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在哪?單槍匹馬去考察,才知什麼叫雄關

潼關在哪?單槍匹馬去考察,才知什麼叫雄關

本科畢業後筆者有意願去看世界,特別想去看關中四塞,但總是俗事繁多或資金不足,一直沒機會去。本科畢業10年後,終於有機會過來看看(就像人民幣上的6個景點,各去一趟真的不難,可是我至今沒有收齊)

戰國時,秦國四塞為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南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東漢末年函谷關廢棄,修了潼關。

本次去潼關,來到渭河注入黃河的山陝交界處,先到山西永濟,經鸛雀樓,到風陵渡,過黃河抵達潼關。

鸛雀樓是在公元6世紀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修建,13世紀元滅金時被戰火完全焚燬。現在的鸛雀樓,是在1990年代重建,2002年開始向遊客開放的。新樓披繡闥、俯雕甍,也是相當漂亮的。

圖-從黃河灘方向看鸛雀樓

爬上第6層,看見那寧靜寬闊奔向大海的黃河,也感受到了什麼是“窮盡千里目”。

夜宿普救寺山下,第二天早上筆者花100元叫出租車,向南開往潼關。筆者請司機停在風陵渡橋頭,然後自己徒步過橋,橋上風力很大,過橋往西3.5公里即可到達潼關古城。

 圖-步行風陵渡大橋上看黃河

圖-風陵渡橋頭(靠陝西這邊的)山陝界碑

往潼關古城的路上,路過渭河口,和其他遊客一起拼快艇,花40元到寬闊的河口游上一圈,看到了“黃渭分明”,渭河的青水不斷注入,還沒來得及和黃河的黃水混合,就形成了這一景觀。

圖-快艇上看見的黃渭分明

緊接著就去潼關古城了,古城在山上,上山前當然吃了個聞名遐邇的老潼關肉夾饃。城樓和鸛雀樓一樣,也是新修的。我們來到這種天下名關,其實並不是主要看建築,更重要的是體會它的地形,親身感受一下關中四塞面向中原的這一塞,為何修建在了這裡。

潼關北臨黃河、渭河、洛河交匯之處,南依秦嶺,東西百餘里山巒重疊,谷深崖絕,“車不容方軌,馬不得並騎”。潼關雄踞陝西、山西、河南三省,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是關中的東大門,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古稱桃林,春秋戰國是晉、魏、秦的的戰略要地。

196年(東漢建安元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東邊的函谷關。

沿渭水、黃河南側通往河洛地區的道路,稱為“潼關路”,是連通長安和中原少有的孔道。“潼關路”南邊是秦嶺,一邊是黃河天塹。山河之間這條狹窄孔道,“車不得雙軌,馬不能並列”,潼關古城正守在通道上,號稱“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211年(東漢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在此交兵,曹操以沙築牆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

圖-潼關古城上俯視的風陵渡鐵路橋,公路為連霍高速

東漢以後,“潼關路”這狹窄的通道上,大小的戰事達三十多次,與秦嶺和黃河一道,見證中國歷史的拐點。

756年夏,安祿山起兵,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唐玄宗聽信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兵敗。潼關陷,長安亂。唐玄宗倉皇西逃入蜀,中國歷史從頂點滑落低谷。

潼關古城所在的山頭往西挨著一座和它差不多高的小山,爬了上去,果然不虛此行。

圖-連霍高速和隴海鐵路包裹了潼關古城

在棧道上看見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包住了潼關城樓,可見現代化的技術,也繞不過古人的千年要塞。

爬到山頂的觀景臺,再次看到了渭河與黃河的交匯。

5年前我爬華山,得幸那天空氣清新,在華山頂峰望見渭河口與山陝交界(渭河口距華山直線約20公里)。當時就感嘆這是肉眼的遙感,把地圖上的概念變成了眼見為實。

作者:水瓶江。中南大學 應用化學(本科);蘭州大學 自然地理學(碩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第四紀地質學 人類世人地關係(博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