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1988年,至今已經在鄉村醫生崗位上工作12年了。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深知莊稼人存在的就醫難題,尤其是我家中還有一個高位截癱的弟弟。於是,我上學時就萌發了要學醫,然後回鄉為父老鄉親解除病痛的願望。
畢業後,我便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到大醫院就職,但我早做好了紮根基層,做一名鄉村醫生的準備。因為農村更需要新生力量去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更需要新知識去改變村民對健康認知的不足。我不斷總結經驗,虛心向前輩請教學習,專業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證。
心繫全村村民的健康
我是全村700餘名村民的家庭醫生,為了守護他們的健康,我常年與衛生室的藥箱、藥櫃做伴,在解救患者病痛的過程中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嚴寒酷暑、農忙時節,走遍房前屋後、短街窄巷,卻難得去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幹些農活。
為讓患者滿意,也讓家屬放心,不論颳風下雨、黑夜白天,我都儘量隨叫隨到,為鄉親們診斷,及時開方送藥。讓我感到欣慰的是,經過我的醫治,不少村民在求醫過程中少走了彎路、減輕了痛苦,尤其是危急重症患者,不少因為診斷及時、順利轉診轉危為安。我逐漸得到了父老鄉親的認可和信任,收穫了盛讚和感謝,這也更堅定了我行健不息的步伐。
去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我迎來了自己工作以來單日接診患者最多的時期。面對村民的病痛,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我根據村民所需籌備藥品,並且按照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藥品,避免出現盲目哄搶藥品的情況。那段時間,我幾乎是連軸轉,白天患者不斷,晚上電話不停,吃得最多的是泡麵,嗓子嘶啞到說不出話,一直靠金嗓子喉片緩解症狀。但醫生的職責提醒我,再累也馬虎不得。
今年春節前一天,早上5點多天還未亮,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我驚醒。原來,我的鄰居發生外傷,可能導致了骨折,不方便去醫院。我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急匆匆穿好衣服,臉都沒洗,便開車將鄰居送到醫院,並陪同他進行檢查和治療。當鄰居眼含熱淚拿著錢來感謝時,我對他說:“街里街坊的,更別說我是你的家庭醫生了,肯定要幫忙啊!”
大年初一我還沒拜完年,手機就開始響個不停:肚子疼的、喝醉酒的……我離開還沉浸在喜慶氣氛中的家人,背上藥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這樣的情況對我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我除了走街串巷診病之外,還積極配合鄉鎮衛生院對居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性病患者管理、兒童保健、預防接種等工作,按時進行健康疾病指導,宣講健康政策,為本村殘疾人、慢性病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康復指導,讓黨和國家的暖心政策落到實處。
空巢老人是我最牽掛的群體,他們的孩子不在身邊照顧,疾病治療僅靠醫生的藥還不夠,有時候哪怕幫忙倒一碗水、一句關心,對於他們也是莫大的關心。“來,您把藥吃了,先休息會兒。我待會兒再過來看您。”“吃飯了嗎?您需要吃得更有營養,有營養了才能抗病。”“我的電話給您寫本上了,有事您隨時叫我。”
履行好時代賦予的每個使命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作為鄉村醫生,我參與排查村裡的返鄉人員,建立居家觀察體溫臺賬,消殺……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從來沒有一絲畏縮。記得我在邯鄲東高速口值班時,每天都24小時待命,晝夜在崗,常常顧不上吃飯和休息。為村民站好崗、守好門,是我的職責。
2021年,新冠疫苗接種量增大,我也衝在最前面。三伏天裡,悶熱的防護服下,我汗流浹背,逐一打電話通知需要接種的村民按時接種。2021年,我被辛集市政府評為“最美逆行者”;2022年,榮獲邯鄲市首屆“最美村醫”稱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農村衛生工作帶來了新機遇、新要求,我也清楚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醫療服務水平,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加的生活健康需求。如今,一體化衛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四室合理分開,讓老百姓就醫環境更好了,這也堅定了我為鄉村百姓服務的信念。自2018年村裡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來,我更是加強了居民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工作,充分發揮家庭醫生作為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每一季度都面對面為簽約群眾提供服務,正確引導村民就診、轉診,通過規範管理,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時轉。多年來,我從未發生過醫療事故,從未發生過與患者在就診、藥品價格方面的糾紛,深得村民的信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將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身份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做好一名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的本職工作。選擇成為村醫,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就像我學醫時每一個筆記本扉頁上都寫著的汪國真那句詩:“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文:河北省邯鄲市經開區姚寨鄉梨林堡村衛生室 劉莎莎
整理:健康報特約記者 李湛祺
編輯:魏李培 楊真宇
校對:於夢非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P2QJ6O1】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