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那是一個週日上午,我正在看門診,一個50多歲的男子帶著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夥子進了診室。小夥子今年26歲,身高1米7出頭,瘦得有點脫相。”這是浙大二院腎內科柯悠副主任醫師見到小陸的第一印象。
兩年前,小陸因為反覆抽搐,被送到浙大二院急診室。當時檢查發現他有嚴重的低鉀血癥,而且肌酐指標很高,出現急性腎衰竭症狀,隨後轉到腎內科就診。
接診的柯悠副主任醫師一看小陸的化驗單,當時心裡一驚:24歲的小夥子,血肌酐指標379μmol/L,再發展下去可能就是尿毒症。
柯悠馬上安排小陸住進腎內科病房,做進一步的病因排查。檢查發現除了肌酐指標高之外,還有低鉀、低氯、貧血等指標異常。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小陸幾年前體重有150多斤,短短几年時間,他的體重僅剩下94斤,可以用皮包骨頭來形容。
會不會是神經性厭食症?柯悠猜測,小陸之所以這麼瘦,是因為長期營養攝入不足引起的,從而引發低鉀、低氯、貧血等一系列問題。
“小陸是不是平時吃得很少?” 柯悠詢問父親關於小陸平時的飲食情況,可父親卻說,“兒子平時吃得並不少,就是一天到晚在家裡打遊戲,有時候三餐時間不太規律,但總體吃得是不少的……”
線索停滯了,柯悠心中的疑惑越來越深。小陸住院這幾天,她觀察發現,小陸性格比較內向,平時沉默寡言,每次問到和病情相關的問題,也都是父親回答,他也很少和父親說話。
柯悠大膽猜測,小陸是不是對病情有所隱瞞,有什麼是他父親不知道的嗎?
有一次,柯悠趁著小陸父親離開之際,來到小陸病床邊,對他說:“你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我?我是來幫助你的,請你相信我。”
柯悠的交心讓小陸說出了實情。原來,小陸是單親家庭,從學校畢業後也沒有出去工作,一直在家打遊戲,平時和父親很少溝通。近年來他常感到胃不舒服,稍微吃一點東西馬上感覺飽脹,胃難受得不行,只能摳吐來緩解。而這些情況,小陸的父親完全不瞭解。
小陸說:“因為積食消化不了,我吃了東西就只能去摳吐,時間長了就變成現在這樣,從150斤瘦到94斤。”
至此,柯悠終於從蛛絲馬跡中找到了線索,將現有的證據拼湊起來,提示小陸的病因可能在消化道。於是,柯悠為小陸預約了胃腸鏡檢查。
結果不出所料,小陸的胃腸鏡檢查發現胃瀦留很嚴重,沒有排下去的食物殘渣大量積聚在胃裡。原來,小陸的胃部早前就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有嚴重的胃潰瘍,長期的胃炎胃潰瘍導致胃粘膜炎症水腫,最終瘢痕形成,引起胃幽門部位狹窄梗阻,食物排不下去。所以長期以來,小陸感覺胃部飽脹感明顯,吃東西后無法消化,所以一直摳吐。
找到病因,柯悠邀請胃腸外科專家共同會診,經過評估,小陸的胃部幽門狹窄情況需要手術干預。確定治療方案後,為其成功實施手術。
手術後,小陸胃脹不適等症狀明顯好轉,肌酐指標下降了,低鉀、貧血等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常,大約過了一個星期左右,肌酐指標就已經下降到80左右,接近正常水平。
今年春節後,柯悠還接到了小陸的電話。電話裡,小陸的聲音聽上去很洪亮,整個人的心態變得積極向上。他說目前他的身體已經恢復得很好,人也胖了許多,而且打算年後去找一份工作,開始新的生活。
得知小陸的這些變化,柯悠覺得無比開心,“看病就像偵探破案,可能破解謎題的答案就藏在一些細節裡。憑著一些蛛絲馬跡,撥開層層烏雲。”
柯悠說,“作為臨床醫生,我也時常體會到 ‘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滋味。但最終的撥雲見日,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看到病人恢復健康,迴歸社會,這是對於醫生最大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