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各種各樣的皴法

閱 讀 需 要 7 分鐘

歡迎配合周華健的《潑墨》食用

(cūn)法是國畫中用於表現山石樹木的肌理的手法。

就是物體輪廓以外的一條條墨線,與各大圖像處理軟件中的“筆刷”差不多是一樣的。

現代人在電腦上畫畫的時候需要考慮使用什麼樣的筆刷才能更好地表現物體的質感,古人也會在畫畫時,根據所繪之物來選擇合適的皴法。

可能有人覺得,皴法的名字又亂又雜,太難記了。但實際上,皴法的命名都是非常形象的,基本上就是看起來像什麼就叫什麼皴。

所以,看完這篇,相信大家就能懂一點皴法了。

皴法呢,有用來畫山石的,也有用來畫樹的。

用來畫山石的皴法,按照形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點狀皴、線狀皴、面狀皴。

點狀皴有:芝麻皴、雨點皴、豆瓣皴、米點皴等。

線狀皴有:披麻皴、亂麻皴、解鎖皴、荷葉皴、牛毛皴、捲雲皴、折帶皴、鬼臉皴、彈渦皴等。

面狀皴有:斧劈皴、拖泥帶水皴、刮鐵皴等。

芝麻皴 / 雨點皴 / 豆瓣皴

雨點皴,就是細如雨點的皴法,有點像雨點落在牆上把牆淋溼的樣子。

芝麻皴、豆瓣皴其實和雨點皴差不多,只有大小上的細微區別,都是用較小的豎點去表現山石。

《溪山行旅圖》(局部)。作者/(北宋)范寬

米點皴

為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創,主要是用較為溼潤的橫點來描繪雲霧朦朧的江南山水。

小一點的米點皴叫小米點皴,大一點的米點皴叫大米點皴,也稱“落茄皴”。

《瀟湘奇觀圖》(局部)。作者/(南宋)米友仁

披麻皴

披麻皴,形狀像披散的麻。

錯落交搭,長而平緩。由五代董源創始,用於描繪柔和細密的江南土山。又可分為長披麻和短披麻,兩者沒有太大區別,只是長短上有所不同。

披麻皴可以說是是畫山石的基本筆刷了,在歷代山水畫中都非常常見。而其他一些如亂麻皴、解鎖皴、荷葉皴等皴法,都是由披麻皴發展變化而來。

黃公望非常擅長使用披麻皴。來源/《富春山居圖》(局部),作者/(元)黃公望

這張截圖中右邊偏長的是長披麻皴,左邊偏短的是短披麻皴。來源/《富春山居圖》(局部),作者/(元)黃公望

短披麻。來源/《山口待渡圖》(局部),作者/(五代)董源

亂麻皴

亂麻皴,就是看起來很亂的披麻皴。

《東莊圖冊之振衣岡》。作者/(明)沈周

解鎖皴

解鎖皴,就是一種看起來像解開的繩索的皴法。由披麻皴發展演化而來,比披麻皴長,行筆曲回。

中間那一片都是解鎖皴。 來源/《具區林屋圖》(局部),作者/(元)王蒙

荷葉皴

荷葉皴,長得很像荷葉的經脈。

由披麻皴演變而來,自上向下分散,多用於表現經自然剝蝕後出現裂紋的山石。


可以說是荷葉皴的代表作了。來源/《鵲華秋色圖》(局部),作者/(元)趙孟頫

牛毛皴

牛毛皴,是一種看起來很像牛毛的皴法。

和短披麻比較像,但更細更密一些。特點是細若盤絲,厚若牛毛,反覆疊加,密而不亂,多用於表現山林茂鬱的景象。

王蒙初創,由披麻皴和解鎖皴發展而來,是王蒙的代表皴法之一。

《夏山高隱圖》(局部)。作者/(元)王蒙

捲雲皴

捲雲皴,和捲雲很像。

由郭熙初創,每一筆都像雲團一樣捲起,團旋中又有明暗向背之分,能夠表現石塊較為圓潤立體的形態。

《早春圖》(局部)。作者/(北宋)郭熙

折帶皴

折帶皴,如同一條轉折的腰帶。這是倪瓚創造的一種用於表現方平石塊的皴法。

《漁莊秋霽圖》(局部)。作者/(元)倪瓚

彈渦皴

如同水流漩渦之狀。

《蓬萊仙境圖屏》(局部)。作者/(清)袁耀

斧劈皴

斧劈皴,就是用鐵斧劈柴後,柴上留下的斧痕。

斧劈皴可以分為大斧劈和小斧劈,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大一點的斧劈皴叫大斧闢,小一點的斧劈皴就叫小斧劈。而小斧劈又被稱為“馬牙皴”,因為短短的斧劈皴和馬的牙齒很像。

小斧劈皴。來源/《九龍圖》(局部),作者/(南宋)陳容

大斧劈皴,石塊方硬,山體險峭。來源/《踏歌圖軸》(局部),作者/(南宋)馬遠

刮鐵皴

刮鐵皴的樣子就像是把鐵鏽刮掉之後留下的痕跡,由斧劈皴發展而來。

《四景山水圖》(局部)。作者/(南宋)劉松年

拖泥帶水皴

拖泥帶水皴,是一種看起來就很拖泥帶水的皴法。結合了長短斧劈皴,並且比較溼潤。

《溪山清遠圖》(局部)。作者/(南宋)夏圭

而用來畫樹皮的皴法則有:鱗皴、繩皴、交叉麻皮皴、橫皴等。

鱗皴

形如魚鱗,一個一個小圈圈連在一起,是用於畫松樹皮的一種皴法。

《山路松聲圖》(局部)。作者/(明)唐寅

繩皴

就像繩子一樣一長條一長條的,一般用於畫柏樹皮。

《古木寒泉圖》(局部)作者/(明)文徵明

交叉麻皮皴

交叉的披麻皴,多用於表現柳樹的樹皮。

《柳岸江舟圖》(局部)。作者/(清)王翬

橫皴

橫向的小短皴,一般用於表現梧桐的樹皮。

《錢穀洗桐圖》(局部)。作者/(明)錢穀

皴法的基本介紹就到此為止,想必聰明的你也發現了,皴法命名的基本法則就是看起來像什麼就叫什麼皴。

這也太隨便了吧!!! 但其實還挺好記的。 

實際上這些皴法也都是古人為了描述方便才總結了一下起了個名,就跟我們要給文件夾命名一樣,桌面上的文件夾總不能全是“新建文件夾”“新建文件夾(2)”“新建文件夾(3)”吧。

因此也沒有必要過於細究。

除了一些特徵比較明顯的皴法,其實也經常認不清這些或細密或疏勁的小墨線。

是的,我真的不知道披麻皴和亂麻皴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但是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去欣賞畫作。

我們去看一幅畫,並不是為了去看明白這一筆是個什麼皴法,而是為了某種審美的愉悅與精神的互通。

我們總擔心自己看不懂畫,所以會抗拒看畫。可是真的有人看得懂嗎?什麼才叫看懂了呢?

沒有必要去糾結到底懂不懂、懂什麼。

作者所記錄的、要表達的東西,已經通過他的筆墨全部凝固在了紙絹上。可能是春來的喜悅,可能是臨別的不捨,可能是登高遠望的自豪,也可能是面對滄海的感慨。

若耐心地駐足畫前,定能感知一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