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面白唇青,目光散亂,二便自出,脈氣敗絕,涕出口張手撒,法在不治,此指死證。
若雖面白唇青,但二便未出;唇雖微縮,但舌未至卷;四逆雖過肘膝,但未至厥;目雖直視,光卻未散;雖目瞑而口中沫出,但未至鼾聲如鋸,其脈或伏或微細欲絕,但趺陽、心脈尚存,此屬可救,當速予救治。並將牙關撬開,用指捫舌,若滑潤多津為寒邪直中。或頭汗如雨,四肢厥逆,此乃寒邪內阻氣機,陽氣危亡之候。
宜重灸百會,以強督陽,下灸湧泉,扶少陰元氣,收其浮越之陰,並灸神闞、關元,以逐腹中寒邪,使陰霾凝聚之氣,得陽而解散,用藥線直灸人中3壯,人常常獲救。內服通脈四逆湯及大劑回陽飲,驅陰扶陽救裡,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若痰涎湧出或滯於咽喉者,寒邪上幹清道也,灸取天突、膻中,內服四逆湯加生薑汁、吳茱萸。或酌情使用砂半理中湯、吳茱萸湯等。此虛寒之救治也。
於熱證辨治施氏亦有心得,對寒熱難辯者主張捫舌,舌苔不滑潤,甚則起芒刺,熱證無疑。治熱證強調十二井放血,委中放血,百會穴品字形放血及水溝淺刺,承漿深刺的陰陽刺法,而於“卒然而倒,人事不知,面色蒼白,唇不清不燥 ……”之厥證,則認為此乃一時氣機不暢,蓋因內中有積滯或抑鬱,驟被外邪所襲,以致交通失職,頓成此狀。或因頑痰阻塞清道,陰陽相背,既濟有乖而成,只須恢復其機能,俾氣機暢達,其病自已,不可孟浪攻伐。針大陵,間使以通心包之氣,取行間以和肝氣,足三里以和胃氣。
施氏用針,長於輕靈取勝,用針短,取穴少,手法輕,重補瀉,不留針。常雙手進針,一取俞,一取募;一取上一取下。施氏謂髒氣聚於募而轉註於俞。俞募同刺,用於實證可令邪氣由陰出陽,用於虛證可令氣血流通散佈。上下用針,飛經接氣,可使經絡暢通,多用於實證。
一患者耳後核腫如棗大,痛愈半月,諸生皆以為聚雖可散,但短期難愈。施氏則笑曰:“即刻顯效,數日可愈。”於是—針翳風,一針外關,得氣後先瀉外關,後補翳風,一刻鐘後核去大半,次日全消。
又一患者,咳嗽經月不愈,施氏辨為肺氣耗損,俞募同刺,補肺俞,瀉中府,針出嗽止。
一女患者,病少腹痛(西醫診為附件炎),致腿跨結核(淋巴腫大)。步履艱難,施氏取曲泉一針,停坐半小時後結核散盡,步履如常。不勝枚舉,臨床療效可見一斑。
施氏獨創暈針、暈灸的救治方法。施氏認為其所以暈針,陽氣瀉也;其所以暈灸,陽氣逆也。故主張暈針用火救,暈灸用針救。
予巡迴各地多年,教授弟子,每遇暈針暈灸時依法營救,從未發生事故。取穴分上、中、下而定,暈上救下,暈下救上,暈中救上下。例如刺頭部或上肢致暈者,則從下肢取穴施效,如系刺下闢穴位致暈者,則取上肢穴位救;如系刺激中部穴位而暈者,則從上下肢穴位去救。不可以上救上,以下救下,以中救中, 將有效穴位列之於後,頭部救穴,百會;上肢救穴,內關、間使,下肢救穴,足三里、湧泉,昏迷不人中。以上穴位按照救法,輕者用藥麻線一灸即轉,重者以紙隔數層,用艾條重灸,即可救轉。暈灸同法,但用針救,不用火治,輕刺即轉。
四川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一書由劉鎔經先生作序並刊印,時在民國癸亥年(1923)。據劉序,該書在明代發掘於四川墊江縣石櫃中,為袁姓醫所秘藏,謂該書為王叔和校,孫思邈述之真本《傷寒雜病論》。20世紀60年代,施濟民先生獲得此書,愛不釋手,朝夕揣摩,並加以註解,完稿時施老已八十高齡。施老是一位臨床經驗豐富,文字功底深厚的中醫師。他註解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時,融入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思路,使其與原書相得益彰。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此次出版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篇章及條文序號納入其中。
作者簡介
施濟民(1888—1973),字孝先,江蘇溧陽人,清朝末年以來的四川四大名醫之一。施氏稟承家傳,學宗仲景,先後從師十餘人。1937年懸壺於上海,1947年入川來渝,針藥並施,擅用經方,活人頗多。他致力於著述,生前成書十二冊,其中《傷寒雙巨錄》《金匱要略注》《針灸臨床錄驗醫寒》《死生之診》《聞診撮要》等書,論理精闢,頗多見地。
馬蕾,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碩士,華盛頓大學工程管理碩士,從事心率管理和心臟起搏器和除顫器研發測試工作。2015年開始,跟隨父親馬壽椿研習《黃帝內經》《傷寒論》。現任世界傷寒雜病論涪陵古本研究會會長。
吳俊梅,重慶人,醫學博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香港大學針灸碩士項目統籌。曾任哈佛醫學院訪問學者,曾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高校教師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編及參編教材或學術專著17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75篇。從事臨床28年,擁有中國內地、香港中醫師資格及美國NCCAOM針灸師資格。現任世界傷寒雜病論涪陵古本研究會學術部部長。
馬壽椿,博導,成都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全美中醫藥學會顧問。曾任重慶中醫研究所病房副主任。在《澳洲中醫》《德國中醫》《中醫雜誌》《中醫藥導報》《世界中醫雜誌美國版》《四川中醫》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目錄
傷寒雜病論卷一
辨藏府經絡先後病脈症篇第一 ………………………….003
辨痙溼暍脈症篇第二 ………………………………………..014
傷寒雜病論卷二 辨太陽病用桂枝湯法脈症篇第三 ………………………029
辨太陽病用麻黃湯法脈症篇第四 ………………………043
辨太陽病用青龍湯法脈症篇第五 ………………………048
辨太陽病用柴胡湯法脈症篇第六 ………………………051
傷寒雜病論卷三 辨太陽病用承氣湯法脈症篇第七 ………………………061
辨太陽病用陷胸湯法脈症篇第八 ………………………064
辨太陽病雜病療法脈症篇第九 ………………………….077
傷寒雜病論卷四 辨陽明病脈症篇第十 ………………………………………..099
辨少陽病脈症篇第十一 …………………………………….123
傷寒雜病論卷五
辨太陰病脈症篇第十二 …………………………………….129
辨少陰病脈症篇第十三 …………………………………….131
辨厥陰病脈症篇第十四 …………………………………….149
辨傷寒宜忌脈症篇第十五 …………………………………164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症篇第十六 ………………………….187
辨陰易病已後勞復脈症篇第十七 ………………………195
辨霍亂病脈症篇第十八 …………………………………….201
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症篇第十九 …………………..204
辨瘧病脈症篇第二十 ………………………………………..213
辨中風歷節腳氣病脈症篇第二十一 …………………..216
辨血痺虛勞病脈症篇第二十二 ………………………….229
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症篇第二十三 ……………240
辨奔豚氣病脈症篇第二十四 ……………………………..250
辨胸痺心痛短氣病脈症篇第二十五 …………………..252
辨腹滿寒疝宿食病脈症篇第二十六 …………………..259
辨五藏風寒積聚病脈症篇第二十七 …………………..269
辨痰飲咳嗽病脈症篇第二十八 ………………………….277
辨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症篇第二十九 ……………….293
辨水氣病脈症篇第三十 …………………………………….298
傷寒雜病論卷十二
傷寒雜病論卷十三
傷寒雜病論卷十四
傷寒雜病論卷十五
傷寒雜病論卷十六
辨黃癉病脈症篇第三十一 …………………………………315
辨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症篇第三十二 …….323
辨嘔吐噦下利病脈症篇第三十三 ………………………335
辨瘡癰腸癰浸淫瘡病脈症篇第三十四 ……………….351
辨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蚘蟲病脈症篇第三十五 354
辨婦人妊娠病脈症篇第三十六 ………………………….361
辨婦人產後病脈症篇第三十七 ………………………….369
辨婦人雜病脈症篇第三十八 ……………………………..385
辨小兒病症治篇第三十九 …………………………………407
辨雜療方篇第四十 ……………………………………………413
辨禽獸魚蟲禁忌方治篇第四十一 ………………………417
辨果實菜谷禁忌方治篇第四十二 ………………………428
跋 ……………………………………………………………………..438
涪陵古本與宋本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章對照表 …….440
方劑筆畫索引 …………………………………………………….443
方名目錄 …………………………………………………………..451
涪陵古本與宋本傷寒論條文編號對照及索引 ………..459
宋本傷寒論與涪陵古本條文編號對照表 ……………….464
附錄 1.古今劑量折算表 …………………………………..471
附錄 2.辨正凡例十則 ………………………………………472
附錄 3 .古今本症方比較相差表 ………………………..474
附錄 4. 古今本真偽辨正表 ……………………………….476
附錄 5. 傳印者題要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