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藝術圈的孤勇者?

勞德·卡恩《Self-Portrait》,1928年


去年,陳奕迅的《孤勇者》傳遍全國,成功“征服”各個年齡層的孩子們。“孤身走暗巷”“不跪的模樣”……每個孤獨又勇敢的英雄,在困難到來時都會選擇迎難而上。這源於胸中的義憤,源於心中的抱負。在藝術圈中,也不乏“孤勇者”。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瞭解。

 01  

 “都是勇敢的” 

什麼是“孤勇者”?首先,“勇敢”不可或缺。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畫筆下的馬拉是勇敢的,法國大革命時期,他勇於捍衛人民權利,敢於獻身革命事業。

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布面油彩,162×128cm,1793年

在經典油畫《馬拉之死》中,被刺中的馬拉裸身側躺在草藥浴缸,左手拿著刺客的信函,握著筆的右手無力垂落在地。大衛細緻勾勒畫中人物的平靜表情,有意略去瘮人的皮膚病變外觀,以更凸顯英雄氣質。縱然命運充滿悲劇,馬拉仍選擇昂首闊步,踽踽前行在革命之途。

馬拉死亡時,表情平靜。

馬拉手握刺客信函

 02  
 “不必隱藏額頭的傷” 

孤勇者,也應擁有“接納自己”的勇氣。不是人人生而幸運,可能落下殘疾,可能無法親眼欣賞生活美景。可那又如何?他/她們也能從旁人的描述中感受身邊的美。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用畫面展現了盲女享受生活的勇氣。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盲女》(The Blind Girl),布面油彩,83×62cm,1856年

盲女平靜地坐著,聽著身旁小女孩描述天邊的彩虹與綠意盎然的農場。與此同時,蝴蝶輕輕落在她的肩頭。看不見的美景通過他人的講述,在盲女心中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更多了些生動立體。生活的艱辛並不可怕,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缺陷時,距離解決問題便更近了一步。

盲女專心聆聽身邊同伴的描述,用心感受自然。

 03  
 “愛你孤身走暗巷” 

瓦西里·弗拉基米羅維奇·普基廖夫《不相稱的婚姻》(The Unequal Marriage),布面油彩,174×137cm,1862年

在特殊的年代,孤勇者勇於挺身而出,對抗時代黑暗。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婚姻常被作為政治的籌碼,人被視為博弈的棋子。對此,俄國風俗畫家普基廖夫(Vasili Vladimirovich Pukirev)予以寫實性描繪,引人深思。

16歲花季少女被迫嫁給80歲年邁老人,極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屈服,她眼含著淚,無力地握著蠟燭,在神父的要求下緩緩抬起右手,接受命運的安排。這場被包辦的病態婚姻,卻在極為神聖的教堂、在眾人的見證中進行,好不諷刺。婚禮的旁觀者之一即為畫家自己,他目光冷峻,審視著這場“婚姻交易”。

婚禮上的年輕新娘表情沮喪

婚禮上的年邁新郎表情得意

 04 

  “愛你不跪的模樣”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扮成琉特琴演奏者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a Lute Player),1615-1617年

身體與權力,是孤勇者時常關注的話題。意大利卡拉瓦喬派畫家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在創作中一改人們以往對女性的固有印象,用豐腴健壯的畫風使女性的力量躍然紙上。其作雅億與西西拉》生動還原《聖經》故事畫中的雅億單手緊握錘頭,鎮定果敢地將釘子狠狠釘進避難的侵略者——西西拉的腦袋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雅億與西西拉》(Jael and Sisera),布面油彩,86×125cm,1620年

 05  
 “愛你對峙過絕望 不肯哭一場” 

阿富汗藝術家莎姆西亞·哈薩妮獨自在戰爭破牆上噴繪

孤勇者常以一己之力抵禦風浪,面對黑暗。提及阿富汗,人們大多會想到戰爭的殘酷,抑或大局的混亂。但事實並不止如此,在大大小小的街頭,你都能看到當地藝術家莎姆西亞·哈薩妮(Shamsia Hassani)在牆壁上噴繪的美好身影。

阿富汗藝術家莎姆西亞·哈薩妮在作品中表達反戰主題

跪在槍邊哭泣的女孩、懷揣音樂夢的女孩、因為戰爭心碎的女孩……眾人的心聲在哈薩妮的作品中變得栩栩如生。噴繪過程中,她也許會面對他人不解的眼光,可能會遭到當地男性的阻撓甚至有遭遇恐怖襲擊的危險。但她沒有畏懼,而是選擇堅持用這種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傳達思想。是阿富汗塗鴉藝術傳播的獨行者。

阿富汗藝術家莎姆西亞·哈薩妮的作品中充滿自由與美好

阿富汗藝術家莎姆西亞·哈薩妮與她的噴繪作品

 06  
 “敢堵命運的槍” 
孤勇者擁有不屈的靈魂,敢於創造奇蹟。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是二戰後美國塗鴉藝術家,對新藝術發展影響深遠。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盡情綻放不羈的藝術才能,使塗鴉進入主流視野,用作品創下市場神話。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Untitled(Skull)》,1981年

解剖學在巴斯奎特的作品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車禍住院期間閱讀的解剖書為其藝術生涯奠定了強力基礎。畫中人物飽含矛盾與憤懣,臉上層疊的多重五官、猙獰的面部表情盡顯內心掙扎,整體畫風的張力透出對藝術家現世的反思。創造性地將塗鴉風格繪畫與醫學、文學結合,融入符號、文字,畫風看似隨意卻蘊意無窮向權力結構和種族主義奮力吶喊。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Pink Devil》,167.5×152.5cm,1984

 07  
 “以最卑微的夢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 

孤勇者,敢於為少數人發聲。美國藝術家大衛·沃納羅維奇(David Wojnarowicz)走進社會邊緣人的世界,為他們爭取權利。艾滋病患者瀕死時迷惘的眼神、無力的雙手雙足,在他的鏡頭裡被細膩呈現。有多少這樣的人在默默無聞中痛苦死去?又有多少人真正關心?他在作品中向社會發問,以震撼人心的作品直擊社會現象。

大衛·沃納羅維奇《Untitled》, 1987年

 08 
  “驕傲著那種孤勇” 
敢於衝破束縛,往往是孤勇者的追求。“是男性?還是女性?這由我自己定義。”在上世紀初相對保守的年代,法國藝術家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挺身而出,以鏡頭闡述對社會與性別的想法。

克勞德·卡恩《Self-Portrait》, 1929年

她在多種扮相中來回轉換,呈現多樣甚至矛盾的形象,或是光頭、或是滑稽的髮辮,抑或是誇張的服裝。她跳出固有社會與性別框架,探索雌雄同體的藝術,諷刺對性別的既定認知

克勞德·卡恩《Self portrait(with shaved head)》,攝影,21×12.4cm,1920

克勞德·卡恩《Self portrait as Elle in Barbe Bleu》,攝影,11.7×8.8cm,1929年

 09 
  “誰說對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孤勇者,是從生活中汲取靈感、活得獨樹一幟的人。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用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將荒謬的達達主義與“反藝術”的理念帶到人們身邊。乍一看圖,你或許會疑惑——小便池也是藝術?不僅是當今的我們,1917年面對此情此景的其他藝術家也感到無限震驚。

馬塞爾·杜尚《》(Fountain)1917年

究竟什麼是藝術?在杜尚看來,它是自由,絕不僅僅以其之美服務視覺,更以內涵感動心靈。他將生活中平凡的物品奉為“藝術”,天馬行空進行創作。他在小便池上簽名,他為蒙娜麗莎添上山羊鬍子,他跳脫以往觀念,在爭議聲中更新人們對藝術的認知。

馬塞爾·杜尚《帶鬍鬚的蒙娜麗莎》(L.H.O.O.Q.),1919年
 10 
  “你將造你的城邦 在廢墟之上” 
孤勇者,也是擁有獨特創造力的人。與狼共處三天三夜是否聽起來匪夷所思?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卻這樣做了。在作品《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中,他和土狼充分接觸,逐漸建立信任感。

約瑟夫·博伊斯《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1974年

在“與狼共舞”的過程中,他用搭乘救護車的方式表明自己在這段時間只踏足與狼相處的空間,也以此暗指美國社會的分裂、亟需改善的病態。他通過作品嚐試重新建構人與社會的關係,嘗試探索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社會發聲

約瑟夫·博伊斯《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1974年

藝術圈的“孤勇者”勇於直面時代,或是衝破固有認知,或是不甘平凡,或是維護正義……他/她們正以自己的方式成為英雄。你還知道哪些不同領域的“孤勇者”?歡迎留言分享。

精彩回顧:
專訪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如何向世界傳播美?
情人節快到了!你會選擇丁克嗎?
什麼是超寫實主義?


編輯、文  侯嘉怡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