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裡的“抗生素”,治腹瀉有奇效

小編導讀

現在正值各種野菜蓬勃生長的季節,許多人都知道吃野菜能“去火”,卻不瞭解不同野菜的具體功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味能入藥的野菜,它治療痢疾腹瀉有奇效,堪稱野菜裡的“抗生素”。

馬齒莧,因其葉片形似馬的牙齒而得名。其別名甚多,有以其食用為菜角度命名的,如馬齒菜、馬踏菜等;有以其分佈廣泛特點命名的,如五方草、五行草等;有以其味酸性寒特徵命名的,如酸莧、酸味菜等;有以其養生保健功能命名的,如安樂菜、長命莧、長壽菜等。據對古今書籍不完全統計,其別名達20餘個,其群眾基礎之廣泛、鄉土氣息之濃厚可見一斑。

在中原地區,馬齒莧還有一個“曬不死”的名字,據說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加封。當年,劉秀迫於篡權的王莽的追趕,酷暑難當,還鬧起肚子來。危急之中,藏身於一株特大的馬齒莧下,不僅躲過了追兵,而且靠口嚼馬齒莧還解了口渴、止住了痢疾。烈日炎炎,馬齒莧卻鮮嫩如水洗一般,全無其他草類在烈日下表現出的萎敗之象。劉秀贊其護身療疾之功、高溫不屈之質,遂賜名“曬不死”。

馬齒莧治痢疾,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自《唐本草》記載馬齒莧能清熱解毒,治熱痢膿血以來,歷代本草和有關典籍均有類似論述。公元992年,從廣泛收集歷代民間效方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太平聖惠方》上刊輯的用“馬齒菜兩大握、粳米三合,以水和馬齒莧煮粥,不著鹽醋,空腹淡食”治血痢的“馬齒粥”,雖距今千載而療效不衰。

對馬齒莧的成分分析可知,它含有大量去甲基腎上腺素和鉀鹽,還含有多巴、多巴胺、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和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它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其中對痢疾桿菌的殺滅作用不亞於西藥磺胺脒和紅黴素類。臨床報道,馬齒莧對急、慢性菌痢的預防和治療均有顯效,其中對急性病例的有效率達90%以上,對慢性病例的有效率在60%左右,而且未發現毒性及不良反應。

*用馬齒莧鮮品500克或幹品250克,煎湯濾汁口服,每日2~3次,連服1周,對痢疾具有預防和治療的雙重作用。

*把鮮馬齒莧洗淨切碎,炒菜、包餛飩、做包子、煮米粥等,連續食用10~15天,可有效控制痢疾的發生。

*馬齒莧、黃芩、黃連、黃柏、地錦草、黑地榆、白頭翁、秦皮共同煎湯口服,治療痢疾效果明顯。

*用馬齒莧煎液,稀釋後保留灌腸,或製成針劑進行肌肉注射,治療痢疾立竿見影。

防治痢疾,是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功能的體現之一,其治療疾病的範圍遠遠不止此項。在古今醫案中,以馬齒莧治療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瘰癧、消渴諸證都有無以計數的成功病例。近年有臨床報道稱,用馬齒莧注射液治產後出血、剖宮產或刮宮等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有明顯的止血和收縮子宮作用。

馬齒莧的種子也可作藥用,為眼科常用藥物。

馬齒莧藥源廣闊,全國各地均有。夏秋兩季,當莖葉茂盛時割取全草,洗淨泥土,即可藥用或食用。如要存幹品,就用沸水略燙後曬乾。

解民俗  學中醫

77則俗諺詩詞  揭示中醫養生秘訣

49個實用妙方  解決常見健康問題

《國學養生叢書:精華本》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教授帶領讀者探尋日常耳熟能詳的民俗風情、諺語俗言、民歌詩詞、成語典故中蘊藏的中醫健康知識,內容活潑通俗,巧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養生保健方法,輕鬆瞭解簡便實用的防病治病妙方。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學養生叢書:精華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溫長路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編輯:雷暢   

✦審核:劉喆

✦排版:胡佳琳  郭東山

✦轉載、投稿和合作:2686566100 (QQ號)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文推薦好書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