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常關注我們三易生活可能會知道,此前我們已經寫過多篇相關內容,來“揭露”如今智能手機行業在技術進步、產品改進幅度上呈現出的巨大“不平衡”現象,以及對消費者所造成的影響。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在市場競爭壓力與消費者購買力的雙重作用下,手機廠商現在普遍都將越來越多的研發成本集中在了頂級旗艦產品上。這一方面導致這類機型的品質越來越好、獨佔技術越來越多,性價比也明顯越來越高。但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入門級產品的技術停滯和銷量疲軟。並最終形成了一個相對不那麼好的循環激勵機制(旗艦機與入門產品的差異越來越大,廠商和消費者也普遍越來越忽視低端市場)。
然而大家都很清楚,就算入門級機型的用戶再怎麼不願意“換機”,但手機總有一天壞的一天,或是卡到用不了的時候。正因如此,無論是上游芯片廠商、還是下游的手機廠商,都肯定會有再次批量推出新款入門級平臺、新機,推動這部分消費者換機的那一天。
比如說就在近日,聯發科方面就發佈了一款新的、面向入門級市場的移動平臺“Helio G36”。
查詢聯發科官網會發現,他們此前已經推出過兩款定位相近的入門級移動平臺,一款是“Helio G35”、另一款則是“Helio G37”。兩者均基於12nm製程,具備八核2.3GHz的Cortex-A53 CPU、PowerVR GE8320 GPU,支持eMMC 5.1閃存、4G網絡,以及最高2500萬像素(或兩個1300萬像素)的ISP配置。
對比這兩款產品,會發現它們的區別僅限於Helio G37能兼容90Hz高刷屏,且擁有版本更新(HyperEingine 2.0 LITE,G35為1.0版本)的遊戲優化技術。
那麼“型號”介於兩者之間、剛剛發佈的Helio G36,是否就意味著技術、性能定位也恰好就在這兩款老產品之間呢?還真不是。
首先在製程、架構上,Helio G36依然基於12nm製程,也同樣使用了八核Cortex-A53 CPU以及PowerVR GE8320 GPU。但它的CPU峰值頻率,則從(G35和G37的)2.3GHz降到2.2GHz。雖然考慮到入門級機型的實際使用場景,0.1GHz的CPU降頻幾乎不可能在實際使用中被體現出來,但它幾乎肯定會導致性能下降,這也無需掩飾。
其次,雖然製程沒改、架構沒變,CPU主頻還輕微降低。但根據聯發科公佈的相關資料顯示,Helio G36一方面擁有Helio G37“同款”、對90Hz高刷屏的兼容性,另一方面它也適配了與Helio G37一樣,版本為HyperEngine 2.0 LITE的遊戲優化技術。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Helio G36最大的改變發生在ISP上。相比於G35和G37最高僅支持2500萬像素攝像頭的ISP,Helio G36將ISP的峰值吞吐量至少提升了一倍,以使得其能夠兼容5000萬像素CMOS。
典型Helio G35機型,配備720P 60Hz屏幕以及1300萬像素後置主攝
而且大家要知道,雖然Helio G35“理論上”最高能夠使用2500萬像素攝像頭。但實際上,配備這款主控的機型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還是1300萬像素、極其古老的CMOS方案,甚至還有部分機型乾脆用上了僅800萬像素的“古董級”主攝,影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的情況,就是一方面90Hz、720P的“高刷屏”成本已經進一步降低(事實上很多2022年年底在海外上市的入門級機型,就已經用上了這類屏幕)。另一方面,以三星JN1(1/2.76英寸,單像素0.64微米)為代表,最新一代的超小型CMOS,也將“5000萬像素主攝”的體積和成本門檻,拉低到了即便是入門機也可以承受的地步。
於是乎,聯發科選擇在此時推出“新款”入門級移動平臺,且著力強調支持90Hz高刷屏與5000萬像素主攝的意圖,也就不言自明瞭。與其說這是聯發科在自誇新主控的功能改進,不如說其實是在“提醒”手機廠商,今年的新款入門機理應普及90Hz高刷屏和5000萬像素。
誠然,這樣的“高刷屏”並不夠高清、色彩素質也很難稱得上優秀,這樣的小底“5000萬像素”也註定無法與類似IMX989那樣的1英寸旗艦CMOS相提並論,但如果只將它們與業界通行的上一代“百元機”配置標準去對比,卻又不得不承認它很有可能確實帶來高達50%的屏幕刷新率進步,以及多達4倍的拍照像素提升。
換句話來說,哪怕水準其實還是很低、哪怕本質上依然並非先進技術,但對於入門機來說,今年的這類產品卻又實實在在的可能會迎來比較明顯的體驗提升。那麼問題就來了,大家會為這類產品買單嗎?
谷歌手機“三星造”,以及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
變相扶持三星背後,谷歌玩的或許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