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任東林(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陷阱一:
網絡自行診斷
有症狀就要切
“醫生,我看網上說痔瘡做個手術就好了,我也直接切了吧!”
痔瘡在生活中很常見,主要表現為便血、痔核脫出,以及肛門不適、瘙癢等。
但有的人不明就裡,或一知半解,一旦出現症狀,譬如便血了,便以為是痔瘡。
殊不知,直腸癌、肛裂等疾病亦會有便血的症狀,只是痔瘡更容易成為“背鍋俠”罷了。
也有的人確診痔瘡後,想當然地認為做個痔瘡手術就好,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切了之”,卻不知痔瘡也應區別而治。
一般來說,沒有症狀的痔無須理會;出現症狀時,也主要以減輕或消除症狀的保守治療為主。
只有出現反覆便血,鮮血點滴或噴射而出;上廁所時腫物反覆脫垂,且不能自行回納;疼痛劇烈;痔體急性嵌頓等時,方才考慮手術治療。
過早治療、過度治療以及拖拉著不進行合適的治療,都是不可取的。
陷阱二:
自選無痛微創
“金標準”都適用
“都說無痛微創最好,我也做這個!”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理,每個患者的病情也不完全相同,手術方案自然亦要順應而變,並沒有適用於所有患者的“金標準”。
更何況,手術方式也會“挑人”。
無論是傳統的外剝內扎術,還是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訂合術(TST)等新興的術式,都自有其適應證與禁忌證。
例如,吻合器痔切除術對於嚴重的垂脫性痔瘡患者而言,更為安全有效,且痛感輕、併發症少。
△PPH微創技術步驟示意圖
但患有嚴重直腸炎、重度直腸脫垂及肛門狹窄的患者卻並不適用。
另外須知,並沒真正意義上的“無痛手術”。
其實,肛門部位神經感覺相當敏感,很小的刺激都會引起明顯的痛覺。所以,痔瘡術後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麻藥失效後疼痛依然會如約來襲,區別只是術式的不同以及個人的耐受性。
因此,術前不妨先與醫生充分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又影響最小,痛苦最低,費用最合理的術式為上。
陷阱三:
手術不住院
永無後“股”之憂
“××醫院的宣傳廣告上寫著‘永不復發’,怎麼這兒不一樣?”
陷阱四:
不手術、不開刀
“能不做手術就不做,聽說痔瘡也可以不開刀?”
小手術,大技巧
不是“割掉”那麼簡單
得了痔瘡不可怕
被騙後二次傷害更可怕
封面來源:廣西新聞網
健康資訊
點擊關注中國家庭醫生視頻號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