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止不休》主創:我們選了一個“跟人最近的故事”

專訪《不止不休》主創:我們選了一個“跟人最近的故事”

01

“一個跟人最近的故事”

《不止不休》是80後導演王晶的“處女作”——這機會來得不算早。從《天註定》開始,過去十多年,王晶一直是賈樟柯的執行導演。“拿什麼東西做我個人的第一部電影,也一直在想這個事情。”

賈樟柯發文支持電影《不止不休》

包括師傅賈樟柯在內的“第六代”導演,“處女作”大多和個人成長經驗相關。很多導演仍在走這條路,但一些擁抱類型片的80後、90後導演,選擇以更類型化的故事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左起白客、賈樟柯、王晶

王晶在這件事上糾結過。一開始,他想拍舅舅的故事,但又怕太私人,就暫時擱置了。直到2017年,他和賈樟柯一起見了陌陌影業CEO唐巖。當時,陌陌影業剛剛成立,核心創作團隊是一群轉投影視行業的媒體人。“他想做一個跟記者有關的電影,找一個年輕導演合作。”王晶說,剛聽到“記者”兩個字他就有興趣了,“這解決掉了我最大的困惑——該以什麼樣的視角進入一個故事。”

2004年第一天,在《南方週末》那篇題為《這夢想,不休不止》的新年獻詞裡,兩個與傳染病有關的事件被提及:一個是2003年的“非典”抗疫,另一個是“乙肝歧視案”。

這兩個事件,也構成了電影《不止不休》的時代背景和核心事件。

電影《不止不休》海報

一個年輕記者,在臥底調查“乙肝代檢”的過程中發現了“乙肝群體”在工作和生活中長期受歧視的現實,他不惜一切,站了出來……“一個人為一億人發聲”,

看完電影會發現,《不止不休》與《我不是藥神》完全不同《我不是藥神》從頭到尾都在講“買藥”這一件事,是事件驅動的。而《不止不休》在講一個理想主義者如何靠近自己的夢想,是人物驅動的。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從《不止不休》內部放映起,王晶就常常被問到同一個問題:這電影是講事的,還是講人的?

“從一開始我和主創團隊就達成共識,我們要拍人的故事。”確定以“記者”為主角後,王晶和團隊採訪了很多在千禧年初從事媒體行業的人,查閱了大量新聞資料。遇到過更有戲劇性的新聞事件,也聽過更驚險的調查記者經歷。“但我們在所有能拿到的報道里選了一個跟人最近的故事。”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乙肝”好像是個遙遠的話題了。1992年起,國內開始推廣普及乙肝疫苗,也就是說,那之後出生的人可能已經對“乙肝病毒”沒有什麼概念。但在二十年前,中國仍有過億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乙肝歧視”廣泛存在。
除了核心事件,電影用很多細節來鋪陳“乙肝歧視”對當事人生活和心理的影響。作為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男主角的好朋友處處小心翼翼。在酒吧,他只用一次性杯子,朋友拿起他喝了一半的紅牛時,他一把搶走。明明沒有傳播風險,這些習慣動作都是這一群體長期被汙名化的表現。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和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呢?”這是電影一開場就打在大銀幕上的一句話,它是拋給觀眾的思考題,更是男主角韓東堅持到底的動力。

電影裡,韓東住在廚房裡隔出的一張床上,女朋友小竹擠在服裝店的庫房裡住。合租房、地下室、熱得快,吵得熱火朝天的編輯部,三環高樓背景下的公交車,還有作為故事背景的“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和春運,甚至是袋裝的雀巢咖啡……電影在敘事和細節上出現了很多千禧年初的符號,這些把觀眾拉回到二十年前。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我想拍出那個特定年代的獨特性。”王晶覺得,千禧年初的“獨特性”就是,它殘存了屬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理想主義”,年輕人有上升的可能性,國家又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規則尚未閉合,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我眼中的北京不是衚衕,不是二環,而是三環邊上那種看起來冰冷,但裝得下年輕人夢想的高樓,那是一種膨脹的姿態,一種蓬勃的生命力。”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2003年“非典”剛過,電影的男主角韓東到了北京。稍晚幾個月,導演王晶也離開了家鄉太原,到北京電影學院就讀。都是奔著夢想來的,區別在於,韓東被扔進了赤裸裸的現實裡,王晶還能在象牙塔裡躲四年。“所以,我知道2003年的北京長什麼樣子,但那個年代的氛圍和社會上人的狀態我是拿不準的,很多是通過採訪和跟賈導聊天補全的。”
二十年前的北京已經很難在今天被複原了。為了找那些有年代感的高樓,王晶和團隊花了一個月,在華北平原轉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可以替代的拍攝地,最後還得在北京拍。這一方面增加了拍攝難度,一方面也說明,那不可複製的城市空間正是那個年代北京的“獨特性”。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02

“我沒那麼懂表演,但我懂北漂”

因為電影的編劇、策劃團隊裡有很多資深記者,電影對2003年紙媒行業生存狀態和工作狀態的呈現相當準確。

千禧年前後是紙媒的黃金年代,也是調查記者的黃金時代。整個行業的氛圍和工作狀態在韓東第一次走進《京城時報》編輯部時就建立起來了。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那年,報社還用稿費單開稿費,偶爾遺漏,投稿人像韓東一樣拿著豆腐塊大的文章去要錢,編輯也是認的。導演用韓東的視角帶觀眾走進了這個幾乎已經作古的紙媒工作方式:不間斷的新聞線索熱線,晝夜不停的交稿、排版、下印廠流程,編輯和排版老師總是吵架……一週二百多條新聞是老百姓的剛需,記者們還會為“死者是否能夠部分讓渡肖像權”吵架,突發事件報道和民生報道總在搶版面,牆上的“月度好稿”被很多人視作工作目標……
報社環境的無序感、拼搏感和追趕時間的緊迫感彷彿在影射千禧年初的中國:一切都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所有人都在努力追趕上這趟高速前進的列車。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很多時候,調查記者都是一群唱反調的人,韓東和師傅黃江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關注飛速發展進程中潛在的危機,也關注那些已經或正在被時代甩下的人。黃江更理性,他看重前者,而韓東更年輕、感性,再加上曲折的成長經歷,他更能看到那些發不出聲音的普通人。

“當時篤定地讓白客來做男主角,因為他有一張我一直想找的臉。”那張臉出現在一張《後會無期》的劇照裡——白客穿了件皮夾克,風塵僕僕的,皺著眉頭看向遠方。“一出現你就相信他是個普通人,跟你我都一樣。”

電影《後會無期》白客劇照

對於導演“普通人”的評價,白客很受用。“和其他願意找我演戲的導演評價差不多,扔人堆兒裡找不著,但單拎出來拍還覺得這人有點意思。”從《萬萬沒想到》起,白客就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單眼皮,有點迷茫,有點倔強,又總能碰上點糟心事,社畜感很強,像極了辦公室裡總會遇到的那種男同事。

“我不那麼懂表演,但我懂北漂。”這是白客接下《不止不休》男主角的底氣。

最初看劇本時,白客最能共情韓東的部分就是那些北漂戲份。“原劇本里更多一些,讓我聯想到很多自己剛北漂時的記憶。”和鑽研人物與表演的張頌文不同,白客沒太多考慮表演的事,“更多的是沉浸在那個氛圍裡,就像去了一趟環球影城,打扮成哈利·波特,我在導演和服化道老師營造的環境裡重新‘北漂’了一遍。”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那段“北漂”記憶從2012年開始。那一年,他辭去了揚州電臺的穩定工作。“雖然有點迷茫,不知道能幹什麼,但人是很自信的。”這份最初的自信來自於自己也算個小名人。大學時,他和同學一起配音的《搞笑漫畫日和》曾經火遍網絡,貢獻了“我勒個去”“坑爹”“給力”等很多當時的網絡流行語。“但沒多久就被現實打擊了,名氣這東西過得賊快,沒辦法讓你在這個城市立足,你找工作看的還是學歷、工作經驗,配過什麼日和漫畫,就是一張可有可無的名片。”
這段經歷讓白客對韓東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千禧年初,混在西祠衚衕論壇的那批人是最早的網民。“韓東應該也有點名氣,像我當年一樣,放在今天就是一個地方上的抖音達人或者微博大號,但在北京就微不足道了。現實生活裡,你要進入哪個行業,專業都是第一位的。”電影一開場,韓東拿著自己在論壇上寫的文章,擠在人山人海的招聘會現場。他沒有簡歷,因為高中肄業幾乎把他攔在了夢想門外。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但那個年代的報社還沒門禁森嚴,白紙黑字的文章還能直接遞到資深記者手裡,韓東還是迎來了做實習記者的機會。白客“北漂”一年多之後,進入了萬合天宜。那幾年,正是國內網絡視頻和影視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沒過多久,他就成為了《萬萬沒想到》裡的“王大錘”。某種意義上,白客和韓東的夢想都被時代托住了。

電視劇《萬萬沒想到》“王大錘”劇照

張頌文飾演的黃江一出場的確足以讓業內人想起那些年鋒芒畢露的調查記者。永遠一件皮夾克,不管去多遠的地方都是一個雙肩包,走路永遠很快,一身的江湖氣,很多時候都不像個知識分子。和很多同時代的調查記者一樣,黃江當然有同情心,但永遠剋制,他信奉真相即正義——他也是這樣教導韓東的。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黃江是個資深調查記者,和白客飾演的韓東是師徒關係。張頌文這張臉被王晶看中,緣於一張他在公共汽車上的照片,看起來像個有點不近人情的知識分子。
“如果在電影籌備期能跟頌文老師多工作一個月,這個角色會變得更好。”像很多導演在採訪裡提到的一樣,第一次見面,張頌文沒和王晶聊角色,他給導演講了三個乍看起來不想幹的故事。“一個是電影學院畢業後最困難的一年是怎麼過的,一個是他父親的故事,還有一個跟報紙有關的事兒。他不直接和你說角色要怎麼演,但那三個故事不僅構成了黃江,還對劇本本身有幫助。”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03

現實的,當下的

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從拍攝到電影正式上映,王晶等了三四年。採訪當天,白客剛剛看完電影的最終成片。“拍完太久了,很多細節都快忘了。”

如今再回看電影,最讓王晶和白客感觸的依然是韓東的執著和屬於那個年代的理想主義,在這個大家都剛剛從疫情陰霾中走出來的當下,韓東和電影裡的這群人多少能給人勇氣和力量。

一個有年代背景的故事,能讓當下的觀眾相信和共情,主創團隊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功夫。

男主角韓東是個來自小地方的寫作愛好者,那個年代,會寫文章的人要麼想成為作家,要麼想成為記者,韓東屬於後者。電影著重在兩個維度上塑造人物:面對艱辛北漂生活的韌性和韓東作為記者的潛力。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如果說,在電影裡為乙肝群體發聲的韓東是個平民英雄,那“北漂”就是他能夠讓觀眾共情的人,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韓東沒有學歷、沒有錢,住在只能放下一張床的廚房裡,給不了女朋友好的生活,只能和考研多年未成功的好友張博英雄惜英雄。這是二十年前韓東的處境,即便放在今天的一線城市裡,很多人也正在經歷跟韓東一樣的生活。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電影一開場用幾場戲鋪墊了韓東的性格,這些性格都指向他能成為一名記者的潛力。在開場的招聘會現場,他不按常理出牌,更不服輸,企圖說服招聘者收下他的作品集,而非刻板的簡歷;他有懷疑精神,“北漂”需要辦暫住證,這是規定,極少有人對此質疑,當出租屋著火,韓東在公安局裡面對“沒有暫住證”的質疑時,他沒找理由搪塞,而是直言不諱地指出這規定不合理;面對“乙肝歧視”時,他也跳出了既定規則的框架,選擇為“乙肝群體”發聲;他有工廠經驗,接地氣,能和底層老百姓打成一片。第一次跟著黃江報道礦難,他就得到了礦難家屬的信任,這為他後面打進“代檢”群體內部打下了鋪墊。

電影裡有一幕,那是韓東成為記者的開端:黃江固執地要報道礦難,他拉上韓東就走,沒有半點準備時間。白客也經歷過,當年在電臺實習,老記者一招呼就得跟著去,人還是懵的就被扔在了新聞現場。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北漂的自卑感,再加上出入一個行業的忐忑,除了一兩場與乙肝群體溝通的情緒戲之外,白客把韓東追逐夢想和追求正義的故事演得很淡。“這也來自我的個人經驗。”白客說,“初到北京時,我大部分狀態下都是遲鈍而無力的,別說什麼洶湧的情緒和表達,連大聲說話都是慌的,這種感覺沒個幾年,過不去。”

韓東不僅是初入大城市,他還以高中肄業的身份進入了一個名校生和知識分子扎堆的行業。“他不懂什麼是新聞,頂多是個執筆的俠客,秉承著一些樸素的價值觀,工廠不能欠工資,代檢違法。”

除了演得很淡,白客甚至沒太考慮人物弧光。《不止不休》的故事發生在男主角韓東實習期的小半年裡,人物的魅力就在於那股不變的執拗和善良,那是對當下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倔得要死,但很有勁。”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

採訪王晶,很難不提起賈樟柯。作為多年合作的前輩和電影監製,賈樟柯不僅在《不止不休》裡串了一個煤老闆的角色,還在籌備期貢獻了很多和時代記憶有關的素材。“我沒這樣想過,但如果你說這是師徒關係,那確實跟韓東、黃江的關係有共性。”王晶說。

賈樟柯在電影《不止不休》中客串煤老闆

電影裡,韓東被黃江招進報社做實習記者,一個礦難報道讓兩人建立了信任。王晶與賈樟柯的信任是在《天註定》的拍攝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每天提心吊膽,想知道對方的標準是什麼,想把事情做好。”建立了默契之後,王晶覺得自己在工作上更自由了,就像韓東經受住了考驗,可以獨立做選題一樣。

電影《天註定》海報

王晶選擇和賈樟柯的御用攝影師餘力為合作,雖然兩人曾合作一起為賈樟柯的電影工作,但餘力為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拍攝王晶導演的《不止不休》。依然有大量的手持拍攝、長鏡頭,膠片式的顆粒感強化了故事發生的年代,這些都是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常見的攝影手段。但在王晶的電影裡,餘力為還用了大量淺景深和很多“懟臉拍”的特寫鏡頭,這些畫面都直指韓東的內心,拉近了他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電影《不止不休》拍攝現場花絮圖

電影在形式上跟主題、敘事高度一致。電影開場就是一組普通人的採訪畫面,有紀實新聞的質感和攝影風格。最讓白客驚喜的就是讓採訪畫面貫穿整部電影,並在結尾揭曉懸念的剪輯方式。為了增加電影的現實感,王晶還從範立欣那裡借來幾段紀錄片《歸途列車》的春運素材,導演對現實主義風格的執著與賈樟柯一脈相承。
王晶承認,跟賈樟柯一起工作十多年,審美和工作習慣受到很大影響。“很難迴避開,也完全沒有必要。”王晶不怕被拿來比較,但也相信自己能摸出一條路。

紀錄片《歸途列車》素材圖

在《不止不休》這樣一個有公共話題性的故事裡,王晶也藏了些私貨。

和賈樟柯對上世紀香港流行音樂的偏愛不同,《不止不休》的片尾曲用了大波浪樂隊的《Fill In》,電影裡還用了Joyside的音樂。“都是我大學時期特別喜歡的樂隊。”王晶說,這些搖滾樂給了電影更硬朗的氣質。

電影《不止不休》拍攝現場花絮圖

電影結尾,“不止不休”幾個字出現在韓東的電腦上,這個形式感極強的設計是後來加上去的。它是電影片名,出現在故事最後,像是一種提醒和表態——對於夢想和篤定之事的追求,我們都要堅持到底,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要“不止不休”。

監製/寧李Sherry

編輯/Timmy

採訪&撰文/Carol

圖文排版/River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