國際電影院便是朝鮮最具“野蠻氣魄”的建築之一,建築表面的水泥混凝土直接裸露在外,20世紀的工業風撲面而來。
蘇式建築是幾何的、類型化的,但不可否認,它也是最具雕塑感的建築。四四方方的蘇式風格建築搭配龐大的紀念碑和雕塑,厚重的質感中凝結著歷史的迴音。
平壤體育村體育館
工人黨基石碑,1995年
未來主義風格
近年來,朝鮮建築更加追求現代化和未來感。直線被認為已經“過時”,建築中的圓柱體、金字塔、蛇形線等設計元素愈發常見。光復大街公寓樓就按照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的構想,設計成“圓柱體、風車狀、多邊形、S形和階梯狀,讓建築看上去更多樣”。
光復大街公寓,1989年
革命展覽公園天文館,1992年
編輯、文 楊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