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患者體驗
“過去插管子,現在不插了。過去很痛苦,現在基本無感。”一位與膠囊內鏡機器人打了7年交道的消化內科醫師說,磁控膠囊胃鏡讓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滿意度更好,“更重要的是,讓曾經不想、不敢、不能做胃腸鏡的患者,接受這種舒適的檢查方式,能夠及時發現早期胃腸病變並得到及時治療”。
“檢查前一天的早餐、午餐要清淡飲食,晚餐要流質飲食,晚上20時後禁食”,42歲的陳女士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檢查當天,檢前清腸、服用祛泡劑、飲水、隨水吞服磁控膠囊胃鏡;隨後,她的主管醫生通過體外磁場控制方法依次完成了對賁門、胃底、胃體、胃角、胃竇、幽門的檢查,同時對可疑病灶進行全方位觀察。
“幾乎感覺不到,比插管舒服多了!”半個小時後,檢查結束,陳女士很輕鬆。
這粒“膠囊”正是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在患者胃部,膠囊機器人會“鑽”進幽門或隨著胃腸道的自然蠕動進入十二指腸球部。檢查完成後,它通過消化系統自動排出體外,一次性使用。患者僅需穿戴著含有數據接收器的檢查服8~10個小時,就能夠完成腸鏡檢查。
參與研發的一位醫生介紹,壓縮“膠囊”體積、給患者更好的體驗感是大家一直不斷在解答的難題。“只要尺寸令患者吞嚥時感到不適,研發就不會停步。”這位醫生說,為了滿足兒科等的患者要更易吞服的需求,小型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也應運而生。
幫醫生減負提效
效率的提升緣於一款名為“智醫助理”的機器人。2020年7月,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在仙桃市等6地開展“智醫助理”項目建設試點。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的加持下,“智醫助理”不但可存儲海量數據,而且具有自我不斷學習的能力。
仙桃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負責人尹明介紹,語音錄入、病歷共享等功能可以協助醫生完成高效錄入和診斷。目前,仙桃市95%以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生能夠運用系統錄入病歷。2022年,該系統累計就診病例近210萬人次,規範病歷數超過190萬人次。
不僅是醫生,患者也與機器人有了親密接觸。
“你今年多大?夜間睡眠好不好……”仙桃市“智醫助理”機器人外呼系統將慢病隨訪、體檢預約、孕產婦保健、兒童健康管理等服務內容整合,外呼結果以表格數據形式反饋。過去,人工通話一次要5分鐘,全鎮需要電話隨訪的對象超7萬人次,共需 35萬分鍾。如今,智能外呼批量處理僅需 7000分鐘即可完成,效率提升了50倍。截至目前,“智醫助理”機器人外呼系統為當地居民累計提供AI隨訪服務499萬人次。
人工智能的應用效能在很多預防、診療場景中得以體現。
“一次掃描,就能實現包括肺結節、胸部骨折、肺炎等方面的多次篩查。”一位創傷骨科主任醫師介紹,以胸部骨折為突破口,集肺結節、胸部骨折、肺炎AI三類證於一體的“胸肺全三類輔助診斷產品”,也就是俗稱的“胸肺三件套”,可極大提高檢查的效能。
在甲狀腺篩查中,藉助甲狀腺超聲輔助診斷系統,能實時同步分析超聲影像,給出較為準確的判斷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複雜病症的超聲定性、定位、邊界分割等輔助診斷。
多一分安全保障
一位患者因胃痛難耐來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鎮衛生院就診,該院醫生王鵬問診後,初步判斷其患有膽管炎。“智醫助理”彈出的“急性闌尾炎”引起了王鵬的注意,便對其進一步問診。“右下腹壓痛反跳痛明顯……”最終檢查結果顯示,系統判斷正確。
“智醫助理”機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醫生堵住風險漏洞。它具備輔助基層醫生問診的不少條件:儲存著海量醫學專業教材、臨床指南和經典病例等資料,能為醫生提供智能診斷、危重病及轉診提示、疾病圖譜分析、檢查檢驗建議等。“臨床中同症異病較多,它的提示尤為重要。”王鵬說。
同樣的案例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紅土鄉衛生院發生。71歲的向女士一天前出現頭暈症狀,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該院急診科就診。急診科醫生劉洋對向女士診斷時,輔診系統提示的“腦卒中”引起劉洋警覺。“根據系統提示進一步問診後判斷,向女士的病情描述更加符合腦卒中症狀,隨即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進行頭顱核磁共振檢查及治療。”劉洋說。
“患者多了一位健康守門人。”恩施州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吳軍說,“智醫助理”輔診系統降低了漏診誤診率,該系統目前已實現恩施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通過持續創新、深化應用,我國“機器人﹢醫療”拓展的領域和場景越來越多,與醫務人員的協作也變得緊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