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封河南教師的辭職信火了: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如今,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既“卷不動”,
也“躺不平”。
或許,可以去走走黛瓦白牆的古城小鎮,
找尋那些隱藏在大江南北的人間煙火,
於歲月長廊中尋覓初心。
我打江南走過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鄭愁予《錯誤》節選
江南多雨,綠水人家繞,
水鄉中的世界生機無限,
大多延續千年,
一樣的“小橋流水人家”,
不一樣的“孤村落日殘霞”。
你可能聽過江南的六大古鎮有:
碧玉周莊,富土同裡,風情甪(Lù)直,
夢裡西塘,水閣烏鎮,富甲南潯。
其中,江蘇的周莊開發得最早,名聲最響,
有著天下第一水鄉的美譽;
同裡人傑地靈,水鄉的自然風光清雅,
周莊與同裡之間還有遊船往返;
甪直河網交錯碧水環繞,橋橋相望相依,
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
浙江的西塘面積最大,
一千多米的明清廊棚蒼老,弄堂幽深;
烏鎮屬於博物館式的古鎮,
以居民風情來展現,
有茅盾筆下的林家鋪子;
南潯文化底蘊深厚,
間落分佈著許多中西合璧的建築。
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形容很貼切。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曾率眾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
後藉此率吳軍大破楚國。
西塘在春秋戰國時屬於“吳根越角”之地,
伍子胥又開鑿伍子塘,
挖通從西塘到嘉善的航道,
引胥山以北的水直抵境內。
相傳,伍子胥曾親自到過西塘,
故西塘又稱胥塘。
作為吳越文化發祥地之一的西塘,
唐開元年間已建有大量村落,
人們逐水而居、沿河建屋。
到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
西塘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
元代時商業開始繁盛,依水而市,
漸漸形成集鎮。
明清時期,
西塘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
現在西塘留存下來的明清古建築群
達25萬平方米。
種福堂、尊聞堂等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
西塘的明清舊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
迥異於行宮大殿華麗張揚的飛簷翹角,
全鎮大多房屋都採用簡單的人字形硬山頂,
處處可見平民文化元素。
一些考究的人家會把邊牆修得很高,
甚至高出屋面與屋頂。
他們把這部分高出的牆頂端
築成漂亮流暢的圓弧狀,
猶如觀世音像兜的頭巾,
人稱“觀音兜”。
和其他水鄉不一樣的是,西塘宅弄相連,
讓行人可以“雨天不溼鞋,照樣走人家”。
1300多米的廊棚,以磚木為主體,
黛瓦蓋頂,沿河而建,
既連接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
這些帶屋頂的“街”,有的瀕河,有的居中,
沿河一側有些設有靠背長凳,
供過客停下歇腳。
近黃昏,坐在臨河的長凳上,
望著水面發呆,落日殘霞映照水中,
時不時碰撞著廊棚的倒影,
才恍然江南不是一幅畫,
也不是一片風景,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吧。
9條河道劃分全鎮,24座石橋連接,
綠波盪漾,漁舟唱晚,
這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寫照。
望仙橋始建於宋代,
送子來鳳橋、五福橋、臥龍橋等建於明清,
轉眼千年間,物換星移幾度秋,
兩岸舊事新人迎來送往,
橋下流水潺潺無聲。
與縱橫交錯的河道相呼應的是122條巷弄,
分為連通兩條平行街道的街弄、
前通街後通河的水弄,
以及大宅內設在廳堂側面的陪弄。
狹窄幽長的石皮弄,
是夾在王家尊聞堂和種福堂之間的露天弄堂,
始建於明末清初。
它的石板薄如皮兒,
最寬出不過1.1米,窄處今0.8米,
左右兩壁高高的山牆上露出一線狹長的天空。
信步走過,
後面似乎還傳來自己腳步噠噠的回聲。
西塘最美的不是花紅柳綠的春夏秋,
而是大雪紛飛的寒冬。
積雪的青石小巷,緊閉的店鋪大門,
白雪壓頂的屋面,
屋簷下古舊的大紅燈籠,
像極了一場夢。
只有無人的寒冬,
西塘才可以說暫時屬於某個人。
圖片|雪後西塘 · 攝圖網 ©
西塘也有熱鬧的時刻,
每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
大批身著各色襦裙的年輕人,
滿懷憧憬,淡妝濃抹,
奔赴這座寂寞的古鎮,
與聞風而來的攝影師一道,
邂逅一場漢服節的古風遺韻。
圖片|西塘漢服節 · 圖蟲創意 ©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要說黛瓦白牆的古鎮民居,
除了西塘,還有徽派民居。
古時的徽州包括歙(shè)縣、黟(yī)縣、
休寧,祁門、婺(wù)源、績溪六縣,
以儒學和徽商文化著名,
近代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卻保留下大批古鎮古村。
明代頂級劇作家湯顯祖那一句
耐人尋味的“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讓無數後人對徽州遐想連篇,
以至於爭相慕名而往,
原事如何,反而不重要了。
徽派民居中名聲最大的,
要數黟縣的宏村和西遞。
兩座黃山山麓下的古村落,
一西一東,
俱是桃花源里人家,誤入中國詩畫。
近年來,宏村、西遞遊人如織,
遊客恐怕比青石板上的苔蘚還多,
不大愛湊熱鬧的人們
或許可以選擇去隔壁的南屏。
背倚南屏山、環繞武陵溪的地理位置,
以及陶淵明《陶氏宗譜》的發現,
為這條小村添上一絲桃花源式的神秘。
在這裡,張藝謀拍過《菊豆》,
李安執導過《臥虎藏龍》,
建築風景不比宏村、西遞遜色。
踏上充滿歷史歲月的青石板路,
沿途經過層出不窮的亭臺樓閣,
穿過綠樹、黃花、農田、房舍,
看高牆封閉,馬頭翹角,
牆面與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
青山綠水、白牆黛瓦,
集古雅、簡潔與富麗於一身,風采獨特。
南屏由葉、李、程三大姓聚族而居,
每個宗族都修築了各自的家祠、支祠和宗祠,
形成了南屏恢弘壯觀的祠堂群。
現存8座祠堂,
其中《菊豆》電影中的“老楊家染坊”
就在葉氏宗祠(又名敘秩堂)取景,
至今“老楊家染坊”的橫匾仍高懸堂下,
堂中還放置著當年拍電影的道具,
牆上掛有鞏俐在《菊豆》未曾播出的劇照。
看這極為宏大的祠堂文化,
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
南屏不愧為“中國古祠堂建築的博物館”。
除了古雅神秘的祠堂群,
此處古私塾園林和古民居建築也保存完好。
葉氏宗祠前有一座“西園”,
因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西園記》而聞名遐邇。
徽派建築的“三雕”之美令人歎為觀止,
青磚門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
是徽派建築一大特色。
穿過“石敢當”碑,
走過步步高昇巷,
直入冰凌閣中,
靠在院牆一角的美人靠上,
嘆一盞錫格蛋茶,
看院落裡藤蔓交錯,迴廊幽微,
陽光落在堂屋裡便顯得日子彷彿慢了下來,
悠遠悠長。
不辭長作嶺南人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詩云:
“九死南荒吾不恨”,
又說“不辭長作嶺南人”。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
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
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
既有岩溶洞穴,
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
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
喀斯特地貌的群山聳立中,
掩藏著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鎮——黃姚古鎮,
其靜默無言,幾不為世人所知。
興建於明萬曆,鼎盛於清乾隆,
以“夢境家園”的“小桂林”之稱而享譽。
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
黃姚山明水秀,
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依的山,
從四周聚向古鎮。
明媚的陽光下,
萬山皆如屹立於天地間武士的巨大影子,
維持著千年不變的守護姿勢;
水是環繞全鎮的三河,
與八條街道一起將鎮內建築
劃分出九宮八卦的陣勢,
賦予古鎮一種有序與無序和諧統一的美感。
圖片|真武山下的黃姚古鎮 · 圖蟲創意 ©
古鎮清一色尋常的舊民居,
多為兩層的磚瓦結構,
屬於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築。
黃姚過去以商業著稱,
沿街兩側的老房子
絕大多數都是昔日的老店鋪,
只不過現今內裡大多進行過
現代化審美的裝修翻新罷了。
那些老店鋪的木頭窗戶上,
多數還留著一個圓孔,
這是晚上關門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通道。
而有時候在街頭巷尾的青石板上,
總能看到碗口大小、連成一排的小洞,
這是當年為安放閘門,防禦外敵所設。
現在商業貿易區裡
本地人與外地人雜居經營,各守其心:
有守著祖上房子經營民宿,
每日靜坐堂中執筆練習小楷的“永樂居”主人;
有放棄北漂回到家鄉,
做出了遠近聞名手工匾額的韓十八;
有因為愛上黃姚的風景
打算定居在黃姚的“聖旨府”客棧主人葛姐;
也有隻身闖蕩在異鄉哼唱著民謠《九月》,
十年期限一到便會返回家鄉的“九月”民宿小哥……
黃姚的每一角落都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
又都是耐人尋味的人文歷史。
圖片|韓十八的字和木工在鎮上遠近聞名 · 九歌 ©
黃姚古鎮不大,
腳力好的一天就能走遍,
去體會那古鎮居民的淳樸熱情和好客善道。
從帶龍橋緩步行過,
買上一份橋頭的手工艾餈,
聽奶奶講述黃姚的特色小食傳統
以及飲食文化內涵;
走過“莫老爺飯店”窗下,
聽主人手指牆根形似蛇頭的大石,
一一道來南蛇出洞的傳說、隔岸神龜對望
和真武山由來的的故事;
邁出東大門,
十幾米開外老支書的酒攤,
青梅酒甘甜,捻子酒苦澀,黃精酒醇冽。
一步一景,
黃姚厚重的歷史文化隱藏在每一棵古樹、
每一座老宅、每一副對聯匾額、
每一塊石碑雕刻、每一個客棧、
每一位黃姚人,
甚至每一處新開發的土地和街道之中,
等待著有心者的探索發現。
邊陲小鎮,相遇即重逢
嶺南向西,是彩雲之南。
一提起雲南,人們大概就會想到大理,
想到麗江古城。
傳說中的大理,引起過多少人的夢魂索繞,
風花雪月段王爺,五朵金花蝴蝶泉,
無不風流浪漫。
現在麗江古城名聲響亮,
恐怕人們多多少少聽過這些名號:
文藝青年集散地,都市漂泊者的港灣,
失意落魄者的療傷地,豔遇的天堂。
為了重逢二十年前的大理古城,
不妨選擇坐車南下去哀牢山麓、
紅河源頭的巍山古城。
由於離洱海比較遠,
這裡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原有的淳樸和寧靜。
巍山古城又叫蒙化城,
位於古代南詔國的發祥地,
至今完整保持了600多年前
建城時的棋盤式格局。
古城以星拱樓為中心,
街道小巷呈井字狀分佈,
古民居分立小巷兩側。
古城內的民居多數是院落式的,
延續了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土木結構特色。
巍山人喜歡養花,尤其是蘭花,
以元旦蘭為主,品種繁多,
各家各戶的庭院都像一處秘密花園。
有時,庭院裡入目的不是鮮花綠樹,
而是以靛色為主,
暈染出千變萬化的扎染布匹,
陽光下藍底的白花清雅舒展,
彷彿也如蘭花般散發著自然芳香。
巍山有漢、彝、回、白、
苗、傈(lì)僳(sù)族等6種世居民族,
其民俗各異,風情濃郁,
尤以“彝族打歌”最具特色。
彝族的傳統節日“打歌”,
是巍山彝族自娛性集體舞蹈。
日落時分,空曠的天地下,
燃起一堆明亮的篝火,
備下農家醇香米酒,
人們在蘆笙、笛子的引導下,
以篝火為圓心,邊唱邊跳,
舞姿粗獷豪邁,熱情奔放。
最熱鬧的時刻,
還要數歷時三天三夜的“火把節”。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起,
各村各戶點起火把,
人們手舉著蒿草紮成的火把,
唱著火把歌,遊走于田地邊角,
歌聲隨著火把的流動蔓延響徹山谷,
人們在火光歌聲中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懷舊的老街,醇厚的民風,
豐富便宜的小吃自不必說。
街頭上熱氣騰騰,
不油不膩的炒粑肉餌絲,清香可口;
形狀很像蝦卻並非是蝦的“涼蝦”,
手法類似與北方小吃“魚魚兒”,
也是用水和粉經漏勺漏出,
冰冰涼涼,口感嫩滑,解暑好吃。
北方院落:長煙落日孤城閉
如果說南方的古鎮小城
幾乎都屬於小橋流水人家,
那麼北方院落便是一番全新的視覺體驗——
長煙落日孤城閉。
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
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的平遙古城,
雖沒有江南古鎮的柔情似水,
卻有北方古城的大氣、磅礴和滄桑。
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大烏龜,
“龜”頭向南,尾朝北,
東西四門可看作龜的四足,
民間故有“龜城”的說法。
圖片|清晨的平遙古城 · 圖蟲創意 ©
位於晉中的平遙古城,
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
明洪武三年擴建,
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古城歷經滄桑,幾經變遷,
躲過幾朝戰火,避過新世紀的大拆大建,
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
仍較為完好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
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歷史發展的完整畫卷。
十九世紀之前,
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還不在沿海地區,
而是在山西,
在平遙、祁縣和太谷等幾座小城裡。
毫不誇張地說,
平遙就是那時中國的超級一線城市,
地位比之今天的上海,
有過之而無不及。
闖蕩天下的晉商發明了票號的概念。
平遙西大街上,
數家大規模的票號就集中在這,
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其中,最著名的日升昌票號,
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
一度影響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
以“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名揚四海,
其分號遍及全國,
甚至在美國的舊金山、紐約
都可以看到“日升昌”的字號,
足見其財力之盛。
古城中的民居多為四合院形制,
現存傳統四合院3700多座,
大多左右對稱,佈局嚴謹,裝飾精美。
古城常住居民2萬多。
全縣大約有50萬人,
其中超過10萬人在當地從事旅遊業。
平遙人終於不必再如當年晉商一樣,
為了經商謀生,少小離家老大回。
圖片|平遙古城馬家大院,依稀可辨當年晉商的痕跡· 圖蟲創意 ©
總周長6163米的高大古城牆,
將平遙分隔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
城牆以外稱新城。
一代又一代的平遙人在傳統文化中薰陶成長,
並且保護和延續它們。
過去的晉商走出去,
現在的平遙人終於可以選擇留下來,
安居守城。
大千世界中,古鎮包羅萬象,
總有一處可為心靈宿棲之地。
鄭愁予《錯誤》那首小詩的最後一句是: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出走是為了更好出發,更好面對生活。
但願每個迷茫中的人,
都能找到暫時出走的地方。
… 完 …
參考資料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紀錄片《中國古鎮》,2012年
夢芝:《舌尖上的中國 古鎮篇》,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4年
知路圖書主編:《中國古鎮遊 全綵高清版》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丁德斌、鍾介保主編:《中國古鎮精華遊2013》,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最美中國》編輯部:《中國最美的100個古鎮古村》,中國旅遊出版社,2009年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每滿100減50,點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