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到底是什麼米

自從咱們的聖龍山黃酒上架之後,有不少小夥伴留言問到它的主原料,這個秫(shú)米到底是個什麼米? 是不是大黃米呢?

小夥伴提到的大黃米應該是我們常見的黍(shǔ)米。也就是徐老師在四季養生法中見到過的那個黃米。

徐文兵《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

黍的俗稱叫做黃米,它的顆粒要比小米大,一般不熬粥或蒸米飯吃,而是磨成面,用水和好了,上籠蒸成黃米麵年糕。有個成語叫做一枕夢黃粱,就是夢醒了,黃米糕卻還沒熟。黃米糕是北方農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平時招待貴客上好的食物。

有一回有個師妹送給徐老師兩袋黍米,然後老師就自己動手,大快朵頤了。因為小時候跟著姥姥在農村生活過,所以徐老師對黍米蒸糕的做法門兒清。

秫米

不是高粱

秫米,與前邊的黍米,讀音差不多,二者的讀音就差了個聲調,而且它們產出的米也很像。小編最早也是迷糊了很久,費了一番功夫才真正掰扯明白。 

最早讀《黃帝內經》的時候,見到秫米二字,我不明所以,還以為是高粱,因為我們膠東半島這片兒確實把高粱叫做胡秫。

《說文解字》中也只提了“稷之黏者”,還說到了高粱、紅粱。再去細究,就會被繞暈,後頭崔豹還說了個黏稻。到底是高粱,還是稻子?找不到確切答案的時候,就想起了徐老師說的那句話:人有個師傅特別幸福。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內行人一句話就能說明白,外行掰扯半天,越說越糊塗。在互聯網上找半天,眾說紛紜,互聯網果然是個惑聯網。 

再循著《康熙字典》去找的時候,發現與《說文解字注》解釋也不一樣。孰是孰非?

秫米

不是小米

如上,小編一直迷糊著,直到聽聞姬老師種了幾千畝秫谷,這才真正見到實物。果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跟土地打交道,沒法叨叨地裡的那些莊稼事兒。
原來這個用來釀黃酒的秫谷,去殼以後就是秫米。它既不是高粱,也不是大黃米。實物圖片如下,它的種子是紅色的。釀酒用沒去殼的穀粒,紅彤彤的,是下圖右上角圈圈裡的樣子。
當初寫了聖龍山黃酒的推文,小編配圖一出,馬上有小夥伴說配錯了,說這不是小米嗎?這不是小米的那個穀子嗎?非也非也。小米的穀殼是黃色的,這個是紅色的。它倆長得很像(下面的才是小米的那個穀子)。楞眼兒一看跟上邊的秫谷真得很像。這就跟大家看王珞丹和白百何差不多吧?確實很像,演技也都很好,但是確實不是一個人。
以去殼的米粒兒來看,去殼以後它們的米粒兒大小差不太多,但是秫米(左)顏色偏淡,小米(右)顏色偏黃。

熬粥的話,秫米比較堅韌,得提前泡上一個小時,或者等到把水燒開以後再倒入秫米,大火煎15分鐘後轉文火煮2小時以上。如果用高壓鍋,大概煮45分鐘後可以食用。厚朴的小夥伴兒大多更願意用原始的方法慢慢熬吧?我個人就不是特別喜歡用高壓鍋做粥。熬煮時間足夠長,粥的口感就會更好一些。       

熬粥可稀可稠,口味都不錯

秫米

紅殼酒谷

看看秫谷這紅彤彤的穀粒兒,再看《康熙字典》“秫”字的解釋,其中的“黏粟”、“釀酒”、“秫稻必齊”、“丹秫”、“赤粟”這些字眼,與咱們的秫米吻合得起來。

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媽後來看見這個秫谷,說老家大概四五十年前還有種的,叫“shu穀子”,紅殼黃米粒兒。早先村裡的人們過年也會用它釀酒,不過已經失傳了。我說你為啥不早說,她說你又沒問我……
姬老師講,這個秫谷產量不高,一畝地就產個二百多斤,釀酒的話大概五斤左右才能釀出一斤酒。所以,成本高而利潤低。人們很少會去幹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漸漸也就見不著了。
以秫米釀的黃酒,是姬氏宗族祖傳的祭酒。為了傳承祭統,在祀天、祀神、祭先聖和祖先,必須用秫(酒谷)釀造,所以才一直延續釀製黃酒的古法。所以,姬老師在當地大面積推廣種植秫谷釀酒,一來保護了這個古老的谷種,二來也傳承了古老的釀酒方法。

小結

秫米不是黍米

vs


孔子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想要分清這些大大小小的、模樣差不多的米粒兒,的確還是需要點兒功夫。

當那些古書上的文字沒法說明問題的時候,咱們不如直接上個圖,大家就一目瞭然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