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命案,至今沒有真相

人潮洶湧的上海火車站,傳來三聲槍響,時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應聲倒下。

 

1913年3月20日,31歲的宋教仁在國會選舉大獲全勝後即將北上赴京。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剛到車站檢票處,宋教仁就被兇徒連開3槍,其中一槍擊中要害。前來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人急忙將宋教仁送往醫院搶救。

兩天後,3月22日凌晨,宋教仁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案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大案,至今沒有定論。

後人讀史至此,常將這一事件視同多米諾骨牌的倒塌,其使原本相互妥協的南北政府走向決裂。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民主憲政在中國的試驗,就此終結,民國剛一建立,就已名存實亡。


▲宋教仁(1882-1913)。


 

作為這一案件的主角,宋教仁是當時政壇的明星人物。

 

民國建立後,共和之路存在兩種選擇,一是採取美國式的總統及議會共和制,即總統制,二是內閣制,也就是由參議院佔多數的政黨選出內閣總理,內閣總理自定內閣成員。

 

即便是在革命黨人內部,也存在著兩種制度的分歧。

 

宋教仁是內閣制的鐵桿粉絲,他認為,“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搖動國本。”

 

他的主張是,一方面要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搞中央集權,防止各省紛紛獨立,中央形同虛設;另一方面要實行內閣制,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首領出任內閣總理,由總理組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如此一來,總統就像英國國王那樣,只是有地位和名譽,而無實權的國家元首,但是不能世襲。

 

孫中山則是總統制的擁躉,1911年,武昌首義後,他回國主持大局,在與革命黨人商議政府體制時說:“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衝,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

 

學者遲雲飛認為,孫主張集權於總統,是為了推行規劃中的軍政、訓政,而宋則是希望中國一步到位,進入憲政時代。

 

革命黨人在南京開會,南京臨時政府採用了總統制,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獲16票,另有一票投給了黃興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

 

然而,孫中山沒能成為執牛耳者。

 

武昌起義後,北洋軍領袖袁世凱火線復出,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周旋於清廷與南方獨立各省之間。

 

由於北洋軍兵力強盛,南方獨立各省難以抵擋。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黃興率軍在漢陽與北洋軍的馮國璋一戰,才打了6天就節節敗退,漢陽隨即失守。正當馮國璋想要乘勝追擊拿下武昌時,袁世凱卻命令其暫緩進軍。

 

當時,清廷將權力傾授袁世凱,希望他救清室於危難之中。南方獨立各省打不過北洋軍,也達成共識,聲稱袁世凱如果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黃興親自電告袁世凱的幕僚楊度:“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舉項城(袁世凱)無疑。”革命黨人說話算數,後來南北議和草約中也規定,“先推翻清政府者為大總統”。

 

為此,袁世凱不得不做出選擇。

 

謀士王錫彤對他說:“革命之氣已盈海內,若再以兵力蹂之,後患方長。為袁公計,亦殊不值得。蓋專制國之大臣,立不世之功,結果只有兩路可走:一為嶽武穆,身死而國危;一為曹孟德,風利而不得泊也。此二者非君殺臣,則臣殺君,將何以處袁公乎?”

 

辛亥革命的後半程由袁世凱完成,他奪取了清廷權柄,又在得到革命黨的“臨時大總統”之位的許諾後,迫使宣統皇帝溥儀退位。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白撿了個“臨時大總統”,中國封建帝制至此終結。

 

在權力即將移交給袁世凱之際,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的《臨時約法》中,又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這是革命黨人的小心機,如果形成政黨內閣制,袁就類似於“虛君”,實際行政權將由同盟會人士掌握。

 

這一改動,給了宋教仁這一政黨運動高手大展身手的舞臺。


▲1912年3月,北洋政府第一任內閣合影:右一為國務總理唐紹儀,左一為教育總長蔡元培,左二為農林總長宋教仁,後排中間穿軍裝者為陸軍總長段祺瑞。宋教仁於當年7月辭職。

民國建立之初,立憲派、革命黨等政治勢力對袁世凱本來充滿期待。1912年,孫中山、黃興赴北京見袁世凱,共商國是。

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孫中山與袁世凱會面達13次之多,每次都談了大半天,共同商議了八條政綱,包括興辦鐵路礦山、資助國民實業等。

孫中山對袁世凱印象不錯,說:“維持現狀,我不如袁,規劃將來,袁不如我。為中國目前計,此十年內,似仍宜袁氏為總統,我專盡力於社會事業,十年以後,國民欲我出來服役,尚不為遲。”意思是,他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袁世凱,專心造他那20萬里的鐵路去了。

宋教仁卻沒有甘心為在野黨,而是想實現他的內閣制理想。

《臨時約法》規定,在參議會成立後10個月舉行國會選舉,選出多數黨。

 

在孫中山赴北京的同時,宋教仁為了通過國會選舉實現政黨組閣,正在北京拼命造黨,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等四個小黨派,與同盟會合併成國民黨

孫中山到達北京的第二天,合併五黨的國民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以1130票的絕對優勢,當選為總理事長。

孫中山力辭此職,沒有接手這個在野黨領袖的職位,改由宋教仁代理。因此,宋教仁成了民國初年國民黨的締造者和實際領袖。

宋教仁對這個新生的黨有自己的定義:這個政黨沒有地下的活動,沒有暴力的鬥爭,就是一個在政府議政的政黨,一個歐美式的政黨。他號召國民黨停止一切運動,全身心投入到選舉之中。

懷著內閣制的理想,宋教仁到各地演講,並宣稱:“我們要在國會里頭獲得過半數以上的議席,進而在朝,就可以組成一黨的責任內閣; 退而在野,也可以嚴密地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 應該為的,也使它有所憚而不敢不為。”

當時,袁世凱對其謀士楊度發過一段評論:“孫中山襟懷豁達,是容易相處的,天真的黃興也好對付,頂難駕馭的,只有一個宋教仁……以暴動手段來搶奪政權,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來爭取政權,卻厲害得多了。

主張政黨內閣的宋教仁,成為袁世凱在民國初年的真正對手。與此同時,袁世凱也大力支持梁啟超等組織政黨來對抗宋教仁。

1913年的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宋教仁帶領下的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取得壓倒性的多數席位,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

有學者統計,1913年,在參議院黨籍可知者,國民黨佔全院的54.5%;眾議院黨籍可知者,國民黨佔全院的60.4%。這是一場大勝。

簡單地說,國民黨贏得選舉後,宋教仁可以依照約法,通過第一大黨的支持組織政黨內閣,當上內閣總理,對袁世凱形成挾制。

宋教仁對此躊躇滿志,這一年遊覽杭州,他寫有“徐尋屈曲徑,競上最高峰”“海門潮正湧,我欲挽強弓”等詩句。但在不久後,一顆罪惡的子彈在他即將北上組閣時奪走了他年僅31歲的生命。

這就是錢穆先生說的,傳統中國,人事永遠強過制度。然而,宋教仁“至死不悟”。


▲宋教仁(1882-1913)。

宋教仁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17歲時,有志於革命的他,常與三五好友縱談時事,被稱為“狂生”

這位來自湖南的少年狂生大膽地預言:“有英雄起,雄踞武昌,東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勝關,斷黃河鐵橋,西通蜀,南則取糧於湘,擊鄂督之頭於肘,然後可以得志於天下。”後來,武昌果真成為首義之地。

在《革命軍》《警世鐘》和《猛回頭》等革命著作的影響下,他投身革命,與章士釗劉揆一等革命者以黃興30歲生日的名義聚會,創辦了華興會,確定“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的宗旨。

宋教仁年僅22歲時就成了流亡者,為躲避清廷追捕,逃到日本,後來參與創立了同盟會


▲1905年,華興會部分成員合影,前排右二為宋教仁。


在愛國的立場上,宋教仁與被他視為仇敵的清政府也有過合作。1908年,日本蓄意挑起“間島”領土爭端。


間島,實為我國延吉四縣,日本欲派出軍隊佔據此地,而清廷昏聵無知,任由日本攫取利益。流亡日本的宋教仁得知此事,費數月之功,引用中、日、俄等國家的93種文獻資料,編著《間島問題》一書,全方位無死角地論證了間島歷來為我國領土,並託人呈交清政府駐日公使。清政府在得到宋教仁提供的材料後,成功駁倒了日本人的偽證,在外交交涉中保住了延吉四縣國土。

袁世凱、那桐等清朝大臣聽說宋教仁的才能,請求朝廷赦免其反清之罪。袁世凱還致電駐日公使,請宋教仁回國任職,卻被宋謝絕。

26歲的宋教仁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表明自己反清與愛國的立場都堅定不移,回覆駐日公使道:“某愚不幸,素持與政府立於不兩立之主義……人各有志,不必相強,笑我詈我,豈所計及!惟此心能見白於此,則惟行吾志可矣。

宋教仁說:“吾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也。”

袁世凱在清末就已見識過宋教仁的氣節,仍希望其為己所用。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後, 先後組建了唐紹儀、陸徵祥內閣。

1912 年 8 月,陸徵祥內閣倒臺,剛建立不久的北京政府再次癱瘓,袁世凱派人請宋教仁出山組閣,還請此時到京的孫中山和黃興出面勸說,但宋教仁都堅定地拒絕了,他追求合法的內閣制,不願淪為附庸。

當時,袁世凱還以資助政治活動的名義,給宋教仁送去50萬的支票,希望與其達成合作。宋教仁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

都說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政治的屠刀,不會放過一個正直的君子。


▲宋教仁遺容。

 

1913年3月22日,病榻上的宋教仁傷勢惡化,不幸逝世,舉國震驚。

臨終前,宋教仁向同為國民黨元老的于右任託付後事:“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黃興)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勵而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宋教仁還對袁世凱寄予了希望,即便身負槍傷,仍託黃興代擬電報,請袁世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直到最後一刻,宋教仁依舊期待民主共和的實現。孫中山在輓聯上寫道:“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孫中山與袁世凱都認為是對方下的手,雙方都下令懸賞破案。

宋教仁去世後僅僅兩天,刺客武士英與其僱主滬巡查長應桂馨(又名應夔丞)同時落網。

武士英是刺宋案中的直接兇手,卻是一個小人物,與宋教仁既無私仇,也非公敵。他不過是辛亥革命後受南方裁軍影響的遊蕩兵痞,流浪到上海謀食,坑蒙拐騙,無所不為。因為武士英曾當過兵,會使用槍支,才機緣巧合下成為刺客的人選。

根據武士英的供詞,他是受江蘇駐滬巡查長應桂馨的委託,並且後者對其許諾,事成之後可入共進會,並得到1000大洋。

共進會,是當時上海的一個由前幫會成員組成的半政團性質的組織。應桂馨原為上海的幫會頭子,辛亥革命時取得同盟會元老陳其美信任,與青紅幫勢力幫助陳其美奪得滬軍都督之位,自己也在民國後混上了官職。


仔細捋一捋,應桂馨大有來頭,他既是陳其美老友,也做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的衛隊長,還在黃興麾下當過差,似乎是革命黨自己人。


▲陳其美(1878-1916)。


不過,應桂馨與北洋系也有聯繫,實為南北兩派之間的雙面人。他被捕後,家中被搜出手槍一支、彈殼兩個、密電本三本,手槍內有子彈兩顆,同時還有許多與宋教仁有關的函電證據。

其中,有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發給應桂馨的密電:“毀宋酬勳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

這些密電牽扯出了洪述祖的上司,時任內閣總理趙秉鈞,也將矛頭引向了袁世凱。

宋教仁成為總理,由議會佔多數的政黨組織內閣,對北洋系而言是不利的。從理論上看,袁世凱有刺殺宋教仁的動機。可是,宋教仁遇刺案的線索一路順藤摸瓜,到洪述祖這裡就斷了。

更弔詭的是,與刺宋有關的人都在之後幾年離奇去世。宋教仁逝世兩個月後,兇手武士英突然暴斃於獄中,死因成謎。僱兇殺人的應桂馨在二次革命中趁亂越獄,逃到青島德國租界,自稱殺宋教仁有功,要入京請賞,於1914年在津京快車上遇刺身亡。洪述祖反覆堅稱,他發給應桂馨的電報中“毀宋”只是破壞宋教仁的名譽,而非刺殺宋教仁,否認自己有罪。此後幾年,洪述祖躲入租界,四處逃亡,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夜,民族情緒高漲之際,被執行絞刑。

後來,史學界長期認為,袁世凱是刺宋的幕後主謀。但近年來有不少人提出異議,宋教仁遇刺案又成了未解之謎。

據史料記載,宋教仁遇刺的消息傳到北京時,袁世凱曾愕然道:“有此事乎?”宋教仁去世當天,黃興等人的電報到後,袁世凱更是耐人尋味地感慨道:“這是怎麼好?國民黨失去宋遯初(宋教仁號),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

正如袁世凱所料,南北短暫的和平局面在宋教仁遇刺後急轉直下,並迅速走向分裂。

▲宋教仁(1882-1913)。

1913年上海火車站的子彈,刺殺了意氣風發的宋教仁,更開啟了民初的亂局。

 

這一年夏天,由於洪述祖逃亡、趙秉鈞拒不出庭,宋教仁遇刺案的審問陷入僵局,遲遲查不到真相。同時,北洋系也在擴軍備戰。

 

革命黨中的激進派決定發起“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

1913年5 月初,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南北衝突一觸即發。

 

7月,李烈鈞宣佈江西獨立,二次革命爆發。僅僅過去兩個月後,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對南方7省的控制權全部喪失。袁世凱不久後獲選正式總統,下令解散了國會與國民黨,之後改內閣製為總統制。


▲1913年,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與各國駐華使節合影。

宋教仁希望利用《臨時約法》等法律體系,由政黨來治理國家,將北洋系這隻巨獸捆住,使國家向民主憲政的方向艱難前行。事實證明,他的政黨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他的政治抱負。

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宋教仁,別號“漁父”。他年少參加革命,躲避追捕時,在家鄉的江面上曾為一名漁翁所救。感念漁翁的救命之恩,遂自號“漁父”。但宋教仁這位漁父,卻在日後走上了屈原的路,“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的死,預示著更多的曲折與犧牲。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宋教仁:《宋教仁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費正清 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遲雲飛:《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湖南師大出版社,2008
吳相湘:《宋教仁傳: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東方出版社,2014
尚小明:《宋案重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李鴻谷:《民主政治的開始與失敗——宋教仁》,三聯生活週刊2011年第33期
侯宜傑:《暗殺宋教仁的主謀尚難定論》,史林2013年第01期
章永樂:《從“大妥協”到“大決裂”:重訪1913年》,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05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