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3月2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目前已遍佈美國一半以上的州,成為緊迫的公共衛生威脅。
紐約流行病專家瓦利德·賈韋德表示,新的發現“令人擔憂”,由於感染通常發生在患有健康問題的重病患者身上,因此主要任務是防止真菌傳播給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但不幸的是,此類真菌具有極端生存和繁殖能力。
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蔣子棟表示,這是一種新的真菌,其致死率高、高傳染性,容易發生院感,耳念珠菌是耐藥真菌,目前缺少特效治療藥物。“我們一定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提高對該真菌的認識與科普。”
新真菌在全球多國發現,
美國一半感染者90天內死亡
耳念珠菌是一種近年來新發現的酵母菌,因為其最先從外耳道發現,所以稱為耳念珠菌。
據央視新聞去年報道,耳念珠菌於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發現,其感染致死率高達60%,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真菌名單。據悉,耳念珠菌菌株最早是由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從一名70歲日本婦女的耳道中採集,並經米卡芬淨此種抗真菌藥篩選而得。後續的支序分析顯示該菌株為念珠菌屬的一個未曾描述過的物種。
近年來,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自2012年以來,美國、巴西、智利、秘魯和哥倫比亞等美洲地區國家均報告有此類感染病例出現。
目前,該真菌在美國為較為嚴重的流行傳播。從2019年到2020年,美國的感染人數增加了59%,達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數增加了95%,達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數進一步上升,達到2377人。
CDC稱,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會在90天內死亡,而且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計有30%至70%的人最終會死亡。但CDC真菌疾病部門的醫務官員梅根·萊曼說,該機構不清楚有多少死亡可以直接歸咎於這種真菌。因為被感染的人通常還面臨著其他多種健康問題,因此耳念珠菌既可能是直接死亡原因,也可能是與其他不良健康因素一起加速死亡的原因。
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和免疫學家卡薩德瓦爾仍然表示,耳念珠菌的出現是“可怕未來的前兆”。
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菌株。圖片來源/美國CDC官網
專家:不會感染健康人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道,在我國,2019年已有18例患者感染耳念珠菌 。2022年6月,耳念珠菌在某院重症科病區內傳播,1例患者發生耳念珠菌敗血症醫院感染,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2018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1例腎病綜合徵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檢測出耳念珠菌,這是我國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但在該患者其他部位及周圍環境中未檢出耳念珠菌。截至2020年8月,中國公開報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報道數量已有25例。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報道,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高風險人群為嚴重慢性基礎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腎病、HIV感染、腫瘤等);新生兒、插管或留置導管的病人、手術病人,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全身用藥病人也可感染。健康人通常不會感染耳念珠菌。
在當時的報道中,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員龔傑表示,耳念珠菌不感染健康人,不可能在健康人中大規模流行。
耳念珠菌與SARS完全不同。SARS由致病極強的病毒引起,但耳念珠菌一般不會致正常人群感染。
多數感染髮生在醫院和養老院等機構
預防是關鍵
據財聯社報道,大多數耳念珠菌感染都發生在醫院和養老院等醫療機構,其感染途徑通常是接觸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或通過人際傳播。
接觸傳播是耳念珠菌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該真菌有兩種影響人體身體的方式:
第一,這種真菌可以生存在人類皮膚、直腸或口腔等特定區域,這一過程被稱為“無症狀定植”。在這個過程中,患者不會表現出感染症狀,但可以將真菌傳播給其他人。
第二,這一真菌也可能進入血液或傷口,導致嚴重的侵入性感染。在這一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典型的感染症狀,如發燒和發冷。
2022年6月6日我國某院重症科1例長期住院患者(章某)檢出耳念珠菌,隨後在該重症科14例在院患者進行篩查發現,其中8例患者檢出耳念珠菌9株。
而章某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長期滯留重症病房,免疫力低下,最終出現耳念球菌敗血症,搶救無效死亡。但其他7例檢出耳念珠菌的重症患者,均無臨床正常,考慮為定植菌。經過採取積極防控措施,7例定植患者後期複查均轉陰,未在病房內發生暴發流行,由此說明,目前耳念珠菌是可防可控的,即使發現醫院感染,也無需恐慌。
蔣子棟提醒,“對於進入過疫區後回國的人,回國前、回國後,一定要認真清洗身體與衣物,並進行消毒,同時,不要接觸有免疫力缺陷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不要到醫院看病人。”
此外,對於預防耳念球菌早診斷非常重要。蔣子棟介紹,如果臨床上,醫生髮現耳道出現感染、並伴有不明原因的高熱、腹瀉、呼吸困難的患者,一定要其轉到上級專業檢查機構進一步檢查,不要誤判、漏判,發現疑似患者,要採取相應隔離防控措施,才能避免大規模傳播。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毛迪
內容綜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央視新聞、財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