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詩歌日|和大山裡的浪漫小詩人,在春天裡散步

孩子們在用他們

純淨的心靈、純粹的語言

賦予詩歌磅礴的生命力。

短短几句話,藏著一整個內心世界。

當孩子們有心裡話想說時,就會想要寫詩。對孩子們來說,詩歌是個垃圾桶,難受的時候可以去傾訴,詩歌也是個樹洞,有秘密的時候都會對它悄悄說。

或許詩歌,能夠照亮鄉村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抱著這樣的想法,張田田老師和康瑜老師共同創立了“是光詩歌”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希望通過詩歌教育,給予鄉村的孩子們心靈關注、成長陪伴和情感表達的出口。

  ● “是光詩歌”張田田老師

“孩子們在用他們純淨的心靈、純粹的語言賦予詩歌磅礴的生命力。”張老師難掩喜悅地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個14歲的小女孩寫的詩,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

《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為它能覆蓋一切

就像是愛

——李玲 (14歲 )

這位小女孩是來自雲南的小李玲,她寫的詩歌《黑夜》就是那首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上的詩歌。在她描繪的世界裡,黑夜不是恐懼、孤獨和黑暗,黑夜是包容的、寧靜的、溫暖的、充滿想象的,這些種種美好,正如愛傳遞給人們的感受這首詩也讓在黑暗中彷徨的人們,看到光和希望。

  ● 小李玲寫的詩歌《黑夜》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

與詩歌相遇後,小李玲推開了一扇面向廣闊世界的窗,也在她小小的心裡種下一顆願望種子——想成為一名老師,教山裡的孩子們寫詩。從那以後,她每天午休時間都在教室學習。詩歌點燃了她的熱愛,引領了她未來的方向,通過不懈努力,她成了縣裡為數不多考上大學的孩子。

“後來的一次探訪中,小李玲給我們看了她的五六本詩歌手稿,密密麻麻的小詩,續寫著她對詩歌的熱愛,呈現著她內心世界的無垠,亦收穫著詩歌帶給她的精神源泉,這就是我們希望詩歌傳遞的力量。”

個性比黃金更寶貴,一直是‘是光詩歌’信奉的原則。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注重標準答案,試卷和分數讓孩子們習慣性地思考對與錯。而我們的詩歌課程,想要引導孩子們給出沒有對錯的答案。”

如何跳出傳統教學框架,給予鄉村孩子們符合他們的成長軌跡和生活環境的詩歌教育,是張老師希望“是光詩歌”能夠帶給孩子們的成長禮物。

在這樣的願景下,“春光、夏影、秋日、冬陽”四季詩歌課程應運而生,引導著孩子們觀察、感知、記錄身邊的世界和內心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一步步地學會用心去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學會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奇妙。

  ● 在詩歌中自在暢遊的孩子們

“我們在課程設置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首先,課程研發團隊降低了詩歌教學的難度和門檻,減輕老師們的教學壓力,讓老師們更容易也更願意給帶孩子們詩歌啟蒙。同時,我們也挑選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增強互動感,從而調動孩子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無限的想象力。我們希望通過詩歌教育,彌補鄉村教育中比較缺失的一環——關注鄉村孩子們的心靈成長。”作為項目執行的主要負責人,張老師分享著詩歌課程如何更有效地落地。

“會寫詩的孩子不砸玻璃”作為“是光詩歌”經典的slogan,源自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以前,學校調皮的孩子,總是喜歡砸玻璃。他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情緒出口,常常通過一些暴力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玻璃成了他們表達憤怒的替罪羔羊。在孩子們開始上詩歌課程後,校長告訴孩子們,可以將煩惱和不滿,都寫在小紙條上。校長室裡的小紙條越來越多,愛砸玻璃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

“聽了學校校長講述的故事,我們‘是光詩歌’的團隊靈機一動,選擇這句話作為機構的slogan。”用詩歌所散發出的溫柔替代暴力行為,將破壞的事情轉變為創造的力量,詩歌所蘊含的溫柔,溫潤著孩子們的心靈。

  ● 張老師與孩子們的合影

張老師還講到其他詩歌課老師的反饋:“教詩歌課的老師非常欣喜地跟我們說,後排打架的孩子、調皮搗蛋的孩子、不愛說話的孩子,他們都變了,通過老師的鼓勵,他們喜歡上了詩歌課堂,開始配合課堂上的引導和提問。更令人驚喜的是,現在他們學會用詩歌與老師交流,一點一點地吐露自己的心聲。

每首詩歌的背後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詩歌裡,孩子們照見了真實的自己;在詩歌裡,孩子們遇見了無話不說的摯友;在詩歌裡,孩子們還找回了家人的陪伴。張老師講述著小丹豔的故事,她就是這樣一位受益於詩歌的孩子,身處離異家庭的她,將對媽媽的思念全部傾注在詩歌裡。

《小樹的難過》

我是一棵生病的樹

他們知道我生病了

卻不來看我

沒有人和我一起玩

春天來了

我卻不停不停不停地

掉葉子

 ——丹豔 (9歲)

                              指導老師鍾許文穎

詩歌課的老師看到了她寫的這首詩,輾轉曲折地聯繫到了她在外打工的媽媽。一開始拒絕回家探望孩子的母親,因為孩子寫的這首詩,改變了主意,回家看望了小丹豔,並決定留下來陪伴她。

當與媽媽團聚後,小丹豔又用另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情感,她將媽媽想象成一隻會飛去遠方的大鳥,而自己作為一顆小樹,會慢慢長大,也會在這裡守候媽媽的歸來。

《小樹和大鳥》
我是一棵小樹
媽媽是一隻大鳥
大鳥飛去遠方
小樹慢慢長大
等大鳥回來了
小樹給它一個家
 ——丹豔 (9歲)
                              指導老師鍾許文穎

在小丹豔身上發生的真實故事,真切地回答了張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在做的詩歌教育,是否讓社會問題得到關注?我們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夠有效地干預問題?”身為項目的創始人之一,張老師時常在叩問自己做鄉村詩歌教育的使命和初心。


  ● 張老師與孩子們一起聽詩歌課

暢想詩歌教育的未來,張老師說道:“‘是光詩歌’希望在詩歌教育領域投下一顆石子,讓詩歌教育的力量如同漣漪般悄然綻開。吸引更多相信‘詩歌能帶來希望和改變’的鄉村老師加入,也能夠讓更多社會公眾看到詩歌對於孩子們的價值和意義。”

在美育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美育夥伴正以多樣的形式攜手同行。2020年,芭莎公益攜手“是光詩歌”,為貴州省黔西市的“芭莎·課後一小時”項目學校,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鄉村詩歌教育活動。通過給當地教師提供系統化的四季詩歌課程工具包和培訓,幫助鄉村的孩子們獲得情感表達和心靈關注的途徑,讓他們學會用文字書寫內心世界的美好和溫暖。

在不久的將來,張老師將會作為芭莎公益【美育茶話會】的分享嘉賓,與項目學校的老師們分享關於詩歌教育的經歷和感悟。未來,期待與更多美育夥伴一道,見證美育的力量,傳遞美育價值!

* 圖片來源:本期專訪老師張田田、是光詩歌公眾號

📑

監製:CY

責編:哲Zhe

撰文/排版:Zz

📖

推薦閱讀

 ✦ 

點擊【閱讀原文】👇 

助力孩子們的美育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