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何以為縛
從觀念上來說,古人認為,無論遠近的出行都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遠古時候,當我們的祖先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去處,會設想遭逢許多山林川澤的惡毒生物,以及種種鬼怪妖魔,於是在決定要出發前,需要學習各種知識作為準備,應對未知的困難,便有“鑄鼎象物”之說,即將牲畜、神靈的圖像刻在鼎上,“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不會遇到不吉之事),魑魅魍魎,莫能逢之”(《左傳》)。同時,受儒家文化影響,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安土重遷”的觀念,以及“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諄諄教誨,也時刻警醒著古人們不要輕易出行。
若從客觀來看,限制著古人出行的因素還有很多。
交通不便。秦以前,只存在以各諸侯國國都以及著名經濟都會為中心的局部交通網,不同地區的人們交流來往相當困難。以“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為例,若不是秦國耗費極大人力物力修建了架空的棧道連通中原和蜀地,恐怕秦一統全國的版圖上定會缺失蜀地一塊。隨著秦漢以後大一統的到來和“車同軌”的實行,全國性的交通網絡逐步建立,古人長距離的出行成為可能,但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如陸路常用的驢、馬、牛車、馬車,水路乘行的船舶,受自然環境和道路條件影響甚大,不僅使用成本高、行駛範圍小,且舒適感欠缺,極易舟車勞頓。
飲食住宿不便。古代供旅人打尖投宿的飯館、客棧很少,旅行者必須自帶糧食甚至炊具碗筷,否則沒有東西充飢,也沒有條件做飯。《莊子·逍遙遊》寫道:“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意思是行前口糧要備足。《列子》中講述過一名韓娥女子東行齊國,中途糧食吃完了只好用唱歌來換取糧食的故事;《論語》也記載孔子帶著弟子出遊,在陳國“絕糧”,隨從有因此而生病的。至於住宿,官方提供的旅店稱之為驛傳或驛站,戰國時期便出現,秦統一後進一步完善,但僅供公務人員歇息,設施條件也比較簡陋;隨後,民間商業性質的客舍、旅店逐步發展,為路上的旅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歇息和庇護,卻因分佈不均衡,導致長途旅行者難免遇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情況,自尋辦法過夜為常事,遇上雨雪或自然災害,其悽慘意味不言而喻,如詩人賈島《冬夜》所寫:“羈旅復經冬,瓢空盎亦空。淚流寒枕上,跡絕舊山中。”
通行管理嚴。古代國家為了限制人口流動,保持稅收和治安的穩定,對外出旅行者有嚴格的管理措施,旅行者通過各個關卡時需要出具有關憑證方能放行。如戰國時期的通行證稱為“節”,源於有節的竹子剖分為二,各取一半作為信物之意。這類憑證形式不斷演變,到了明代,便成為人所熟知的“路引”,《大明律》規定:“若軍民出百里之外不給引者,軍以逃軍論,民以私渡關津論。”可見通關憑證不可或缺。
以上列舉出行的困難,並非說明古人不旅遊。既然遠行難以實現,近郊遊就是古人最喜歡的休閒方式。
先秦時期無論百姓和貴族都很熱衷近郊遊。《詩經·鄭風》中有“出其東門,有女如雲”之句,證明到城外遊玩的青年女子很多。到了魏晉,近郊遊漸漸增添了一分精神層面的“玄遊”之意,“返乎自然”成為一種高級的追求,便誕生了竹林七賢這樣的郊遊名士。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在晉朝貴族齊集郊遊時,曲水流觴、詩酒唱酬之際揮筆而就。
這些都為古人近郊遊奠定了十分美好的基調,也推動著春天踏青、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節慶時節的郊遊活動歷經千年流傳下來,豐富著日常百姓生活。
《西湖春曉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備不足,難以上路
真到了必須遠行的時候,古人便不似近郊遊或今人打包拉桿箱一樣操作簡單了,必須做足充分的準備。
理由要充分。在古代真正能踏上遠行旅途的人並不多,不是王孫貴族,就是文人士子或宗教僧侶,並非普通大眾的行為。對古人而言,旅遊是完全別樣的生活方式,多是不得已為之,所以離別故土外出旅行,便有經商、遊學、遊宦、遊方、遊獵等理由。
儀式得做足。良辰吉日的選擇對出行非常重要。《周易》中有旅卦“旅:小亨,旅貞吉”之說,表明行前需占卜擇日,以示兇吉;像《詩經·小雅》所描述“期逝不至,而多為恤。卜筮偕止,會言近止,征夫邇止”,指的則是外出遊子占卜歸期。另外古人行前還會“祖道”,即祭祀祖先,後來《漢書》中記載李廣利率軍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祖道便延伸為餞別、送行之意了。親友向即將上路之人設宴餞行,也慢慢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儀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為逆旅之人增添了萬分豪情。
隨身之物齊備。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古人出門不可能輕裝上陣,所攜必要之物恐怕非常沉重,讓旅途毫無愜意之感。總結起來有如下要點。第一,衣物和藥品,行囊中往往要摺疊打包厚薄衣物、輕便鞋子,南方人還要帶上防雨的蓑衣斗笠,同時準備一些良藥如熟艾、大黃、芒硝、甘草等,用於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第二,生米和炊具,實為填飽肚子的剛需,比較講究的文人還會攜帶酒器茶盞、文房四寶等。第三,被褥鋪蓋,因為古代客棧可能不提供被褥,借宿廟中或鄉人之家更難奢望床具,故自帶最為保險,禦寒保暖,卻大大增加了揹負的重量。第四,盤纏,是古代路費的別稱,古時貨幣為金為銅為銀,攜帶笨重不便,也不安全,故古人上路並不會帶多少金銀,一路節省開銷;一旦路費花完了,只能就地打工掙錢,掙夠了再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第五,通關憑證,不同歷史時期稱呼不同,無論因公因私離開外出,都要向屬地政府申請辦理,且千萬不能丟失,否則會受到嚴厲處罰。
據居延漢簡記載,漢代經過長途旅行到西北邊地生活的中原人,多負“橐”(tuó)而行。“橐”用布製成,也有用熟制的羊皮製作的“革橐”,除了盛裝日常物品外,還用它盛裝乾糧和錢財。行橐代表行旅途中的一切財物,因此行橐是否充盈,成為旅行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物質保障。
心態保持健康。古代旅行多為艱險勞累所摧折,多為相思離緒所牽縈,多為悲辛愁怨所壓抑,旅行者如果沒有樂觀的心態就難以邁出豪健的步履,更難以完成漫漫征途。或如李白“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如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靠酒作行旅之伴;或喜管絃絲竹,喜女樂酬客,暫時忘卻離鄉的愁苦;或客舟題詠、驛壁題詩,抒發胸懷交流情感,向後人展示著旅行的悲歡。
我們從晚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一篇《粵西遊日記》中,可以清晰瞭解他為旅行所作的準備。對於遊覽桂林城邊的巖洞,他會帶點胡餅等乾糧,或者在城內飯店買飯吃,一天之內安排好行程,趕天黑城門關閉前回到住所。周圍稍遠的行程,比如從“就日門”出去,渡過灕江,探訪辰山的黃鸝巖、青珠洞後,繼續向東到矮山,再到堯山、鐵峰山、黃金巖,得花上三四天時間,他一般便攜帶蔬糧和鋪蓋,請附近農戶或者寺院和尚幫忙做飯,借宿農家或寺院,或者直接在巖洞中過夜。
這便是職業旅行家的日常。那些沒有經驗、初登旅途的普通人所面臨的困難可以想見。
古人“善假於物”
做足準備後,上路也不簡單。由於我國自古疆域遼闊,地表形態千差萬別,造就了古代旅行者多樣的旅行方式。
徒步應該是起源最早的也最簡單的旅行方式。《山海經》中“夸父與日逐走”的敘述,可能是最早徒步旅行的記錄。古人徒步旅行對身體素質和精神耐力都有極大考驗,無怪乎徐霞客等旅行家青史流芳。徐霞客行遍大半個中國,以科學考察為目的,深入深山溶洞、攀登險峻山峰,自然主要靠雙腳跋涉,用24年行走了5萬公里,導致最後“兩足俱廢”。他實實在在是用雙腳在丈量土地——今人沿著徐霞客當年的考察路線前行,竟驚奇發現徐霞客所記里程數相當準確,這隻能說明,徐霞客當年一邊察看地形,一邊有意數著步數。
騎乘是更高階的交通形式了。騎乘最早或許出於軍事需要,《孫臏兵法》中說“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古人騎乘的工具也較多,馬、驢、牛、駱駝等皆有。
《八達春遊圖》。作者/(五代十國)趙嵒,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道教中一直盛行老子騎牛過函谷關的傳說。《晉書·阮籍傳》中記載,當阮籍官拜東平縣令時,“乘驢到郡”,即是從家鄉河南騎驢到山東東平縣上任的,遊宦不可謂不遠;詩人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的“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也是古代騎驢的明證,更側面證明驢的跋涉能力很強。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騎馬旅行對古人來說是一種最為快意瀟灑的交通行為,正如李白也稱讚“山公醉後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唐朝人有騎馬的風尚,更是長途旅行不可或缺的交通良品,所以馬無論在文學作品和古代畫像中最為常見。但是馬匹價格貴,需草料餵養,使用和保養成本高,不是一般旅行者能負擔得起。
還有一種備受青睞的出行方式,便是坐船。我國境內大江大河繁多,走水路出行,借風力和水力到達目的地,方便又快捷,也不耽誤欣賞沿途風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飽含詩意的交通方式。正所謂“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舟回。江流大自在,坐穩性悠哉。”
隨著造船技術的成熟和發達,乘風破浪出海遠行也發展起來,也便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壯舉。可是海上旅行對古人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唐代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受邀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還造成了雙目失明,最終第六次才達到目的。
交通工具的多樣化為古代旅人帶來便捷,但行旅生活終究是苦事,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獲得常人不及的見聞,對古人來說著實不易。
縱情遊,逆旅人生
縱使有千般困難萬般不易,歷史上仍有無數人因各種各樣的緣由,踏上與眾不同的征途,有的青史留名,有的默默無聞,但都用堅毅執著踐行著不同的人生價值,也為文明的賡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東坡大半生都在路上漂泊。公元1097年,62歲的蘇軾從雷州登船,踏上前往新的貶所儋州(今之海南西北部)之路,是為宦遊生涯的最遠一站。那是廣袤大陸之外的新世界,對於已經嚐盡了陷入政治鬥爭漩渦苦果,習慣了四處貶謫的東坡來說,跨海仍非易事。彼時他身體蒼老,痔瘡又發,告別弟弟子由後心緒難過,以為自己將死海外,到達儋州雖然只有一天的航程,卻令他“眩懷喪魄”。
然而,個人的不幸卻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幸運。自古以來,海南地處天涯海角,北部沿岸有少數漢人,其餘居民大多是黎人,交通不便,發展落後。豁達的東坡在海南結廬而居,同當地的黎漢百姓一起躬耕生活,經常帶上黎族的藤帽,插上花縵,赤腳渡水穿林,和農夫們一起勞作,與小孩們嬉戲。當地許多學子慕東坡盛名前來求學,東坡親自編寫教材教授,培養出海南有史以來第一個舉人姜唐佐。東坡積極提倡民族平等,並倡導農業生產。故東坡長久以來受到黎漢百姓愛戴,自己也在精神上達到了更高層次的超脫。
“白頭穿林要藤帽,赤腳渡水須花縵。不愁故人驚絕倒,但使俚俗相恬安”。蘇東坡真正融入了當地。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7歲隨父、叔來到中國,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元朝任職達17年,常奉命巡視全國各地,有著無數精彩的旅行記述。在中國行遍千山萬水的馬可·波羅,漸生思鄉之情,數次向忽必烈請求回國,都被婉拒。終於,在1291年,忽必烈命馬可·波羅護送闊闊真公主出嫁海外,並給羅馬教皇、法蘭西、英吉利等國國王帶去問候信,表達元對各國的友好之意,馬可·波羅才有了回鄉的契機。
馬可·波羅一行從杭州南下福建,準備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出海。沿途他親見福建糧食富足、物產豐富,盛產西方所需香料,同時工商業發達,絲綢、瓷器早已遠銷海外,為他日後撰寫影響世界的遊記提供了寶貴素材。特別是他在泉州海港對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記載與傳播,與近年來的水下考古重大發現“南海1號”發掘出船殼有3層外板,互為印證,填補了中國古代文獻對此項高超技術的記載空白,也進一步駁斥了馬可·波羅未曾到過中國的論調。
這次馬可·波羅的歸國遠洋航行,一路驚濤駭浪,歷經風險,奮戰兩年多才到達波斯。“除水手外,共有六百人,幾盡死亡,唯八人得免”。損兵折將嚴重,卻不忘使命,馬可·波羅一路對闊闊真公主關照無微不至,令公主非常感激,在臨別時“戀戀不捨、致為流涕”。又過了一年半,馬可·波羅終於回到家鄉威尼斯,靠《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傳播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情況,激發了更多歐洲探險者、旅行家、商人、軍人前往東方,為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還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職業旅行家,徐霞客旅行的見聞在《徐霞客遊記》中不勝枚舉。令人難忘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都不曾停下腳步。崇禎九年(1636),年屆50的徐霞客同江陰迎福寺的靜聞和尚相約踏上遠行西南的旅程,到雲南雞足山拜訪迦葉寺。誰知路經湖南渡湘江時,遇上強盜,幸虧徐霞客經驗豐富,趕跑強盜躲過一劫,而靜聞和尚受了傷,沒能撐到廣西就圓寂了。此時的徐霞客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但是或許受到了刺激,再或許揹負了承諾,他仍帶著靜聞的骨灰,沒有任何資助,默默再上征途。他翻越廣西十萬大山,進入四川越過峨眉,沿著岷江,到達甘孜松潘,渡過金沙江、瀾滄江,經過麗江、西雙版納,終於到達雞足山,了卻了同行者的心願。此後他沒有停下腳步,在西南地區繼續前行,行進半年,翻越崑崙山,進入藏區,又遊歷了幾個月,踏上歸途。直至54歲在家鄉病逝,徐霞客才終於停下旅行的腳步。
這些旅行者克服千難萬險,或遠行而澤被四方,或遠行實現異地的文化體驗,或遠行為了求得真理,更或者,只是為了實現那衝破束縛、自在隨心的人生價值。
踏浪而行,文化探尋
在以便利著稱的現代社會,今人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上,反而開始向古人靠攏,山系生活、圍爐煮茶、人文探訪等慢生活方式的流行便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當然,我們不必像古人那樣做足功課、克服萬難,甚至面臨生離死別的境遇,而是在保持“慢生活”的同時,舒服愜意地開展“慢旅行”。
古人旅行要找足理由,要卜日祖道,要擔囊負笠,如今我們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現代旅行方式中,相較坐車的勞頓、搭乘飛機的枯燥,乘坐遊輪旅行不失為一種兼顧賞景和舒適的出行方式。而如今出海旅行的體驗也與當年鑑真東渡、東坡被貶海南有著雲泥之差。
值此春日出行時節,招商維京遊輪開闢出行新思路,精心打造中國海岸線人文探尋行程,全面解決了出行可能遇到的各種痛點,行程一價全含,無任何隱形消費。
招商維京遊輪將高端舒適的海上探享之旅以及“慢旅行”岸上人文體驗相結合,掀起滿載春光的“海上文遊”新風潮,帶領我們獲得中國海岸線文化的不同體驗。
招商維京遊輪:小而美的海上之家
招商維京遊輪,是2020年由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蛇口聯合榮膺多個權威遊輪獎項的維京遊輪(Viking Cruises, LTD)合資設立,致力於為中國高知客群提供中小型奢華郵輪旅遊產品。成立後,招商維京遊輪購入被業界權威評為全球“最佳中小型郵輪”之一的奢華郵輪“維京太陽號(Viking Sun)”,並將該船註冊為中國籍,更名為“招商伊敦號”,成為中國首艘懸掛五星紅旗的高端郵輪。
招商伊敦號——首艘懸掛中國國旗的中小型豪華遊輪
“招商伊敦號”有別於其他大型郵輪,全船465間客房均有獨立陽臺,以寧靜雅奢的格調進行設計。全覆蓋的WIFI保障客人旅途中使用需求,配備完善的健身及水療設施,同時提供環球美食搭配當地佳餚的饕餮盛宴、富有文化內涵的船上文娛和貼心的禮賓服務,是小而美的“海上之家”、移動的“度假酒店”,這在造船都困難的古代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招商伊敦號”上的餐飲和設施同樣精彩,優秀的廚師團隊、精選的中西食材、7家特色餐廳和800多道美食;以及眾多休閒娛樂設施,包括健身中心、露天運動甲板、北歐水療中心、恆溫泳池、劇場和影院,為“探享家”們帶來超乎想象的驚喜。這樣一艘滿載著豐富內容和內涵的“海上之家”,一定可以滿足你對旅行的所有期待。
船上北歐風情設計的雅奢空間
在路線設計上,招商維京遊輪項目設計之初便以目的地體驗為核心,打造啟迪思維的深度人文之旅,旨在細分領域為客人提供不一樣的旅行體驗。
在招商維京遊輪3月份開啟的“東南海岸文化之旅”(深圳-廈門-舟山-上海)中,滿滿的沿岸人文行程。在廈門,深度探訪惠和石文化園,欣賞生動傳神的石雕像,解鎖“石頭上的繡花”——福建省非遺技藝“惠和影雕”。
福建省非遺技藝“惠和影雕”
在舟山,白天會前往海天佛國普陀山,在“觀音法界”感受世界最大穹頂的佛教建築觀音聖壇帶來的震撼;夜晚來臨,可身臨其境感受“印象普陀”帶來的奇妙體驗。
舟山觀音法界壯闊海天佛國
如果“探享家”們期待更有深度的岸上體驗,還可以參加招商維京遊輪精心設計的升級付費遊覽項目。於廈門可前往華安土樓,一窺被譽為“南方壁畫博物館”的二宜樓;抑或開啟閩南花磚文化之旅,親手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花磚。於舟山私享普陀山禪院靜心之旅;或是做一日舟山海邊漁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沒有岸上行程安排的航海日,“探享家”們可以用一餐豐富的中西自助早餐喚醒一天的活力;上午時光可以在探享家酒廊,來一杯香濃的咖啡,透過雅緻的落地窗欣賞波瀾壯闊的海洋;下午茶時間,帶上一本喜歡的書,在冬季花園細細品味融合了中國風味的“英式”茶點;入夜時分,星空劇場的表演也不容錯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當夜晚歸於平靜,移步船上甲板,賓客們是否如李白一般,面對著明月從海上升起,遙想這明月又曾照耀過哪位仰慕的詩人。
圍繞中國海岸人文之旅,招商維京遊輪設計多條航線,為“探享家”們省去了提前規劃、匆匆趕路、飲食起居被打亂的煩惱,還能滿足深度探訪人文秘境的需要,實在是說走就走的愜意之選。未來招商維京遊輪還將開闢更多從上海出發的國內航線,以及在相關政策和運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推出探遊境外目的地的人文航線,打造更多樣化、更高質量的遊輪旅行體驗。
那年蘇東坡乘舟返回大陸,夜晚三更船行大海,雨住風停,海浪平靜,烏雲散卻,獨留缺月掛空,湛藍的天空和月亮映照在寬闊的海面上,東坡沒有睡意,突然感到一身輕鬆,覺得自己的一生也像這天空和大海一樣乾淨澄澈,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詩句。今人得益於時代的進步,如能在“招商伊敦號”上來次“不虛此行”的海岸人文之旅,也將是人生一段美好奇絕的經歷。
更多信息請撥打諮詢熱線400-0527-976
參考資料:
江紹元《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6(02);
劉小方《古代旅行大觀》,《百科知識》,2017(11);
古禾《古人的旅行裝備》,《月讀》,2017(08);
艾江濤《粵西,穿行於山水溶洞》,《三聯生活週刊》2021年第50期;
張君民著《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生平遊記》,大有書局,北京,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