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
中醫認為,人生存的環境中六淫外邪“風寒暑溼燥火”會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並致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舒和醫生在本文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寒熱溼燥對人體的影響。 |
身體寒與熱,如水冷與暖
神奇的中醫,對於中國人來說,永遠有一張親切、熟悉的面孔。
每個人都有著溫暖的記憶:小時候,如果著涼感冒了,媽媽會熬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薑湯,然後讓你蓋好被子發發汗,第二天早晨,感冒往往就好了。一身的寒氣,就讓溫辣的薑湯驅散得無影無蹤。
這就是中醫裡講的“寒”,它判別起來其實很簡單:怕冷、手腳或小腹等發涼,因為體內有寒,所以不喜歡吃冰激凌等冷飲,而喜歡喝熱水或熱飲料。寫到這裡,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學和一些喜歡中醫文化的研究生們座談,當我說完寒證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學哲學的女博士生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終於知道了!我們同宿舍的姐妹們時常買冰激凌請客,但有一個小妹妹居然不喜歡吃,我們都覺得挺怪的,這麼好吃的甜點,還會有人不願吃?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她一定屬於寒性體質。哦,我想起來了,我們每次去吃肯德基的時候,都習慣於點冰可樂,而她卻點熱紅茶……”有個很帥的男碩士立刻接過話茬兒:“我們男生私下都叫她冷美人,因為她雖然漂亮,但不是太合群,總是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是不是也是因為寒性體質……
中醫裡講求“取類比像”,這位男生的玩笑話在中醫裡其實不乏深刻的內涵。比如說中醫裡講的“熱”,除了發熱、臉紅、喜愛冷飲等明顯特徵,還可以進行推導:既然是熱像,熱能生火,那麼,舌苔就會偏黃(而寒像則舌頭偏白);鼻涕、咳痰或小便也會偏黃(而寒像則鼻涕、咳痰或小便偏白);熱耗津液,所以,熱則口渴(寒則口不渴)。而更高明的中醫師則還真的像那位男生一樣,能進行更精妙地推導:有的人一接觸,就給人“熱情似火”的感覺,那麼,熱性體質的可能性就很大;而有的人“冷若冰霜”,則很有可能是寒性體質。
更有趣的是,我們做醫生的在臨床中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病人,比如,有位中年女性患者對自己的疾病了若執掌,手邊還帶著本《牛津臨床醫學手冊》,我不得不問問他是不是我的醫學同行,而其實她只是個久病成醫的患者。那份主動熱情地替我們醫生思考,時常恨不得替醫生來“支招”的樣子讓我完全相信她“患上了熱證”,而更多的病人則對自己的疾病已經淡然,一派冷漠置之的態度,可以說是對待疾病態度上的“寒證”。
有人會說,我沒有吹空調,也沒有吃冷飲,怎麼大夫也說我體內有寒呢?這就涉及到中醫的專業問題,你只需稍作了解即可。中醫很有趣,如同一枚硬幣都有正反面一樣,會把所有的病性都分為虛、實兩類。
那種曾經受寒、四肢冰冷的寒,叫做“實寒”;而那種似乎沒有受寒經歷、只是有怕冷感覺或喜歡熱飲的體內之寒,稱之為“虛寒”(專業術語叫做“陽虛”),可以想象:人體內類似太陽一樣溫暖的“陽氣”虛弱了,身體自然虛寒。
同樣,那種曾經遇熱(如酷暑)、顏面色紅的熱,叫做“實熱”;而那種似乎沒有遇熱經歷、而只有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心窩感覺發熱)或口咽乾燥感覺的體內之熱,稱之為“虛熱”(專業術語叫做“陰虛”)。
人體內陰陽本是平衡的,若陰虛則陽亢,陽亢則生體內之熱。雖然寒熱、溼燥、散閉、氣血這些病性都可細分為虛、實兩類,但對普通讀者而言,只需知道氣血的虛實就足夠了(其他的只供專業醫生參考)。
對於熱病,每個中國人都有著自己的應對智慧。比如說,嗓子紅腫、嘴角起瘡、臉上長包,一般人就會本能地說,這是“上火了”,就會勸你別再吃辣椒等熱性食物,免得“火上澆油”。含上一片薄荷味兒的金嗓子喉片,立刻能感受到清爽,紅腫的嗓子也會舒服起來。同樣,電視廣告裡說的“上火就喝涼茶”,也讓普通百姓對於熱病有了自己的防治竅門。
然而,最讓我們醫生心痛的是不分寒熱就自己吃藥治病!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莫過於感冒了,通常大家會自己到藥店買藥吃,什麼板藍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藿香正氣水等。
其實,感冒也要分寒性感冒和熱性感冒來分別處理,寒性感冒服用感冒軟膠囊、正柴胡飲,熱性感冒服用感冒清熱沖劑才算對症,能藥到病除。而如果反過來,就會使得小小的感冒纏綿不愈,而你還會認為是感冒加重,殊不知是用藥南轅北轍之過!感冒尚且如此,對於其他疾病,患者也好、醫生也罷,何嘗不會出現這種質的失誤呢!
有位剛跟我開始學醫的學生對我說,寒熱還是挺好分辨的,從身感寒熱、舌苔、鼻涕、小便顏色、是否口渴等就可以自行分辨出來,感冒的時候,鼻涕、小便色白,就是寒性感冒,吃正柴胡飲就可以了;要是感冒時鼻涕、小便色黃,就是熱性感冒,吃板藍根沖劑就不會出錯。
我微笑著對他說,要是這麼簡單的話,還要醫生幹什麼呢?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好人、壞人從長相上就能一眼看出來,而現實中卻遠遠不是這麼回事兒。看病也是這樣,最常見的倒是“寒熱錯雜”症狀,外熱裡寒、外寒裡熱、上熱下寒……比如喉嚨上火(上熱)而卻又反覆拉肚子(下寒)這樣的症狀,就像光怪陸離的人生百態,充滿著生動的變數。更奇妙的是,中醫對於寒和熱的確定,不是像西醫一樣僅根據體溫計測出的溫度,最主要是根據病人自身的感受,有句成語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才是生命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近幾年來,中醫界“火神派”很熱,寫《思考中醫》的廣西中醫學院教授劉力紅就拜入了火神名家李可、盧崇漢的門下。“病從寒中生”的理念頗得百姓認可,重用熱性大藥的“火神派”也就成為病家所盼。中醫歷來講求陰陽平衡、寒熱相宜,為什麼“火神派”多論寒病、重用熱藥呢?
中醫學子們的深深困惑,其實並不高深難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已經悄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吹空調、喝冷飲(男人則是冰啤)、少運動,則是理所當然地讓當代中國人的體質由熱轉寒。當私家車或公共汽車代替走路或騎車、當快捷的電梯代替爬樓梯的腳步,人體的陽熱之氣日減,而陰寒之氣則“潤物細無聲”地悄然而來。
有醫生同行會反駁:臨床上我們所見到的患者有寒有熱,並非只見寒病呀!的確是這樣,我在臨床上也面對著寒熱紛呈的病人,甚至從所見而言,熱性病人的數量還要多於寒性病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黃帝內經》上講“寒極生熱”,所以“寒為本、熱為標”“寒為先、熱為後”的生動變化很容易出現。在一派熱像的背後,能夠追溯到病人的寒性體質(如果病根在的確寒的話),這才是中醫師的真功夫啊。
山西著名老中醫李可先生因善用火熱性質的藥物而被譽為“火神派領軍人物”,但他老人家卻出乎意料地公開宣稱自己不是火神派,只是個治病救人的醫生,心裡從來沒有存什麼派別,有這種症狀就用這種藥,如此而已。老人家的話確實讓人感動:寒熱均衡是人體“精氣神”充盈的根本前提,只有見寒治寒、遇熱治熱,不偏執於寒為本還是熱為本,才是最高明的中醫!須知,任何偏執都是“病”!對於醫生如此,對於普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不除體內溼與燥,有病永遠不會好
中醫裡的“寒、熱”很好理解,所以,很多人都把寒證、熱證當成疾病的基本分類。
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優越、醫學越來越發達,但亞健康、慢性病卻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狂,頗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勢呢?
其實,單純的寒、熱就像是單純的壞人、好人一樣,容易區分和治療。但是,碰上比寒熱更加陰險狡猾而纏綿難愈的病邪——“溼”就比較麻煩了。
中醫裡講,溼邪很少單獨出現,它最容易和其他邪氣糾結在一起,比如,和熱邪糾結在一起就成為“溼熱”,和寒邪糾結在一起就成為“溼寒”,和風邪糾結在一起就成為“風溼”……
歷代中醫名家都把溼邪和其他病邪的集合比喻為“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來形容其病情之複雜和頑固。因為在和麵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但在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就難如上青天了。所以,溼邪一旦和寒、熱、風等病邪糾纏在一起,就纏綿難治,“病去如抽絲”了。
這下你總該恍然大悟了吧:為什麼那麼多城市白領的小小鼻炎屢治屢犯,每天不時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的症狀,讓人充滿尷尬和無奈;為什麼整日工作忙碌而時常頭困腦重,心緒如膩濁的空氣,很少有頭腦清爽如萬里晴空的時刻;為什麼父母操勞半生之後,還要被那老年人常犯的“風溼病”困擾,關節每逢陰雨天氣就時常隱痛,也讓我們做子女的痛在心頭……
中醫所說的“溼邪”絕對不是正常的溼潤(加溼器加溼的那種清潤感覺),而是病態之“溼”。
大家可以想象,不正常的溼氣是什麼樣的感覺:在異常潮溼的環境裡,溼邪粘膩、重濁,感覺粘滯而不爽(亞健康最容易感覺的症狀),頭重身困、四肢沉重或酸楚;如果發展為疾病了,那麼,溼性黏滯,起病隱緩,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得了病,而且疾病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我在臨床上發現,“溼”已經成為困擾現代人健康的“禍首”,《黃帝內經》所說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務快其心,耗散其真”的現象,在現代生活中比比皆是。從飲食生活來說,酒肉易生溼熱,飲料易生溼熱,睡得晚同樣易生溼熱;從身心健康來說,過度的娛樂遊戲容易導致情志之“溼”,諸如手持遙控器一分鐘幾個頻道的搜索型看電視、手握鼠標幾個小時在網上無所事事地東遊西逛等,都會讓人遠離“神清氣爽”而悄然陷入“以妄為常”的“溼態”。
溼態雖不比寒熱,但也有方法來判斷。我在給身邊的朋友和前來就診的患者看病的時候,時常用兩個非常簡單的指標來判斷是否有“溼邪”,一個是伸出舌頭看舌苔是否厚膩(自己對著鏡子就可以自行判斷);另一個就是問他是否“神清氣爽”(自己就更容易自行判斷了),如果舌苔厚膩、頭身困重,那麼,溼邪為害就是非常肯定的了。
在“精氣神”三寶中,“精(津)”如果偏離正常狀態,太過則為津溼(即通常所說的溼邪),不及則為“津燥”(燥邪)。知道了“溼邪”,就很容易理解和溼相對應的“燥邪”了。身體出現乾燥現象,比如,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乾澀、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等,就是燥病。而在臨床中,我時常發現更加可怕的“燥邪”:很多人脾氣暴躁、心情焦躁,遠比普通人的“上火”為甚。心中的“焦躁”不除,身體的疾病又怎能除盡呢?須知:中醫講求“治病必求於本”,而對於每個人的身與心來說,永遠是“身為標,心為本”啊!
| 作者簡介 |
舒和,京城已故名醫孔少華先生兩位弟子–師兄劉觀濤(號“舒”)、師弟孫立彬(號“和”)的合名。“舒和”之名為孔師親賜,源自《黃帝內經》中的“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寄託了孔老對兩位弟子“雙劍合璧、醫道傳承”的殷殷厚望。著有《求實養虛不生病》。
來源:舒和醫生的博客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