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導讀:彭老治療面癱諸法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不過對針灸醫生的手法要求比較高,提醒各位臨床應用時要謹慎。彭老用針刺患側下關能否深入,來判斷面癱“陰證”或“陽證”的方法實在很方便,有心人驗證一下~
針灸治療面癱,我們經常使用的有十種方法,謂之“面癱十法”。
一、甩針掛鉤療法
用二十八號五寸不鏽鋼針一支,由患側頰車穴進針,初刺時稍深,漸入漸淺,由頰外可見,待針尖正對口角為度。在距針尖五分處,以一手食指按壓皮膚,另手捏住針柄向一個方向旋捻幾下,持針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則面頰堆累皺縮,使口唇及顏面漸趨正常。
讓患者自已以手捏住針柄,保持原刺深度不變。過二十分鐘,讓患者鬆手,術者手捏針柄,向耳後一鬆一掣數次,猛然用力甩出,謂之甩針。
也有的患者鬆手後針體自然鬆動,可即拔出。拔出針後,細看針尖附近有肌肉纖維像絲線纏繞在針尖上,則效果更好。每隔三天一次。
二、三瞼療法
(一)落瞼 在完骨至翳風之間壓痛明顯處。找穴方法以拇指放在耳後乳突邊緣向下慢落至穴處則留滯不動。以一寸五分針對準眼球方向刺入至一寸左右。如果找穴和針刺準確時,則不能閉合的眼瞼能夠立即閉 上,故謂之“落瞼療法”。
(二)點瞼 上眼臉麻痺不能閉全,可用五分長不鏽鋼針,左手按緊上眼瞼,右手拇、食兩指捏針以十五度角沿皮邊刺邊退,像用針劃似的,不可深刺,不可使眼瞼出血。點刺後眼瞼立即合上,謂之“點瞼療法”。
(三)穿瞼 如經過落瞼或點瞼,眼瞼仍不能閉合是屬於嚴重的眼瞼麻痺。可用三十號一寸不鏽鋼針,一手捏起眼皮,由外端絲竹空下方沿皮橫刺,眼瞼共分五層,須恰好刺在中層,停留五分鐘,然後慢慢拔出,不令出血,眼瞼即感鬆快,且可微閉。對眼瞼痙攣亦有效。然而這是難度較大的針刺法。非手法熟練不可輕易濫用。謂之“穿瞼療法”。
三種方法,可以選用,必要時亦可同時使用,故稱為“三瞼療法”。
三、口唇點刺
口唇久歪,咀嚼不便,飯粒常留滯齒外,甚者流涎。可用小三稜針,按緊口唇,在患側上下唇上輕輕點刺,使之微微出血。
四、口腔瀉血
眼睛能閉,口唇歪斜經久不恢復者,用消毒紗布墊在唇邊,拇指放在唇內使腮翻轉暴露,以三稜針淺刺口腔粘膜,針針見血。再把三稜針放倒,由上往下輕輕刮壓,出血多些為好。吐淨瘀血,不必漱口,以防感染。放血後面腮松爽,口形有所矯正。
五、兩點四圍
有的患者病情較重,口歪眼斜不見好轉時可用此法。針患側四白、翳風兩穴,謂之兩點,宜用補法。再由地倉透人中,人中透健側地倉,健側地倉透承漿,承漿透患側地倉,對口歪往往收效。二者同時使用謂之“兩點四圍”。
六、眼針療法
眼針的上焦區包括全面部和五官在內。左眼上焦區在外眥角上部即上眶邊緣二分許外四分之一處。右眼上焦區在下眶邊緣二分許內四分之一處。刺法:一手按緊眼皮,以五分三十號針沿皮輕刺入皮下,不可碰到眼臉。留針五分鐘,輕輕拔出,每天一次。對初發之面癱,尤其是兒童面癱,均有顯效。有六次治癒的病例。
七、交經繆刺
病程較久,經用多次針灸治療而無效時可改用“交經繆刺”。在健側面部,眼上至唇下各穴均可選用,每次取三至四穴,用瀉法。據《內經》“左勝則右病,右勝則左病”的原理,只在健側針刺,療效亦頗滿意。
八、梅花針
患側面部知覺遲鈍,針刺效果不顯者,可用梅花針按常規操作,只在患側面部進行之。隔日一次,叩擊要輕,面積要在患側普及。
九、古傳經驗方活用
患部以膀胱經、膽經循行部位較重者,可取申脈、金門、光明、地五會等穴。(《標幽賦》)
患部以膽經、大腸經循行部位較重者,可取風池、頭臨泣、二間、聽會、迎香等穴。(《通玄指要賦》)
患部以大腸經、胃經、小腸經、膽經循行部位較重者,可選用頰車、地倉、太沖、顴髎、大迎、陽穀、俠谿。(《百症賦》)
承泣、四白、巨髎、上關、大迎、強間、水溝、禾髎、迎香、顴髎等,為通用穴,隨症選用數穴。如口眼歪斜者,選用上關、下關;口歪頭痛,選承光;口歪、衄血、頭重,選通天;口面歪甚,選完骨、列缺;口噤不能進食,選翳風。(《資生經》)
手法按患者身體虛實和病程久暫而決定。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新病則瀉之,久病則補之。
十、調整經絡
久治不愈,可用經絡測定儀按常規測定十二原穴,以皮內針埋藏背腧穴以調整經絡,可以促進速愈。
體會
(一)面癱有陽證、陰證之別,陽證易愈,陰證難治。試驗方法:先在患側下關穴刺入一針,達到應刺的深度者為陽證,刺至皮下被阻不得入者為陰證。屢試皆驗。
(二)病程越短,效果越好。發病十五天以內的比較易愈。
(三)各種療法,對證選用。其效果因病邪輕重而異,有的患者七、八次即愈。有的則數月不效,但經過針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久針不愈,或確屬由受風寒為誘因者,可用灸法,療效亦顯。
病程長的雖然治癒,但留有後遺症,如額紋不能完全恢復,兩眼不等大,口角患側下垂等。甚難恢復原狀。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