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藥補不如食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金元時代名醫張從正指出:“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考藥攻。”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這些都說明在當時飲食調養的重要性。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重視食療,國外亦然。生於2500多年前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飲食在治療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他經常食用蜂蜜,並指出“蜂蜜與食物並用具有滋補和促進健康”的功效。

但是有些人認為,要使身體強健,非服用補藥不可,說補藥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更有些人迷信補藥,本來身體正常,總以為吃些補藥更可以增強體質,祛病延年。其實,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假如一位身體健康的人,本來氣血不虛,營血旺盛,再服補藥,不但失去了“補”的意義,而且這些藥物還會破壞人體的正常生理平衡,導致疾病的產生。

如果因疾病而妨礙健康的,可以藥物治療為主,飲食營養為輔。無病因營養不良而體弱的,則應該以“食補”加強營養為主,適當的體育鍛煉為輔。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飲食正常,營養充足,是根本用不著服補藥的。

《黃帝內經》就很重視飲食對人體健康的作用,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人體生命的維持,除每天吃飯(五穀)外,還需要蔬菜、水果和肉食的供應。現代科學認為,所謂食補,是指全面的營養攝入,而並不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越多越好。粗茶淡飯,只要吃好吃飽,又注意身體鍛鍊,即可健康長壽。

 

“藥補不如食補”是很有道理的。我國自古即有“醫食同源”之說,歷代名醫均認為“藥物多用於攻病,食物多重於調補”。

所以從古至今,食補調養,不論用於治病,還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各種食物不但含有各種營養素,為人體所必需,而且每一種食物對於防病和治病,都有各自的功能。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許多食物本身就是藥材,食物和中藥並沒有絕對的分界,不論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還是雞魚肉蛋,都能作藥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食物同時也是藥物。而專用的藥物則反而具有某些輕重不等的毒性和弊害,而食物則是無毒的。

因此,對於需要“補”的人,應以食補為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選擇適當的食物,就可以發揮其“補養”的有益作用,從而有利於身體健康。

聲明:本材料僅供疾病認知教育使用,無意提供任何醫療建議或推薦任何具體治療方案,與您個體疾病狀況有關的任何治療方案或其他醫療相關問題,請諮詢您的主治醫生。
END

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跟我學中醫——中醫入門200問》

主 編:何清湖,葛曉舒

ISBN:978-7-117-24351-3

醫療/創造/大數據
分享互聯網醫療
CONTACT US

喜歡文章內容請在這裡為我們“點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