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鸛草
【性味與歸經】辛、苦,平。歸肝、腎、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溼,通經絡,止瀉痢。用於風溼痺痛,麻木拘攣,筋骨痠痛,洩瀉痢疾。
【炮製】除去殘根及雜質,略洗,切段,乾燥。
【性狀】不規則的段。莖表面灰綠色或帶紫色,節膨大。切面黃白色,有時中空。葉對生,捲曲皺縮,灰褐色,具細長葉柄。果實長圓形或球形,宿存花柱形似鸛喙。氣微,味淡。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老鸛草全國各地皆產,多生於路邊溝旁或籬笆邊,山坡上,中藥書中都有記載。據我觀察,近時醫者應用此藥漸少,故藥房中也多不備,或多用作輔佐藥,獨用而建功者稀。數年來,我偶然收集到幾個偏方,都是用此一味而治癒難治之病,真乃功不可沒,特筆錄兩則於此,以備大家採用焉。
一、治顏面神經麻痺(俗稱吊線風、口眼歪斜)
1987年,我從黑龍江省調往福洞醫院,為辦調轉手續,曾到虎林縣畜牧局管檔案的文書李某家。他的妻子知道我是醫生後,問我一些有關醫學與病情的事情。閒談中談到,李某曾患顏面神經麻痺,在縣醫院治療多日,效不顯著。有人傳方用老鸛草一把(大約鮮草2~3兩),洗淨,切碎,水煎兩大碗,頭煎燻洗,二煎內服。李某聽後不信,言醫生都治不好,一個偏方能管什麼用。其妻令孩子去採來,勸丈夫按法用之,數日竟病癒。餘聽後,默記於心中。
歸家後,適逢本廠工人董老六(行六,忘其名)得面神經麻痺來求治,我即用牽正散方加減,囑其自採此藥如法用之。因當時我馬上要走,恐其少服不效,所以開了20天的藥。兩月後我回虎林搬家時,他早已病癒,問其經過,稱:按你所囑,僅服藥8天,老鸛草也用8天,即愈。正巧親戚中有一人也患此病,聞我病癒,來問方,便把剩下的藥送給了他,也讓他自採老鸛草用之,他也早已痊癒了。
當然,這裡不能完全排除加味牽正散的作用。可是,就我的經驗,牽正散治顏面神經麻痺雖為名方,但效果卻並不理想。試問:凡學中醫之人,幾乎無人不曉此方,為何卻沒幾個是純用此方治癒的?
我有兩個病例,似乎也能說明一點問題。在治董老六之前,有一鄰居劉某,有一天來買感冒藥,次日又來,說:你看我嘴是不是有點歪?我仔細觀之,確實有點歪,特別一笑時更加明顯。我說是顏面神經麻痺,勸他服中藥,用牽正散加味,軋為散,服10天,效果不顯(當時我還不知老鸛草方)。於是,他到迎春針灸,又到外地求醫,還託人弄來鱔魚血(幹血粉)外塗,效果都不顯著。兩三月後漸愈,但若仔細觀察,還是有點歪。還有一例,我在福洞鎮醫院時,有112隊的一位患者,男,30歲左右,嘴歪得很厲害,數次來買藥,也是牽正散加味,每次都是6劑藥(自己帶來的處方)。他說服此方已3個月,同時還到延吉去針灸。我說:你既治了這麼長時間仍不愈,說明此方效果並不好,若能相信,我可以給你治療。患者只是答應,卻沒相信,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諸病源候論·偏風口喎候》說:“偏風口喎,是體虛受風,風入於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偏急不調,故令口喎僻也。”
明代樓英《醫學綱目》中說:“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無半身不遂而喎斜者。”這裡說的是後一種,典型的症狀表現為:一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另一側。口歪重的口角流涎,咀嚼時食物滯留於患側齒頰之間,又因面癱口歪,說話時吐字不清。至於“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的”,這是由腦血栓之類的疾病而引起的。我沒有用此方治療過。
在以後的臨床中,我經常用此方來治顏面神經麻痺。為增加藥效,我改外洗為熱敷:用一條毛巾,浸泡藥汁後稍擰乾,以不滴水為度,熱敷於患側耳、頰處,每晚熱敷半小時至兩小時。在我的記憶裡,還沒有一例失敗過(我此後用的都是乾的藥材,因為醫院中不經營鮮草)。患者病程長短都有,有病一年半的,有起病即來者,為了“保險”和解除患者疑慮,我基本都配用牽正散。也有單用老鸛草者,沒有看出有什麼明顯的差別。
顏面神經麻痺是一個比較好診斷的病,凡是有點醫學知識的人只要一看便知,但在臨床治療中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我對此病也是探索有年,在得到這個驗方之前,一直沒有理想的療效。
執方治病,每被人譏為“按圖索驥”,但事實上,我也的確見過不少醫生,僅憑“祖上遺產”而做到門庭若市,或對醫理一竅不通,而全恃一技之長的。可見世上的事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按一般道理講,有矛就有盾,有病就有方(這裡指特效方),只是很多我們還不知道罷了。中醫的理論和辨證論治,有好多也是流於形式和純理論。拿此病和帶狀皰疹來說,中醫都有它的一套辨證論治的理法,現在更有分類和分型,可按那一套辨下來,理論是有了,療效咋樣呢?
治此二病,我一般是不用辨證分型那一套的。只要是此病,就徑用此方來治,療效我不敢說是百分之百,反正是很好。這說明什麼呢?只能說一些病的原因是比較固定的,而且這種病確實是有特效方的。中醫藥學真的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入寶庫卻空手而歸那隻能說是自己機緣不好了。
二、治風溼痛
1989年9月12日,縣建築公司工人苗勝來拿感冒藥,閒談時說:昔年曾患腿痛,原因是有一次勞動後,因夏季炎熱,跳到預製廠蓄水的大鐵桶中洗澡。剛從深井中抽上來的水很涼,水桶中水剛好沒膝蓋。他站立一會,覺水太涼,便出來了。歸家後第二天便覺腿痛,尤以膝蓋關節處為劇,服藥打針俱不見效。有人傳一土方,把地挖一洞,木頭燒成炭,用尿潑溼,腿插入洞中,培入溼熱的木炭。他按法施治,熱痛難忍,汗出如豆,也不見效。後來聽說鄰村有一醫生很有名氣,便去求診,半路因腿痛不能行走,坐在路邊休息,一行路老人慾抽菸來“借火”,見狀詢問,遂據以實告。老人說,你欲去找的醫生和我是同村,有點名氣也不假,但他只是個外科醫生,治瘡癤之類還可以,似此等症恐非他所專長。我有一方,如你能信,不妨一試,且藥是自採,並不費錢。並說,我有五子,每個孩子都大了,共蓋房子五處,幾年來,終日在山上石坑中採石,吃住達三年多,潮溼加勞累,遂半身麻木不能動(當地混稱半身不遂、偏枯,但不是中風後遺症,大概屬風溼或多發性神經炎之類),濟南、青島等各處求醫,病情愈重,輾轉數年,花錢數千元,無效又無錢,遂不再治。後有人傳方,用老鸛草泡酒,按酒量服之,以不醉為度,日日服之。於是用一個小缸泡酒,共喝此酒200多斤,恢復如初。苗勝聽了,歸家後用大瓶泡酒10斤,服10日病減半,月餘腿痛愈矣。
餘檢《中藥大辭典》,見《本草綱目拾遺》載:“老鸛草祛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絡脈,治損傷,痺證,麻木,皮風,浸酒常飲,大有效。”證之以上二人之治驗,能說此段文字不是古人親身治驗所錄嗎?我得此方之後,也常用於痺證、麻木等,配合其他藥一起應用,或於病情基本治癒時作為善後之方。值得注意的是,此藥治痺病不是幾天內即能顯效的,若能持之以恆,假以時日真的是不錯。
藥不在名貴,對證即是良藥,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