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石菖蒲功擅治痰
作者/朱良春 整理/何紹奇
石菖蒲辛溫芳香,為開竅要藥,常用於治療健忘、多寐、神昏、癲狂、驚癇、中風失語等神志方面的疾患,而究其主要作用,乃在於入心滌痰,痰濁去,氣血通,神明自復矣。
石菖蒲滌痰開竅的卓越作用,被廣泛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及雜病之痰蒙清竅證。
急性熱病之神昏,多系熱邪內陷所致,邪熱鴟張,極易燻灼津液,煉而為痰,痰熱矇蔽心竅,則譫妄神昏作矣!雷豐《時病論》的“祛熱宣竅法”即為此而設,“治溫熱、溼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等,方中既用犀角、連翹配牛黃至寶丹以清心瀉火,而雷氏又特別指出:“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復以川貝母化痰,鮮石菖蒲開竅,以“救急扶危於俄頃”。
此方之重點,側重於祛熱,滌痰宣竅為其次,蓋痰由熱生,若不重點治熱,則本末倒置,徒治痰無功。此方配伍洗煉,不失為熱病神昏之效方,臨床屢用有效。痰火盛者,隨證加入天竺黃、鬱金、竹瀝之類收效尤著。
至若溼溫證,痰濁矇蔽心包,症見身熱不甚,神識呆鈍,表情淡漠,時明時昧,喉間痰鳴,舌苔白而厚膩者,非菖蒲之化濁闢穢、滌痰開竅不為功,可選《溫病全書》菖蒲鬱金湯(鮮石菖蒲、鬱金、炒山梔、連翹、菊花、滑石、竹葉、丹皮、牛蒡子、竹瀝、薑汁、玉樞丹)。痰溼盛者,可配蘇合香丸以“溫開”;痰熱盛者,宜配至寶丹以“涼開”。
此證必俟痰濁去、機竅開,神識始得漸蘇。《隨息居霍亂論》之菖陽瀉心湯(菖蒲、黃芩、半夏、黃連、紫蘇、厚朴、竹茹、枇杷葉、蘆根),系從仲景瀉心湯法脫化而來,治痰濁壅閉、神識昏迷、胸膈痞塞之證甚效,蓋以菖蒲之滌痰化濁,配合芩、連之苦降,夏、樸之辛開,而奏通閉開痞之功。誠如清·周巖雲:“王孟英菖陽瀉心湯,以菖蒲偶竹茹、枇杷葉等味亦妙。內用仲聖瀉心湯三物以菖蒲代生薑,蓋義各有當也。”大能啟人慧思。
用石菖蒲治療雜病有關神志方面疾病的方劑甚多,常用的有《千金方》之孔聖枕中丹(龜板、龍骨、遠志、石菖蒲),此方可用於治療健忘。考健忘多由思慮傷及心脾,或房事不節,耗損真陰,以致神明不安、腦力不濟所致。然多夾痰濁,故安神益志,寧心化痰並重,在補益中寓宣通之意,枕中丹之意甚妙。
此外,《千金方》之定志小丸(人參、茯苓、菖蒲、遠志),開心散(藥物同上方,唯用量與劑型不同)等方皆用石菖蒲,均為心氣不足兼夾痰濁者而設。王秉衡《重慶堂隨筆》雲:“石菖蒲舒心氣,暢心脈,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認為其功乃在於“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可謂一語破的。
從前賢心法擴充,在治冠心病之心氣虛而夾痰者,症見胸悶短氣精神抑鬱,多寐健忘,舌質淡,舌苔白膩,脈弦滑,恆用人參、酸棗仁合甘麥大棗湯以補其心氣,溫膽湯加遠志、石菖蒲以化痰開竅,契合冠心病本虛標實之病機,故屢奏效機。
近年來對心肌炎或冠心病而見心律不齊、心悸怔忡,夾有痰濁,苔白膩者,恆以石菖蒲、炙遠志各3克,泡湯送服“刺五加片”,每服4片,一日三次,頗收佳效。蓋取菖蒲、遠志寧心化痰,調暢心氣;刺五加增強機體抵抗力,調節心臟功能,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宜其效著也。
又,梅核氣一病,多由情懷抑鬱、痰氣交阻所致。石菖蒲既長於治痰,又兼有理氣之功,故用之甚為合拍。臨床上常在半夏厚朴湯等方劑中加用此藥,可以提高療效。嘗見慢性氣管炎患者服石菖蒲後,可使痰量銳減,其專於治痰之功,於茲可見矣!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