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杭州第一高樓,開始舊改!當年裡面住滿科學家

曾經的浙江省第一幢高層住宅樓——中國水稻研究所,最近開始舊改了。 

它的位置在體育場路359號,體育場路與武林路交叉口東側。

上世紀80年代,剛建成的水稻所大樓

體育場路上高樓鱗次櫛比,一幢比一幢氣派。淹沒在茫茫樓海之中,中國水稻研究所大樓早已不起眼,甚至因為年代久遠,有些許破敗的氣質。

但在上世紀80年代,它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來,一度可以算是杭州的第一高樓,高大氣派的樣子,再加上高掛著“國”字號招牌,風光一時無二。

中國水稻研究所舊改

改外立面也改內部管線

沿著體育場路,這幢大樓一樓是一排商鋪,一點點、OPPO、中國移動、鑫概念酒店……如果不是繞到萬壽亭路上,看到“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牌子,已經很難將這幢樓跟水稻所聯繫在一起。

現在,大樓外已架起防護架,隨著舊改,未來它將更有辨識度。舊改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外立面改造,一部分是內部管道、電線等設施改造。

這幢樓建成於1989年,外立面採用當時時興的馬賽克牆磚,走廊安裝的是鋼玻璃窗欞。

現在水稻所已經30多歲

如果細看,會發現體育場路一側的牆壁,馬賽克瓷磚已經成片脫落,露出灰色的水泥牆。天水街道相關負責人說:“之前發生過牆磚掉落砸壞車的事情,總是擔心萬一哪天砸到人。”

接下來,馬賽克牆磚會重新處理,做防水、塗料等面層,改鋪粉紙筋灰,刷真石漆。橫向則鋪穿孔鋁板。鋁板上的每個穿孔,都是麥穗的形狀,連在一起形成麥浪。窗戶則換成更結實的夾膠玻璃鋁合金窗。

“外立面改造,是按照水稻隨風搖擺的樣子設計的,色彩取自成熟麥穗的黃色,同時,鋁板材質又能增加一些現代感。”負責這次改造的設計師杜俏聲說。

為了更有辨識度,牆上還將裝上“中國水稻研究所”幾個字,樓的東側新建一個小區大門。

舊改後的效果圖

外立面改造關乎“面子”,設施改造,改變的則是“裡子”,“主要解決漏水、電線雜亂、安全隱患等問題。”天水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比如,樓裡是2梯6戶的連廊式設計,長長的走廊裡管線縱橫交錯、雜亂無章,排煙井一個排著一個。接下來,走廊會安裝網格吊頂、電井門等。

 

當時這幢樓的名氣很大

能住進來的都是科學家

中國水稻研究所第一批研究員、81歲的湯聖祥幾乎全程參與了舊改的前期籌備,“不僅參與,我還負責張羅居民開會、投票。”大樓剛一交付,湯聖祥就一直住在這裡。

中國水稻研究所雖建成於1989年,但開建的往事,卻要追溯到1979年。


萬壽亭路進去,可以看到水稻所牌子

那時,我國剛剛迎來改革開放,國際水稻研究所的代表們來中國與中國農科院商談合作事宜。會上,中方試探性提出,有沒有可能幫助中國建一個全國性的水稻研究所。這一想法得到了對方的支持,並很快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支持。

中國水稻所建在哪兒?很多農業強省,尤其湖南、廣東都很積極。浙江雖然報告提交得晚,但態度最積極,“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1981年,國務院批准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杭州建立。為了能吸引國內外科研人員,當時的規劃是,在杭州市區建一座集行政辦公、中轉接待和中高級科學家宿舍於一體的大樓,科研工作和實驗設施則放在富陽皇天畈試驗農場。

市區大樓便選址在當時的體育場路171號,也就是現在的359號。

湯聖祥回憶,1988年底建成後,大樓一層是商店、值班室,二層到四層是所裡的招待所和辦公室,再往上,就是中高級科技人員宿舍。

“當時這幢樓的名氣很大,大家哪見過這麼高的住宅樓,進來還有電梯。”湯聖祥說,能住進來的,都是所裡的科學家、博士等科研人員。

樓裡一共86戶,普通戶型70多平方米。如今看起來,房間面積不算大,但在當時,杭州才剛剛有了住宅小區的概念,朝暉、採荷、翠苑等第一批住宅小區開建,一幢19層高的電梯房橫空出世,實屬“豪宅”無疑了。

 

短暫的第一高樓

和杭州的“國字號”們


當時的體育場路,可以說是一年一個樣,杭州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都誕生於此。

雖然中國水稻研究所啟動時間早,在啟動時可能是杭州第一高樓,但期間一波三折,等到建成,第一的位置已經易主了。跟中國水稻研究所同年竣工的杭州工業大廈,高達103.6米,成為當年當之無愧的MVP(最優秀選手)。1995年,杭州大酒店以112米的高度刷新天際線。

在湯聖祥記憶裡,當時,所裡的班車每天早晚都會準點出現在體育場路上,載著科研人員去富陽上班。

班車來來往往三十載,體育場路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水稻所大樓很快就光芒暗淡了。後來,中國水稻研究所的行政辦公人員陸續搬遷至富陽,整個大樓的1、2、3、4、19層全面出租,只剩科學家們居住於此。

將在體育場路建一個小區大門

如今,這幢大樓破了、舊了,住在這裡的科學家們也相繼退休。而水稻與杭州,一個代表著“民以食為天”,一個是旅遊城市、數字之城,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卻相融相生四十餘載,引領中國端穩“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

隨著發展,杭州的國字號越來越多,中國(杭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國家版本館、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杭州不斷刷新的,不只是物理上的天際線,更是技術、經濟的天際線。

中國水稻研究所,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在40年的光景裡,目睹這座城市被經濟的春風撫摸,遍地開花。如今,已是杭州萬花叢中一點的它,隨著舊改,將再次被春風吹過。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王青

通訊員 何垚

圖片 拱墅區天水街道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