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辨義本草二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清代辨義本草二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辨義本草興起於清代前期,以辨析藥理為主要內容,以切於臨床實用為宗旨。本書由《藥品辨義》與《藥義明辨》組成,它們作為辨義本草的代表,以藥物辨義為特色,見解精到,學術價值較高。

《藥品辨義》分為上、中、下3卷,由清代尤乘對明末賈所學《藥品化義》增輯考辨而成。書中記載225則藥物條目,將藥物分為14類,旨在辨析藥物之理,而使人知其所本,不為方書所囿而能獨立配伍組方。

《藥義明辨》共18卷,由清代蘇廷琬摘錄明末清初劉若金《本草述》大要,並融入自己獨到見解而成。書中收錄300則藥物條目,重在探討藥物之理,並使之易於理解,便於臨證參考。其中對《本草綱目》的批駁有20餘處,大都切中藥性醫理。

以上二書,均以探討藥物生效之理、臨床用藥之理為主,收藥精而少,論說簡而明,屬臨床實用簡要藥書,對以《本草綱目》為代表的前代本草既有繼承亦有發展。

《清代辨義本草二種》入選2022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本書校注者,嘗試運用文獻溯源的方法,對書中400餘處引文進行文獻溯源,旨在釐清引文的由來,體會著者的用心,發現文獻的問題,利用蛛絲馬跡,因枝振葉,沿波討源,從而還原文獻本真。

閱讀本書,可知西瓜傳入中國的時代——五代時期:

西瓜[1]

主解暑,為消渴除煩之品。按:西瓜不見於《本草》。《草木子》[2]謂自元太祖徵西域始得之,然胡嶠《陷虜[3]記》言嶠徵回紇,得此種,如中國冬瓜,其味甘,則五代時已有之矣。又《松漠紀聞》雲[4]:劉楨賦曰“藍皮密理,素肌丹瓤”[5],陸機曰“攄文抱綠,披素懷丹”[6],張載曰“玄表丹衷,呈素含紅”[7],非西瓜無以當之,此三子皆晉人也,則五代時始有,亦謬耳。主治消渴煩,解暑熱,療喉痺,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瘡。有天生白虎湯之號,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專解暑熱最勝,然亦不宜多食。真西山[8]《衛生歌》雲:“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來成瘧痢。”[9]又李鵬飛[10]《延壽書》雲:“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遇商助教療之乃愈。”[11]此皆食瓜之害也,故錄此以為鑑戒。又洪忠宣《松漠紀聞》言:一人苦目痛,或令以西瓜切片暴幹,日日服之遂愈[12]。瓜性寒,暴之尤寒,由其性冷降火故也。嵇含[13]賦雲:“瓜曝則寒,油煎則冷。”[14]物性之異如此。(《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15]故中暑宜溫散,中熱宜清涼。)

[1]西瓜:《藥品化義》未列此藥,系尤乘增補。“按西瓜不見於《本草》”至“亦謬耳”,語本明代王肯堂《鬱岡齋筆麈》卷二“西瓜”條;“主治消渴煩”至“由其性冷降火故也”,語本《本草綱目》卷三十三“西瓜”條;“嵇含賦雲”至“物性之異如此”,語本汪昂《本草備要》下卷之二“西瓜”條。尤乘《藥品辨義》火藥類亦有“西瓜”條,可參讀。

[2]《草木子》:明代筆記,明初葉子奇撰。《草木子》卷之四下《雜俎篇》記載:“西瓜,元世祖徵西域,中國始有種。”

[3]虜:原作“廬”,誤。王肯堂《鬱岡齋筆麈》卷二“西瓜”條作“盧”,亦誤。今據宋代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改。

[4]又《松漠紀聞》雲:其後脫漏“洪皓使虜攜以歸。何哉?”見王肯堂《鬱岡齋筆麈》卷二“西瓜”條。所謂“劉楨賦曰”等語,《松漠紀聞》未載。

[5]藍皮密理,素肌丹瓤:語出劉楨《瓜賦》,見明代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三十一《劉楨集》。

[6]攄文抱綠,披素懷丹:語本陸機《瓜賦》:“或攄文而抱綠,或披素而懷丹。”見明代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四十八《陸機集》。

[7]玄表丹衷,呈素含紅:語本張載《瓜賦》:“玄表丹裡,呈素含紅”,見清代嚴可均《全晉文》卷八十五。

[8]真西山:南宋真德秀,人稱為西山先生,著有《真西山先生衛生歌》等。

[9]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來成瘧痢:語本真德秀《真西山先生衛生歌》:“瓜茄生菜不宜食,豈獨秋來多瘧痢。”見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一《清修妙論箋•上卷》。

[10]李鵬飛:原作李廷飛,誤。元代醫家,自號澄心老人,撰有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

[11]“《延壽書》雲”所述,語本元代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卷三《果實》。陳逢原食西瓜療疾一事,南宋醫家王璆《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一“養腎散”條已有記載。

[12]“《松漠紀聞》言”所述,語本南宋洪皓(諡忠宣)《松漠紀聞》:“西瓜……鄱陽有久苦目疾者,曝幹服之而愈。”

[13]嵇含:原作“稽聖”,據汪昂《本草備要》改。嵇含著有《南方草木狀》。

[14]瓜曝則寒,油煎則冷:語出嵇含《瓜賦》。《瓜賦》已佚,部分佚文見嚴可均《全晉文》卷六十五。此八字佚文,《全晉文》未載,語見汪昂《本草備要》下卷之二“西瓜”條。

[15]“《經》曰”所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清代辨義本草二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周雲逸。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