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的氣溫,好像在玩過山車,短短兩週,就讓人將春夏秋冬都體驗了個遍,加上溫差大,陽春三月,偏偏有入冬的趕腳。
一冷一熱,乍暖還寒,人置身其中,特別容易感冒。感冒本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反反覆覆的鼻塞、頭暈就讓人很抓狂。
寒佔幾分,熱佔幾分
感冒之後,首辨的就是“寒”還是“熱”。春季風氣主令,風邪偏盛,氣溫起伏不定,這時在症狀上,往往並沒有那麼典型的風寒或者風熱。
比如某一天,你外出在涼颼颼的火車站等車太久,沒有及時加衣,當時感覺身上有些涼意,並未在意,接著第二天就感覺頭暈、咳嗽、鼻塞、吐粘稠黃痰,這能說是單純的寒或者熱嗎?
這時如果用通宣理肺丸,頭暈咳嗽會好一些,但是黃痰可能繼續加重;如果純用辛涼解表清熱化痰的藥,因風寒束表造成的頭暈又得不到緩解。
這就需要在綜合四診的基礎上,詳察熱佔幾分,寒佔幾分,有幾分寒就用幾成溫藥,有幾分熱就用幾成涼藥,在這樣精細的配伍中,感冒才能速戰速決。
新感引動伏邪
去年冬天一波新冠,很多人在這場戰疫中傷了陽氣。其實抗原轉陰後,身體並沒有完全康復。
體內尚有餘邪,在元氣衰弱的情況下,邪氣沒有力量往外發,加之冬天主司閉藏,邪氣也會順勢潛伏下來,成了“伏邪”或者說“伏氣”,隨著春天生髮之氣旺盛,一有感冒,風邪在外擾動,伏邪也會隨之呼應。
伏的越久,越易化熱。人體感風初起可能只是一些咽喉發癢,接著馬上咽痛、咳嗽甚至鼻衄,肺胃一片熱象,這是伏邪化熱內動,趁著這時肅肺養胃,既治新感,也清伏熱,根據具體症狀可選用銀花、連翹、白茅根等清透之藥。
“冬傷於寒,春病必溫”,不要小看每一次感冒,或許這就是一個契機,趁感受風邪引蛇出洞之際,將伏於體內的邪氣一網打盡。如果治理不當,反反覆覆就很折騰。
不要忽略善後
感冒時正邪交爭,經過治療,邪氣衰其大半,人體正氣來複,這時很多人會覺得已經康復了,哪怕還有一點咳嗽、吐粘痰、嗓子幹,也不太理會,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忽略了忌口、休息,過一段時間一不留神又感冒了。
說到底,這仍然是上一次感冒恢復得不徹底,始終留個尾巴。都說送佛送到西,感冒也是這樣,治療到後期階段也要注意將病邪送的遠遠的,並趁機打掃戰場,恢復元氣。
像現在比較流行的風溫、春溫,都是在溫病的範疇,在溫病的治療過程中,前輩們都很注重善後。
到了後期階段,根據具體情況,有用蘆根、麥冬養肺胃之陰的;也有用黨參、白朮健脾益氣的;還有白扁豆、茯苓淡滲化溼的;如果還時有吐粘痰,那麼千金葦金湯是很多前輩喜歡用的善後方。總之,因症治之,有始有終。
別看感冒如此常見,但是治起來,是很考驗功底的。如果誤治,對人體的傷害也很大,《傷寒論》大半部分都是在教我們,對於感冒誤治後出現的變證該如何應對,可見,醫道精深,失之毫釐,謬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