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清•吳謙等《醫宗金鑑》
我剛剛從醫的時候,就聽民間的一個老師說過這樣一個傳說:在雍正年間有一位姓方的道人,知道他的人都說他有100多歲了,但是身體依然健壯無比,身高七尺有餘,挺拔健壯,力大無窮,說話的聲音像洪鐘一樣響亮。
當時的人們都想盡各種辦法來打探方道人長壽保健的秘訣,方道人說:“其實,我的養生方法高妙之處在於治病不用藥物,而是深刻體察《易經》的道理,合乎自然規律,再加上練習保健功法。經常練習這些方法,長壽那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這位方道人就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家方開,他長期練習的功夫正是中醫界很著名的揉腹保健法。因為此法效果神奇,有如神仙之手使人長壽,人們將之稱作“仙人揉腹法”。(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方開將其歸納整理,定名為“延年九轉法”,由葉志銑收錄在其著作《頤身集》中,後來清代的潘霨在其養生著作《內功圖說》中也收錄了這種方法,起名為 “祛病延年法”,揉腹方法以不同的名稱流傳至今。
我在自己的從醫經歷中也深刻感受到揉腹保健法的妙處,自己也在堅持練習。長期下來,內臟元氣匯聚,全身氣血運行通暢,神清氣爽。
腹部對於我們人體來說非常重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五臟六腑等臟器都在此,練習揉腹保健法,可以使內臟得到運動,從而補氣養精,增強身體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治療肺結核、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炎、便秘等疾病,同時對於女子痛經、月經不調等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我一直認為養生保健要抓緊每一刻進行,而中醫的功法大都如此,幾招幾式,便使人神清氣爽。揉腹保健法的妙處也正在於其簡單且神效,而且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工夫和精力。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這個神奇的功法。此功法一共有八式,我們在練習此功法之前要解開衣褲平躺在床上,直接按揉皮膚比隔著衣物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在保暖的前提下,脫衣松褲,正身仰臥在床上,最好能夠枕在矮枕上,全身放鬆,凝神靜慮,調勻呼吸,舌抵上顎,意守丹田。
兩手緩緩上提,在胸前兩手中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對接並按在心窩部位(即胸骨下緣下柔軟的部位,俗稱心口窩),由右→上→左→下按順時針方向做圓周運動,按摩21次。(如上圖)
兩手中三指對接,由心窩順摩而下,即一邊順時針轉動按摩一邊往下移,移至臍下恥骨聯合處(即小腹下部毛際處),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一邊按摩(左逆時針右順時針)一邊向上走,回到心窩處,兩手交接而止。循環做21次。(如上圖)
兩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窩腹中線部位推下,直推至恥骨聯合處,共21次。(如下圖)
以右手手掌由右→上→左→下按順時針方向圍繞肚臍摩腹21次。(如下圖)
以左手手掌由左→上→右→下按逆時針方向圍繞肚臍摩腹21次。(與上圖反向)
左手做叉腰狀,置左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託後,輕輕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後以此為起點,直推至左側腹股溝(俗稱大腿根)處,連續推按21次。(如下圖)
右手做叉腰狀,置右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託後,輕輕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右乳下方部位,然後以此為起點,(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直推至右側腹股溝(俗稱大腿根)處,連續推按21次。(與上圖反向)
改為盤坐勢,兩手拇指在裡,四指收攏,握捏成拳(道家稱為“握固”),分別輕按兩膝上,全身放鬆,足趾微向下屈。上身微往下俯,進行緩緩搖動。先自左→前→右→後按順時針方向搖轉21次;然後自右→前→左→後做逆時針方向搖轉21次。
搖轉的幅度越大越好,如向左搖轉時,應將胸肩搖出左膝;向前搖轉時,宜將上身搖伏膝上;向右搖轉時,應將胸肩搖出右膝;向後搖轉時,上身宜儘量往後倒。搖轉以能達到自己的極限為好,不可操之過急,急速用力。根據我以往練功的經驗,一般認真做到第3~7遍時會感到腹部溫暖,這是內氣匯聚的表現。堅持揉腹,動作熟練後,慢慢地每次都會出現胃腸蠕動的感覺。
大家注意,在初次練習此功法的時候以早晚各做一次為最好,每次大約30分鐘。早起半小時堅持揉腹,做的時候動作輕鬆、柔緩,不用拙力,保持呼吸勻暢。這樣堅持鍛鍊,身體就能逐漸強壯了。
記得有一次,我教一位患者這個功法,在做到第7次的時候,他聽到了我肚子裡“汩汩”的聲音,以為我的做法出了什麼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這正是內氣匯聚後氣血運行通暢的表現。仙人揉腹法除了保健作用之外,也有很好的治病效果。
在現在社會,有一種病特別常見,那就是糖尿病。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患者,40多歲,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屬於社會中堅力量。他的工作性質導致了他的飲食非常沒有規律,要麼加班的時候餓得飢腸轆轆,要麼就是應酬的時候胡吃海塞。工作壓力又大,睡眠還不充足,疲勞的身體得不到緩解,一不小心就患上了糖尿病。
我告訴他,除了飲食上控制之外,再堅持練習揉腹保健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很重視我的話,回去後每天堅持練習。早上6:30就起床揉腹,到7點吃過早飯去上班。晚上回家後也是早早上床練習揉腹。家裡人驚訝於他作息時間的變化,但更驚訝的是他的血糖指數的變化。堅持練習揉腹半年後,再去醫院檢查,他的尿糖指數下降了2個加號,即使是未擺脫降糖藥物,但也能維持血糖穩定了。
他再次來診所的時候,我發現他的氣色明顯好轉。他則是一連聲地道謝:“謝謝您,謝謝您,您的這個方法實在是太神奇了。”其實這並不是我的方法神奇,我也不過是借花獻佛,將古人的智慧告訴更多人而已。
有人可能很奇怪,為什麼揉腹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這也不奇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肝、脾、胃、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器都在這裡“安家”,腹部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腹部有多條經脈經過,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等經脈都在這裡交相匯聚。揉腹的時候,不僅將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腹一直沉到丹田,將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腎連成一片,其中暗含“以後天(脾胃)補先天(腎),以後天助先天”的醫理。所以堅持揉腹法,既可以調理脾胃,通和氣血,還可以培補元氣。
“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認為糖尿病(古稱“消渴病”)的根本原因是中焦脾胃被飲食和勞倦傷害所致。我們看看時下的糖尿患者群,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上下,在家庭和社會上都是中堅力量,壓力非常大,睡眠不足,飲食極不規律,飢飽無度,生命能量一直處於透支狀態,這些都會導致“元氣不足、陰火上升”,導致消渴的產生。
“飢飽勞役,損傷脾胃,百病叢生”,李東垣認為治療就要從脾胃入手,只要將脾胃調理好了,氣血運行通暢,內臟的功能恢復了,胰島的功能復原,糖尿病自然也就改善了。仙人揉腹,正是以按摩腹部為主,通過外在的自我按摩,使身體內中焦的氣匯聚運行,恢復中焦脾胃功能,幫助恢復胰島功能,改善了糖尿病的病因。
從西醫的角度來說,揉腹也是有多重好處的,揉腹可增強胃腸蠕動,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洩,防止和消除便秘,對於胃以及大小腸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而且大家都知道,腹部是很容易囤積脂肪的,揉腹的時候,大量的血液進入腹腔,無形中消耗大量的能量,能夠促進腹部脂肪的自行收縮和消減,是行之有效的“減肥法寶”。
不僅如此,揉腹對於現在用腦過度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醒腦劑。怎麼講呢?一方面,揉腹可以促進產生“內啡肽”類物質,這種物質有振奮精神的作用,能夠迅速緩解大腦疲勞,使人產生愉悅、清爽的感覺,非常有助於腦力勞動者消除疲勞;另一方面,揉腹能夠幫助腹腦的甦醒,開發人的第二大腦。
可能有人還不知道腹腦是怎麼回事?這是醫學新的發現,腹腦也稱“第二大腦”。1996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的主任邁克•D•格爾森提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大腦,其中一個就位於人的肚子裡面,稱之為“腹腦”,腹腦也是神經系統,結構與大腦完全相同,也具有思維和記憶的能力。只不過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越發強大,而腹腦的功能則逐漸弱化了。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將腹腦的功能開發出來,就相當於人擁有了兩個大腦,各方面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科學研究早就發現,太極拳對於緩解神經緊張有很好的作用, 有人稱之為“神經體操”,關鍵就在於它能夠讓人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人體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內啡呔”,也就是腦內嗎啡,能夠使大腦的腦電波起伏,相當於給大腦按摩,讓大腦真正地得到休息。
而仙人揉腹,也要求全身放鬆,達到“松靜自然”的狀態,不僅能刺激腹腦,對大腦也能起到一種反饋功能,使大腦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感覺到,很多人在肚子餓的情況下更容易發脾氣,一旦吃飽了就好了。而且腸胃部位的不適也常常導致神經衰弱、記憶減退並影響睡眠,這種因果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彭鑫談內壯健康法》,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