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不孕症”的穴位有哪些?

導讀:今天學習針灸治療不孕症的主穴和配穴。

針灸療法對女子不孕症有較好的療效,臨床上按傳統醫學的理論,辨證取穴。

如腎開竅前陰,足厥陰肝經繞陰器,並與任、督二脈連絡,從病機上看,心、肝、腎三髒的病變每易致女子不孕症。

為此,應從病因、病位和病機入手,辨證論治,立法選穴,根據虛實,選用補瀉手法。

01

常用主穴

治療女子不孕症,臨床所取用的穴位,經過長期摸索、探討和篩選,可取下列穴位。

一、三陰交(雙)

取穴:從內踝尖直上3寸(或四橫指),靠脛骨後緣處

針法:直刺1寸。

選按:三陰交穴,是足三陰的會穴,有培補腎氣、調理三陰經氣的作用。

《千金要方》說:“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陰五十壯,穴在內踝上三寸,足太陰經,名三陰交。”

《中華針灸學》載:“主治月水不調。”

《針灸學》說:“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據周世璋氏等實驗研究發現,測定排卵期三陰交穴的穴位電阻増加,在30例(多為不孕症)中有18例的穴位電阻增加,均集中在排卵期及其前後一天的時間內。

二、關元

取穴:在肚臍正中直下3寸(或四橫指)處。

針法:直刺1.5寸。

選按:關元穴為強壯要穴。

《醫學入門》說:“關元主諸虛損,及老人洩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類經圖翼》謂:“主治諸虛百損,白濁五淋,婦人帶下瘕聚,經水不通。”

據臨床實驗觀察,針刺關元、中極、曲骨等穴對尿瀦留患者膀胱功能的影響,發現膀胱神經支配完整的患者,每次捻針時膀胱逼尿肌即收縮,內壓上升,不捻針時,逼尿肌又復弛張,膀胱內壓下降。

但在骶神經損傷仍處於脊髓休克期的病人,針刺對膀胱的影響,則完全消失。

三、中極

取穴:在肚臍正中直下4寸處。

針法:直刺1.5寸。

選按:中極為任脈與足三陰之會,以調節任脈和足三陰之氣。

《甲乙經》載:“經閉不通,中極主之”;《神應經》謂:“月經不調,血崩不止,可灸十四壯”;《醫學入門》說:“中極主婦人下元冷虛損,月事不調”。

據金問淇氏臨床研究,針刺中極、歸來、血海、關元、三陰交等穴,可使繼發性閉經病人出現激素撤退性出血現象。

認為可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主導下,通過腦垂體前葉釋放卵泡刺激素與促黃體生成素所致。

四、血海(雙)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上,掌心正對膝蓋項端,當拇指尖到達的地方。

針法:直刺1寸。

選按: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腧穴。

《百症賦》載:“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

《甲乙經》謂:“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血海穴適用於閉經、月經不調引起的不孕症。

五、氣海

取穴:在肚臍正中直下1.5寸處。

針法:直刺1寸。

選按:氣海為任脈經穴,可調一身元氣,以氣為血帥,氣足則能統血而調經助孕。

《經脈圖考》謂:“此氣海也,凡髒氣虛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者,悉皆灸之。”

《中華針灸學》說:“主治治赤白帶下,月事不調”。

血海穴適用於全身衰弱,月經不調,子宮脫垂,不孕症。

六、腎俞(雙)

取穴:在第14椎(腰2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1.5寸處。

針法:直刺1寸。

選按: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足,則精血自充,故取腎俞穴以振奮腎氣,促進精血充盈。

《扁鵲心書》謂:“腎俞二穴,凡一場大病於此灸二、三百壯。蓋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根源,本牢則不死。”

《玉龍歌》說:“腎弱腰疼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多如體自康。”

對於腎虛引起的不孕症,可長期用艾灸,以補腎助孕。

02

常用配穴

一、百會

穴:本穴在頭頂上。從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脖子後邊的頭髮邊連線的中點。

針法:向後沿皮刺5分。

選按:本穴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

《史記·扁鵲傳》說:“虢太子屍厥,扁鵲及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之有間,太子蘇”。

《雜病穴法歌》說:“屍厥百會一穴美。”

本穴對於因卵巢功能失調所致的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二、足三里(雙)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由外膝眼(犢鼻穴)直下3(或四橫指),距離脛骨約一橫指處。

針法:直刺1.5寸。

選按:本穴為強壯要穴。

《千金要方》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

《玉龍歌》謂:“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旺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瘥。”

神應經》說:“治心腹脹滿,胃氣不足,飲食不化,腹內諸疾,五勞七傷,灸七壯”。

據現代研究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可使單純性消化不良患者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使人體裂解素增加,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三、命門

穴:正坐或趴著取穴。本穴在第14椎(腰2椎)下凹窩中,一般與肚臍正中相對。

針法:直刺1寸。

選按:命門屬督脈,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取命門穴以補腎陽。

《千金要方》謂:“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壽世保元》通:“治下血不止秘法,命門一穴……灸可七壯止。”

命門穴適用於腎陽不足,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婚久不孕者。        

四、八髎(雙)

取穴: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4個穴位,在骶骨的4個骶後孔內。

取穴時,以食指尖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的中間,小指按在尾骨上有有小黃豆大的圓骨突起的上方,中指與無名指相等距離分開按放,各手指所到達的地方是:食指為上髎,中指為次髎,無名指為中髎,小指為下髎。

針法:直刺6分。

選按:八髎,左右共8穴。這些腧穴通治月經不調,腰部疼痛。

《類經圖翼》載:“上髎主治婦人絕嗣,陰中癢痛,陰挺出,赤白帶下。”《甲乙經》說:“女子下蒼汁不禁,赤瀝,陰中癢痛,……下髎主之。”

在婦女行經期間可以測到次髎穴的導電量增加,次髎是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適用於痛經不孕患者。

五、志室(雙)

取穴:在第14椎(腰2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3寸處。

針法:直刺1寸。

選按:志室有益腎攝精作用。《類經圖翼》謂:“主消陰腫,陰痛,失精,小便淋瀝,背脊強,腰脅痛。”

志室穴適用於腎精不固,腰膝痠軟,白帶清稀,多年不孕及胎動易滑者。

六、陰陵泉

取穴:在膝部內側,有一高而圓的骨突起,叫脛骨內側髁。本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前面與脛骨粗隆下緣平齊。

針法:直刺1.5寸。

選按: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位。《針灸學》謂:“陰陵泉效能化溼滯,利下焦”,適用於溼濁蘊結下焦所引起的不孕症。

七、歸來(雙)

取穴:在肚臍正中直下4寸(中極穴),旁開2寸處。

針法:向子宮方向斜刺1.5寸。

選按:歸來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甲乙經》謂:“女子陰中寒,歸來主之。”《中華針灸學》說:主治“婦人血髒積冷。”

臨床上,針刺歸來穴時,應斜刺45度,正好刺在子宮韌帶上,可以用來治療子宮下垂。餘在新沂縣棋盤醫院工作時,曾針刺歸來、三陰交等穴,治癒1例子宮下垂引起的不孕症。

八、神門(雙)

取穴:掌後第一橫紋上,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針法:直刺5分。

選按:神門穴為手少陰經原穴。

《千金要方》載:“主數噫恐悸不足。”《針灸聚英》謂:“主恐悸,健忘。”《類經圖翼》說:“主治驚悸心痛,少氣身熱。”

據實驗研究,針刺神門穴觀察到明顯的降壓作用。

上海笫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報導,觀察到針刺癲癇病人的神門、通裡、百會、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癲癇大發作的患者的腦電圖趨向規則,或者使病理性的腦電波電位降低。

臨床上,針刺本穴適用於治療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功能性不孕患者。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不孕症治驗》,胡龍才著,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6。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