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不想死。”
2014年12月,當鄧先生得知自己被確診為肺腺癌晚期,併發淋巴結轉移和骨轉移時,這是他心中最先蹦出的話。
在他的認知裡,癌症等於“不治之症”,更何況是晚期肺癌,生存幾率渺茫。
鄧先生沒想到,8年後,他還有機會站在講臺上,向大家分享他的抗癌故事。
這是近日,成立於廣州的廣東省健康科普促進會肺癌分會上,一個長生存晚期肺癌患者的訪談環節。
△肺癌晚期患者鄧先生,上臺分享近9年抗癌故事
此次大會由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肺內一科主任楊衿記教授發起,集結了呼吸內科、腫瘤內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諸多領域專家,共同分享肺癌的臨床診療動向。
會上,《家庭醫生》雜誌記者獲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晚期肺癌,正逐步進入“慢病化”時代。
得了晚期肺癌,並不意味著時日無多。
有越來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可以活過3年、5年,甚至更長時間。
△2023年3月18日,廣東省健康科普促進會肺癌分會在廣州成立。
晚期肺癌成“慢性病”,並非空想
有人想,肺癌是惡性腫瘤,難治好,怎麼會跟慢性病沾上邊,更何況是晚期肺癌?
情況其實已經發生了改變。
會上,楊衿記教授表示,傳統觀念上的慢性病,一般不考慮腫瘤因素,更多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
但早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將癌症正式納入”慢性病”的範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標準,一個疾病不管良性或惡性,只要最終超過一半的病人活到5年以上,該疾病就是慢性病。”楊衿記教授解釋。
而肺癌有不同的分期分型,有些肺癌惡性程度高,生存率低,但有的肺癌惡性程度較低,進展較慢,再加上有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療法問世,還有多學科診療模式出現,有越來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經治療後能存活5年以上。
靶向治療,意思是針對有明顯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可以用特定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做到有的放矢,消滅癌細胞。
而免疫治療,則是通過重新激活肺癌患者體內的免疫能力,讓癌細胞無處可逃。
之所以有如此論斷,有臨床研究數據支撐。
廣東省人民醫院肺內一科副主任醫師陳廣軍教授表示,根據臨床觀察,目前靶向治療方面,有30%的肺癌患者可以活過5年。免疫治療方面,也有20~30%的病人可以有5年生存率。
這一比例雖然還不到50%,但與以往以傳統放療、化療為主的肺癌治療的生存率相比,已是巨大的進步。
“所以說,純粹拿晚期肺癌來講,部分病種的部分分子亞型患者已經到達了慢性病時代。”楊衿記教授說道。
2021年,楊衿記教授還主編了《怒放的生命:100個活過5年晚期肺癌患者抗癌記》一書,講述了100位長期生存晚期肺癌患者的抗癌故事。
文章開頭的患者鄧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經過靶向藥物治療,自確診至今,他已有近9年病情無復發跡象,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去年,楊教授還出版了另一本新書《鑽石突變,十年磨一劍》,記錄14位ALK/ROS1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長達十年的抗癌史,著實鼓舞人心。
與會專家們堅信,未來會有更多晚期肺癌患者可以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楊衿記教授邀請晚期NSCLC少見突變患者上臺,分享抗癌故事
“肺事講”開播,
講好中國老百姓抗肺癌故事
記者獲悉,科普,是此次廣東省健康科普促進會肺癌分會成立大會的一大關鍵詞。
楊衿記教授表示,分會成立的一大宗旨就是匯聚肺癌專業領域專家學者力量,面向基層醫生、肺癌患者和廣大公眾做好肺癌科普工作。
藉此次機會,楊教授還宣佈,將重磅打造“肺事講(LungTalk)”科普品牌,打造肺癌界“科普天團”。
從社會熱點,到重磅研究科普解讀,通過日常科普教育及大眾媒體的宣傳,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老百姓抗擊肺癌的故事,幫助肺癌患者科學抗癌,提高患者的抗癌信心,達到“長生存,增信心,促康健”的目的。
也就是說,以後,所有與肺、肺癌有關的問題,老百姓都可以從“肺事講”平臺上獲得專業、靠譜的知識。
△楊衿記教授與其他肺癌專家接受媒體採訪。
為何會這麼重視肺癌科普?
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媛媛教授指出,當前,網絡上的肺癌科普比比皆是,但不夠專業化、不夠科學準確是一大問題。
“有一個科學準確的肺癌科普平臺,通過專業的醫生團隊,把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或各種形式傳達給大眾,非常重要。”李媛媛教授說。
在楊衿記教授看來,醫生做科普,既是職責擔當,也是情懷所在。
他認為,把複雜深奧的疾病治療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給老百姓聽,講到患者、家屬內心裡去,跟患者做朋友,對患者病情也有極大幫助。
“醫生搞科研,最終都是為患者服務。醫生既是科班出身,有專業知識,親自下場做科普,是順理成章,使命感也達到了。”楊教授如是說道。
△廣東省健康科普促進會肺癌分會專家合影
記者/文曉英
-《中國家庭醫生》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