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好累呀,我真的適合幹中醫嗎?

作為醫生,過硬的醫術是立足的根本!

但是真正走進門診,你會發現——想成為患者交口稱讚的好醫生,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術。

醫生作為一個職業,每天都面臨著眾多困惑和抉擇——

怎麼和質疑你的難纏患者打交道?
明明下了醫囑,患者就是不遵守,怎麼辦?
患者恨不得馬上、立刻就好,我該怎麼買跟他交流?
新手醫生,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患者的認可?
醫患矛盾發生時,該如何應對?
有患者給推薦病人了,我該怎麼做……

如果沒有能力妥善處理好這些看似是“醫術之外”的問題,即便堅持每天看書、學習,也常常容易陷入精疲力盡、心力消耗的負向循環,在某一刻產生類似的疑問——

“好累啊,我真的適合幹中醫麼?”

曾經這些技巧,大多都是通過跟師,在漫長的時間中耳濡目染、口傳心授才能習得。

但如今,醫術的教育藉助線上的便利,已經非常容易獲取到了,但這類底層心法的缺失,卻成了很多醫者遲遲難以突破的關卡。

這便是為什麼,靈蘭在『行醫進階班』中,除了醫術的提升,還專門開設了一門主修課程《行醫訣竅》,來幫助學員解決行醫路上遇到的真實問題。

小編挑選了這門課程的主講人——林志欣老師,在直播答疑中回覆的幾個高頻問題,希望通過這些溝通和思考的過程,能對我們有一些啟發~

01患者認為我太年輕,不信任我的醫術,該怎麼辦?

淳德班-董醫師:林老師好,我在門診出診,有的患者見面就說:這個大夫太年輕了!如果患者說了這句話,我們如何去有效地破解,同時又能快速建立起信任呢?謝謝老師。

林志欣老師:

第一,承認自己長得不夠老,沒有仙風道骨,沒有關係的。

但是在自己心裡不要有以年齡來看實力的念頭,這會影響到自己的中醫自信,這個要切記。

第二,可以告訴患者,“您要找的不是一個老中醫,而是一個能幫您把病看好的醫生。”這句話,可以幫你在患者的防禦心態上打開一個缺口。

第三,在診療交付的過程中,用你的專業能力和責任態度,讓患者覺得你是可以託付信任的醫生。

02在醫院工作,事務性任務繁瑣怎麼辦?

德全班-福醫師:林老師好,我在公立醫院工作,經常會有一些繁雜的行政作業。比如要學習某些與專業無關的內容,要不然就通報批評,不堅持學,對職稱評定還有影響等。比如寫的病歷和醫術提高,和患者溝通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現在的心態是想把技術提高,把患者溝通好就可以了,其他事情消極應對是否正確?

對於像我一樣,在醫院工作的人來說,如何在公立醫院更好的發展仁心妙術,把更多的心思放到患者身上呢?

林志欣老師:公立醫院有他的優勢,而且機制不會為一兩個人而改變,如果你需要公立醫院的平臺,那就要先遵循規則。

你要去衡量這其中的利弊,思考清楚。其他的就是自己應該坦然接納的。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眼前最重要的是什麼?

方案一:提升醫術,利用公立醫院的門診流量,逐步建立自己的流量池,藉助公立平臺,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時機成熟,再考慮其他。

方案二:實在無法忍耐,只想安心做中醫,純粹做中醫。那麼,另謀高就,找適合自己的平臺。

03為什麼有的患者,有效果還是會流失?

峰醫師:林老師好,以前不注重定階段性目標,就和病人說:治療一次後,看第二天效果或者治療三次後看症狀有沒有改善。沒有效果的就自然流失了,但是有效果的甚至是效果能到一半左右的病人卻因為針灸疼痛而選擇終止治療,我不太明白問題在哪裡?

以前沒有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對於這樣的病人我基本就聽之任之,不作過多解釋。但是學完這門課程以後,我會和病人說:你看,有效果並且效果這麼明顯就要好好治療,不要半途而廢,針灸的疼痛怎麼著都會比疾病的疼痛要小的。然後也會從心理方面安慰病人,但後面我覺得自己好像給病人一種強迫她複診的感受。

階段性目標達標,卻無法和病人建立進一步的同盟關係。

想請問老師: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自己和病人建立的階段性目標程度有問題,導致病人不認可或者對自身疾病不重視?還是沒有給予病人明確的治療時間?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呢?

林志欣老師:同道,您好。如果你臨床中這類的病人很多,那麼,要高度重視了。

您的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思考:

1)從醫生的角度看。階段目標要有時間目標,或者療效目標。

時間目標你要評估多長合適,正常情況下我不建議把一次治療作為階段目標。

可以考慮三次或五次,以患者容易接納為度。

另外,療效目標,要麼模糊處理,要麼精確,也要和病人達成共識。

即,階段目標是醫患雙方的共同目標。

你這裡提到的,改善大半也不再繼續。

這裡的問題應該還是階段目標設置的問題,設置的目標不夠精準(或療效預期太高或時間太短),和病人達成目標共識做得不夠。

2)從病人角度看。你認為疾病的痛苦比針灸的痛苦大。這是我們醫生認為的,實際不一定。

我們在就醫決策裡面有提到過每個人的恐懼邊界是不同的,只要病人對疾病的恐懼小於對治療的恐懼,大概率就不再複診了。

除非,病人在醫生這裡得到了正向的激勵和極強的獲得感。通俗說,即病人有堅持治療的信心和動力。

這方面,我初步判斷,應該是我們承載力的模塊需要提升,特別是共情能力

3)醫患同盟的達成是在診療交付中實現的,而不是階段性目標驗證的時候。

最後,從你表述的方式和問題看,你現在大概率停留在方法應用的階段。

對“仁心”的激發還不夠——心中有病、病人,但還缺少對“人”的感受。

我在你的表述中感受不到你心中的病人。

這個可能是你很難提高病人的醫從性,與病人建立同盟的更深層原因。

以上建議,不一定對。畢竟瞭解的信息有限,供您參考。

04多點執業的大夫,怎麼設計自己的門診頻率?

天真班-葉醫師:請問林老師,對於多點執業的中醫,一週門診頻率時間,如上午下午,或者下午晚上。有什麼建議嗎?

林志欣老師:多點執業確定門診頻次,首先要考慮你多點執業的目的,是考慮長期多一個輻射點?還是增加看診變現的點。

不同目的,頻次會有差異。

第二,要考慮病人的複診銜接問題。

如果這次在這個門診看診,下次要去另一個門診複診,對患者而言,這就是變量。所以,你要考慮在正常情況下,疾病複診的週期。

如果你多點執業的地點就在你醫院對面的門診部,離得很近,那可以隨意。

第三,自帶病人多,還是希望單位給病人

自帶,即考慮自己病人的便利即可。

希望單位給流量,那麼,頻次要協商合理,時間跨度太大,不利於門診量的沉澱。

至於是上午或晚上,依據上面的原則而定——你的目的,病人需求,流量情況而定。

—END—

編者按:這些問題呢,都是行醫班同學在臨床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困難,我們知道,類似的問題,並不是只有他們遇到過。

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句前輩的提點、一個同伴的榜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方法,臨床的狀態和反饋都會截然不同!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內容

↑來自學員的反饋

這也是靈蘭發起『行醫進階班·行醫訣竅』課程的初衷——幫助更多醫師成為內心堅定自洽,生活體面並且受人尊重的醫生

掃描下方二維碼

瞭解【行醫訣竅】課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