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航天,科技百年
天空,引人遐想。華夏先人仰望天空,徜徉於浩瀚的星河,暢想著久居廣寒宮的嫦娥、永不停歇地砍桂花樹的吳剛、含情脈脈望著銀河彼岸的牛郎織女……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飛向藍天,探索那浩瀚無垠的宇宙,一直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夢想。
我們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渴望著飛行,要說第一代飛天人,肯定當屬於我國的萬戶,大約在14世紀末,中國一位叫做萬戶(陶成道)的官員,將自己綁上裝有47枚自制火箭的座椅上,然後一隻手拿著一個大風箏,設想著借用火箭向上的推力飛向天空,然後再利用風箏平穩著陸。結果我們也是可想而知的。雖然萬戶最終也沒能完成自己的夢想,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厚的一筆。我們人類真正意義上第一個飛天的其實不是人類,而是三隻動物。
到底是哪些動物飛上了天空呢?讓我們的小盆友在功勳牆上找到它們吧!
02
瞭解航天飛行器的歷史及各部分的名稱
Competition Arrangement
中國雖然有航天鼻祖萬戶,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航天比美蘇兩國要晚,是從錢學森先生開始的。就連“航天”這個詞,也是他發明的,所以錢學森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天之父”。
早在1956年,我國第一個航天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由美國歸來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先生擔任第一任院長。這個機構最早是搞導彈研究的,到了1958年5月,毛主席講到“蘇聯衛星上天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那是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成功了自己的人造衛星,中國在那時也正式立項,開始了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196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枚自行研製的探空火箭,這顆火箭只能最高飛到8公里,但它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起航,並跨出了第一個臺階。
輔導員會在這個巨大的展品面前通過人機互動讓孩子們瞭解到航天器的每一部分,它們又是如何互相協作把宇航員送上天空的!
03
手腦並用才能更有效的學習哦
教育專家們曾經說過,動手製作是檢測理論知識學習是否成功的標準。那就讓我們停下腳步,自己動手讓火箭昇天吧!
04
認識天上宮闕
我們的祖先把天上的宮殿叫做天宮,顧名思義,它是神仙在天上居住的地方,寄託了我們祖先對天上的美好向往。現在,這個名字被賦予更多科學與夢想的色彩,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航天的新名片——“天宮空間站”,這是中國人自主建造的近地載人空間站。
按照規劃,我國將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那麼,為什麼要在太空中建造中國空間站呢?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我們中國人在太空中的這個“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輔導員們帶領大家一起探知中國空間站的奧秘,快來一探我們在太空中的“家”吧!
小朋友們,你們在我們的“家”裡都發現了什麼?
05
月亮你別跑
仰望夜空中的月亮,大概無人會想到它正慢慢地遠離地球。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安裝了反光板。數據表明,目前月球每年都在以3.8釐米的距離遠離地球。
如果按月球目前的遠離速度向前追溯,最終會推斷出,地球和月球大約在15億年前曾在一起。然而,月球是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的,這意味著月球目前遠離的速度遠比過去要快。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
迄今為止人類只有這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體。
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由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地球,這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月球車被命名為“玉兔二號”。
06
探索宇航服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員的生命活動和工作能力的個人密閉裝備。可防護空間的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在真空環境中,人體血液中含有的氮氣會變成氣體,使體積膨脹。如果人不穿加壓氣密的航天服,就會因體內外的壓差懸殊而發生生命危險。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早期的航天服只能供航天員在飛船座艙內使用,後研製出艙外用的航天服。現代新型的艙外用航天服有液冷降溫結構,可供航天員出艙活動或登月考察。
對於航天的探索,我們的小朋友們可能都有了大致的瞭解,其實對天宮的探索,都是基於我們希望地球更好的讓我們生存。
07
上午場番外篇保衛地球從我做起
我們的地球原是一個樹木繁多、鳥語花香的地方。可是,由於人們的不珍惜,把原本生機勃勃的地球變成了灰濛濛一片。
大地咳出一股股黑色氣體,大海吸著人們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藍藍的天空也出現一團團黑色的烏雲……這些都是那些非法工廠排出的廢氣。廢氣就像魔鬼,慢慢吞噬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健康。廢氣的危害特別大,它會使臭氧層出現漏洞,導致氣溫升高,城市變得非常炎熱,甚至會造成樹木枯萎。而人們吸入廢氣後,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眼睛、呼吸道等器官,引發多種疾病。汙染就像是一顆埋在我們身邊的定時炸彈。
為了我們人類的生存,我們就要多種樹木,保護我們的地球。它能和那些惡魔作戰,把它們一點點吸進肚裡,再放出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我們的企業也要提高生產技術,對產生出來的廢物進行淨化處理,循環產生出我們有用的資源;我們還要開發出能利用光能、風能的產品,來減少汙染。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我們美麗溫馨的家園消失了,那我們能去哪裡呢?所以,我們要迅速行動起來,瞭解地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穿越5000年曆史長河 瞭解華夏之光
華夏之光”主題展廳是一個系統、全面、綜合展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專題展廳。展覽展示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科技成就及其對於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展示中國科技發展與世界文明的融合、交流與相互激盪,讓觀眾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宏觀視角下感懷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們能在這裡發現什麼吧!
01
文明飛躍發展的代表-青銅冶煉
液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一直沿用赫悌人在公元前2000年發明的用低溫固體還原方式把礦石煉成塊鐵的技術。用這種技術煉好一爐鐵之後,必須打碎爐體,才能取出鐵塊,鍛造成型,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煉出的固體鐵的硬度也遠遠低於生鐵。由塊鍊鐵到生鐵,是鍊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佈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本節課業內容: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青銅的冶煉和製作!
02
古代機械的智慧–水利的開發和運用
Competition Arrangement
我國自古就是以農立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是農業中最不可缺的一環,各朝都致力於興修水利工程。臨近灌溉渠道的農田可以得到很好的澆灌,但高地或是離灌溉渠道及水源較遠之地,顯然無法顧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人發明了一些能引水灌溉的工具,水轉翻車就是其中的代表。
水利工程大肆的開發,使我國古代農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本節課業內容:老師們帶領小朋友們一同探秘古代的水利發展史
03
絲綢之路上的明星
絲綢是中華文明的標誌物之一,在中國古代貿易互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有舉足輕重地位。中國因盛產絲綢,曾被冠以“絲國”之稱,張騫對西域的“鑿空之旅”以及“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乃至後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都是珍貴的禮品和商品,扮演著國之重器的角色。絲綢的用途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發生著轉變,從最初的“敬鬼神”,到後來成為備受青睞的商品及至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貨幣,這些轉變中無一不彰顯了其獨特地位。
本節課業內容:老師帶領孩子們探秘絲綢之路,瞭解絲綢的編織工藝
04
神秘的中國古代建築
建築是時代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的積澱,人類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古代建築文明。中國古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從單體建築到園林佈置都在古代建築文明中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建築大多以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為追求。
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過程中,木材始終是最主要的建築材料,以此為骨架的木構結構,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建築風格。木構結構可分為抬梁式、穿鬥式及井榦式,其中最常採用抬梁式。
中國古代建築採用立柱與縱橫樑枋組合成的樑架,讓建築物上部荷載由樑架、立柱傳遞至基礎,且在構築樑架設的過程中,部件間主要通過卯榫結構相互連接,不使用釘子等輔助用具。其中,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並不承受荷載,即“牆倒屋不塌”。
本期課業內容:讓孩子們很好的瞭解中國傳統建築。
05
中國的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創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學技術,包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
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本節課業內容:瞭解中國的四大發明
06
時間的記錄者–水運儀
水運儀象臺是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設計的以水為動力的天文鐘,建成於北宋元祐年間(公元1088年)。它是一座大型的天文鐘,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
這座天文鐘的結構分為三層:頂層為渾儀,用於觀測星空,上方的屋頂在觀測時可以打開;中層為渾象,用於顯示星空;底層為動力裝置及計時、報時機構。報時裝置巧妙地利用了160多個小木人以及鍾、鼓、鈴、鉦四種樂器,不僅可以顯示時、刻,還能報昏、旦時刻和夜晚的更點。這三部分用一套傳動裝置和一組機輪聯接起來,用漏壺水衝動機輪,通過流量穩定的水流實現等時精度很高的迴轉運動,使這座三層結構的天文裝置環環相扣,達到與天體同步運行。
水運儀象臺的機械傳動裝置,類似現代鐘錶的擒縱器,被英國的李約瑟認為“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07
華夏之光精髓篇
科技管理還有許許多多數不清的,古代中國高精端的科技。
比如說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能在千里之外得到地震的消息,現在仍然是很多科學家研究的課題。
曾經輝煌一時的鄭和寶船,它身體裡所藏的秘密是如何幫助鄭和橫跨大洋,成為當時世界的霸主。
古觀象臺裡又是如何辨別一年四季的氣象!
神奇的應縣又是如何屹立千年不倒。
倒流壺又是一個怎麼樣神奇的發明?
。。。。。。
讓我們手腦並用,近距離去探索這些科技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