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兒子”登上熱搜,“親情式騙局”正在毀掉中國2億老年人

直播間“兒子”登上熱搜,“親情式騙局”正在毀掉中國2億老年人


以下是正文▽


作者 | 蘇善書
來源 | 十點讀書(Id:zjshener)

“所有爹媽們,呼叫回家,收到評論區回覆。”

“阿姨你吃,這個可以治好你的小瘤瘤。”

你以為這是父母、子女間的溫情互動,實際上是騙子“與時俱進”的騙錢手段。

哄騙地點:直播間;


被騙對象:老年人。


他們的套路極其俗套:

主播小張在直播間裡哭訴,自己的親姐、姐夫做了壞事。

講述時聲淚俱下,並表示要大義滅親,把姐姐、姐夫都送進監獄。

姐姐的婆婆不服氣,就跑到小張家裡來鬧事。

甚至喬裝成收廢品的,混進小張家裡。

接著,鬧劇的重點出現了:

婆婆之所以這樣大費周章,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而是要從小張爺爺手裡騙取一盒不知名的產品。

當小張發現後,他又極力地要奪回這盒產品。

一盒接著一盒。

這時,一個號稱“腫瘤醫院的醫生”突然出現,並聲稱:

“它就是肺的特效藥,知道嗎?關鍵時刻它能夠把我們的肺保護起來。 ”

圖窮匕見。

繞了一大圈,就是為了引導老人下單購物。


是不是很荒謬?

可就是這樣離譜的劇情,很多家裡的老人們卻深信不疑。

伴隨著“爸爸媽媽,下方小黃車直接拼手速,給我炸”,紛紛掏出腰包。

要知道,這些號稱“特效藥”的產品,不過是一種“壓片糖果”,一盒成本僅1.2元,但直播間卻賣99元10盒,主播“含淚”淨賺87元。

為了讓直播間的劇情更加真實,直播公司甚至斥資搭建相應的場景,聘請群演助播,以博得老人的同情,提升下單率。

就這樣,直播間的“兒子們”聲淚俱下地表演;

老人們心甘情願地掏了錢,卻不知自己的“好心”,成了主播“兒子”牟利的工具。

最後收到的,只是些粗製濫造的商品。

隨著“直播+短視頻”時代的到來,這樣的“新型騙局”逐漸在直播間紮根,瞄準了中國近2億老年人。


他們的花招可以說是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

有人在直播間調解鄰里矛盾,騙取老人信任;

有人充當正能量博主,收割老人們的錢包。

主播馬洪亮在一期視頻裡,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A為了公司上山採集天山雪蓮,但由於山路陡峭,突發意外,不幸身亡。

正當觀眾為之悲慟時,劇情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為了將功補過、弘揚正能量,該公司將天山雪蓮子研發成了特效藥,並且醫好了A的母親。

要有多巧合(離譜),就有多巧合(離譜)。

接下來,主播馬洪亮將故事拉回到了現實,連哄帶騙地對著鏡頭前的粉絲說:

“他給阿姨真的吃的是這個,阿姨,你吃,這個是可以治好你那個小瘤瘤的。

因為這個比金疙瘩還要貴重,你知道嗎?

最關鍵是,它9年才能採摘一次,9年才開一次花,才結一次籽。”

電視劇都沒有這麼會編。

緊接著,第二個轉折點來了。

一位自稱中科院胡主任的“專家”,極力勸說馬洪亮將貨賣給更多老人,馬洪亮“推脫”了半天,才“不情願”地配合上了購物鏈接。

不同的劇情,熟悉的套路,目的只有一個:

引導鏡頭前的老人下單購買。

後經人查證,所謂的天山雪蓮神藥,不過是款名為“雪蓮子”的普通食品。

但在直播間的故事包裝下,卻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藥。

直播間的老人,或是信以為真,或是懷抱希望,紛紛上頭下單。

但其實,像這樣的產品,輕則毫無作用,浪費金錢;重則延誤病情,危害生命。

有人可能會好奇:

這麼假的劇情,怎麼會有人真的上當受騙呢?

首先,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認知水平,去評價老人的理解能力。

人隨著年紀增長,認知能力本來就會有所下降。

加之直播間的劇情設定,一旦沉浸體驗,都會難以自拔。

其次,直播間裡高濃度的情緒價值供給。

主播親熱的一聲“爹”、一聲“媽”,讓情感含蓄的中國老人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親生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直播間裡卻有人一天天地喊進心裡。

有的老人就在這一聲聲“甜言蜜語”裡,迷失了自己,掏空了養老錢。


近年來,隨著老年群體的逐漸擴大,有一群人專盯著老年人的養老錢包,開展騙局。

從保健品到養老投資,手法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


河南鄭州的張大爺,自從退休後,沒事經常到公園鍛鍊身體。

有一次在公園,收到了某養老院業務員小李派發的傳單。

架不住軟磨硬泡,張大爺只得坐下來跟他嘮了幾句。

沒想到這個小李,不僅嘮家常,而且噓寒問暖。

接下來更是逢年過節就送米麵糧油,比親兒子都強。

要知道,親兒子半年都不給他發一個消息。

慢慢熟識後,小李甚至到張大爺家裡做客。

熱情地稱呼張大爺、張大媽為“乾爸”“乾媽”。

每次家裡出現麻煩,張大爺給小李打個電話,保準及時趕到。

張大爺覺得自己跟小李很有緣,漸漸地對他信任倍增。

小李也不把自己當外人:

“您兒子不再身邊,我就是您兒子。”

嘴裡比抹了蜜還甜,把老兩口哄得開心得不得了。

隨著關係的推進,小李漸漸迴歸到自己的“主業”,總是有意沒意地向老兩口提起養老院的業務:

“我們養老院正在推出一種預存卡,現在可以預存錢款辦理,特別划算,乾爸,一般人我都不告訴他。

咱這裡不僅可以享受入住優惠,預存卡如果最後不入住的話,每年還有利率4.8%-9.6%的養老補貼,三年後退還本金,穩賺不賠呢我的親爸。”

一開始張大爺還沒當回事,但隨著小李灌“迷魂湯”的次數增多,再加上開出的優惠條件很誘人,張大爺不禁心動了。

在到養老院進行實地參觀,確認養老院確實存在後,他就在小李這裡辦理了一筆5萬元的養老院預存卡。

一是為了理財收益;


二是照顧小李業務。

看著每月補貼足額到賬,張大爺再次放鬆了警惕。

之後,出於信任,也出於貪心,他前前後後在小李這裡預存了一百多萬。

而當掏空了張大爺的養老本之後,所謂的“養老院項目”終於露出它的真面目:

每月的補貼再也無法及時到賬;

催完小李答覆總是一拖再拖;

直到最後再也聯繫不上這個人。

到了此時,張大爺才漸漸意識到被騙,他想要回本金,但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他後悔莫及,但已無力迴天。

為什麼無論是在直播間還是現實裡,騙子總能夠鑽到空子,屢試不爽?

除了對老年人痛點的鑽研,剩下的便指向了:

親情的缺失。

老人在子女那裡缺失的陪伴,在騙子這裡得到了滿足。

從放鬆警惕到建立情感;


從逐漸信任再到情感依賴。

更可悲的是,有些老人甚至被騙了都不敢告訴自己的子女,怕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責備,只能自己認栽。

回看這些受害老人,

要麼子女工作忙碌,無法陪伴在身邊;

要麼與子女情感疏離,情感世界如同荒漠。

這才讓騙子鑽了空子,一騙一個準。

說到底,騙子能夠得手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老人情感世界的孤獨。

當我們在譴責騙子犯罪的同時,想明白老人受騙的病灶是什麼,才是為人子女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據最新數據顯示:

2022年我國新增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000萬,2023年預計將達到1408萬。

2021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到2億,佔到總人口的14.2%。

這就為不法分子“打開了市場”。

所有的養老騙局,無非踩中三個痛點,

養老困難;


健康焦慮;


情感缺位。

現實中,老人們對健康的焦慮,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想要從根源解決這些問題,僅僅從一個層面著手是無法杜絕的,需要社會多方位配合才能有所改變。

社會層面:

據有關部門數據,目前我國有44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老護理員需求超過1000萬,但我國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僅有30萬人。

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與養老機構的匱乏、護理人員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差距。

社會保障機構亟需提高養老機構的配備水平,讓老人的養老生活有選擇,有去處。

社區也需多關注老年群體,定期舉辦文娛活動,豐富的老年人的生活。

身為子女:

作為家庭成員,儘可能關心家裡的老人。

如果做不到時常陪伴,那就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嘮嘮家常聊聊天,交流彼此的生活,莫讓距離淡漠了親人之間的情感。

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耐心教會老人使用現代化科技產品。

他們曾陪伴我們平安長大,我們也應該陪伴他們好好老去。

身為老人:

白巖松也說:“老人的第一位是攢健康,儲蓄健康要比儲蓄錢管用。”

身體健康,基本生活能夠自理,才能夠做到體面地老去。

所以,請從現在開始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勤運動,按時吃飯,規律生活。

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享受興趣愛好帶來的快樂,而不是把情緒的喜樂寄託在別人身上。

每個人都曾年輕,每個人也會老去。

體面無憂,尊嚴變老,是每個普通人的基本願望。

時代在飛速前進,老年人的步伐或許已經落後,但他們的困境不該被忽略。

詐騙老年的罪犯,需要得到嚴懲;

老年人的困境,更需要更多關注。

“這個世界,曾經是他們的。他們要去的地方,也將是我們要去的。”

關注現在的他們,就是關注未來的我們。


作者: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本文經十點讀書(ID:duhaoshu)授權發佈。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