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晨風習習。日前一天的一大早,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的門診樓裡就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位位白衣工作者戴著紅綬帶,站立在門診樓各處,熱情洋溢地為前來就診的人們服務。
一個微笑,一聲謝謝,就是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幸福之源。骨科診區、抽血室內、導診臺前、電梯口處……哪裡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門診部的醫輔服務團隊。
“只記得是戴著紅綬帶的”
步入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的門診樓大廳,目光所及之處寬敞明亮。作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兩家主體醫院之一,北京積水潭醫院吸引了大量骨科患者前來就診,其中不乏殘障人士。
8時許,一位父親扶著手持柺杖、裝著“機械腿”的女兒從3層電梯口向骨科門診艱難地走來,在自助機旁停下了腳步。“你好,小朋友,有什麼可以幫你的?”骨科門診醫輔人員郝文靜蹲下身子問。“我要交費。”小女孩說。
“阿姨來幫你。”郝文靜將女孩的就診卡插入自助機後,卻遲遲無法看到正常頁面彈出。“走,我陪你們一起去人工窗口。”郝文靜半彎著腰,輕挽著女孩小臂,緩慢地走著。
一路上,乘電梯、排隊、補卡、交費……所有需要溝通的事都由郝文靜出面。“謝謝阿姨。”小女孩說。郝文靜面帶微笑,雙手比心,作為一個溫暖的回覆。
相似的故事也在流動巡查醫輔人員姚海沫身上發生。一個半月前,一位創傷骨科男患者由於雙腿不能彎曲,被困在醫院車庫。女家屬根本扛不動他,只好跑到門診一層尋求幫助。姚海沫知道後,幫助女家屬在門診部借了轉運平車。把患者搬上車後,取號、就診……姚海沫全程護送著患者,直到就診結束後把患者抬上車才放心離去。“後來聽同事說,他們專門跑回來答謝,不知道找誰,只記得是戴著紅綬帶的。”姚海沫說。
“讓殘障群體看病路不崎嶇,是醫輔服務團隊一直以來的目標。”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門診部醫輔組組長董海舟介紹,新龍澤院區現設18個醫輔服務點位,醫輔服務團隊人數達32人,能夠覆蓋90%的公共區域和70%的診區內部區域。
多攬一攬“分外事”
“請1136號到2號窗口採血……”當日9時45分,門診樓2層抽血室內,等待接受採血的患者熙熙攘攘。“請您先到自助報到機簽到”“報到機在對面”“血尿便常規檢查在這兒”……醫輔人員徐金蘭忙著引導患者,胸前的紅綬帶格外醒目。
挎著兩個包,按著針眼,夾著一摞檢查單,一張一張地抽出來看了又看,患者陳先生的眼中滿是焦急。“您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徐金蘭上前詢問。“我想在網上查結果,不會弄。”陳先生說。
“先按壓好針眼兒,我幫您拿這個,咱到一邊兒說。”徐金蘭一邊接過快散落的單據,一邊說,“您關注京醫通微信公眾號、綁定醫保卡,在公眾號上查電子報告,到自助機打印紙質版,單據您得留好。”
主動的詢問、溫暖的舉動令陳先生備受感動。在週一至週三的採血高峰時段,這樣的對話在每個上午都會有近200次。用徐金蘭的話說,喉嚨充血、聲音嘶啞是家常便飯。
抽血室的5號窗口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為了抽血使勁兒地擼著袖子,由於後面排了三四個人,老太太分外著急。“您先站起來,小心點。”徐金蘭半蹲在老人身後,雙手穩穩地兜住老人的腋下將其扶起,再挪開凳子,幫她脫下厚重的棉衣……
“大媽,您今天要抽6管血,甭著急,等會還有尿常規檢查,到時您叫我,我幫您貼碼……”徐金蘭對老太太說。
徐金蘭介紹,她從事醫輔服務工作兩年來,多做“分外事”是她始終堅持的工作態度。“只要進了抽血室,患者的事兒都是我的事兒。我們要做好基礎服務,眼裡要有活兒。”徐金蘭說。
“目前,每天來門診樓抽血的患者有將近400人,40%的患者及家屬的問題在醫輔人員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門診部負責人趙海濤表示,該院的醫輔人員從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從解答問題變為主動為患者解決困難,未來,醫院要為患者提供更周到、更暖心的服務。
站在醫護患“背後”
當日11時許,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門診樓2層的特需醫療門診內一片安靜。“請9號到14診室就診。”叫號聲響後,一位銀髮老人隨即佝僂著腰走到診室門口。
首先接應他的是特需門診醫輔人員徐莉莉。徐莉莉從老人手中接過幾頁檢查報告單,逐一排好次序後,扶著老人進入診室。“老人家腰疼得坐不住,就優先排號了……”徐莉莉告訴醫生。
“75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優先就診。”徐莉莉說,“這位老人今年78歲,他一來我就和他溝通好了,我負責把他的情況簡明扼要地轉達給醫生。”診室裡,徐莉莉專注地聆聽醫生問診的情況,雙手同步敲擊著鍵盤。問診結束後,一份電子病歷單隨之出爐。“可以打印。”醫生過目後說。
“醫輔人員要根據醫生的工作習慣對自身工作進行調整。”徐莉莉介紹,有的醫生長年堅持手寫病歷,作為醫輔人員就要與之配合,協助醫生提升效率。記者瞭解到,在門診高峰時段,徐莉莉每天溝通的患者近100人,通過優化診前溝通、協助叫號、病歷整理、簡述病情等,累計能夠減少醫患間近3個小時的低效溝通。
“低效溝通是一種隱形的高成本,協助醫護人員進行導醫、諮詢、分診、巡診、預約等工作,減少低效溝通,同樣是醫輔服務團隊的職責所在。”董海舟表示,團隊自2021年6月成立以來,累計為醫院門診部降低了50%的醫護人員人力成本,從而讓醫院能將更多的人力投入臨床,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醫輔人員與護理人員密切配合,共同為入院患者提供門診服務。“醫輔服務團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幫助護理人員把時間、精力聚焦到專業性更強的工作內容上,最終讓患者獲益。”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門診部護士長魏國靜表示。
“目前,醫院3個院區在積極打造高質量的醫輔服務團隊。”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助理、門診部主任陳偉說,下一步,醫院將繼續在有溫度、保質量上下功夫,努力建立新型醫輔服務標杆,持續提高患者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健康報記者 楊世嘉 通訊員 於淼
編輯: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