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到炸裂,這才是國產表真正的底氣!

先來個靈魂拷問,你會買國產表嗎?

也許你會說,我也想支持一下國產表,但國產表的設計沒什麼原創的東西,技術含量也一般,質感也就那樣,實在下不了手。

這話有錯嗎?好像也沒有。

因為很多國產表確實就是這個樣子。但好在不是所有的國產表都這幅德性,至少貝倫斯(Behrens)不是。

貝倫斯全新發布的驚鴻之芴

貝倫斯新發布的一塊表,徹底顛覆了我對國產表的認知。

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其實這表的視頻前幾天就看到了,但貝倫斯官方和我說要保密,所以硬是憋到現在。

具體是什麼表,下文會寫。

先和大家聊聊貝倫斯這個牌子。

因為有些人並不怎麼了解貝倫斯,甚至一看名字還以為是外國貨。這樣的誤會,不是一次兩次了。

瑞士表友給貝倫斯林總起了個很有意思的外號“sci-fi commando”

貝倫斯其實是一個純正的國產品牌。

2012年,福建的理工男林秉強跑到深圳龍崗,創立了貝倫斯。

叫貝倫斯這個名字,是為了致敬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德國現代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工業產品設計的先驅。

在成立的前幾年,貝倫斯幾乎沒有拿出過什麼像樣的產品,但不要覺得這個時候它啥事都沒幹。

貝倫斯在下一盤“大棋”,抓緊每分每秒打磨自己的生產供應鏈。這種戰略佈局意識,比沒有周密籌劃,盲目往前衝重要得多。

貝倫斯真正從幕後走向臺前,是在2020年。而且,它屬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轉子(左)和無極(右)

這一年,貝倫斯推出轉子(Rotary)和無極(Apolar)兩款腕錶,並送這兩塊表去參加“鐘錶界奧斯卡”——GPHG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

誰都沒想到,貝倫斯這匹“黑馬”,不但是當年唯一入圍的中國品牌,而且還是兩款表同時入圍。

轉子獲得“挑戰獎”提名,無極獲得“日曆與天文學獎”提名。

計劃一號

2021年,貝倫斯推出了能夠同時顯示地球和火星時間的“計劃一號”,

它還作為國產優秀腕錶品牌的代表,受到中央電視臺的肯定。

說是國貨之光,毫不誇張。

如果說,某些“國貨之光”,是往自己臉上貼金,那麼貝倫斯這樣的國貨之光,是通過強大的產品力,GPHG取得的成績,以及央視報道這些實打實的東西來體現的。

而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沒想到的是,貝倫斯這樣一箇中國品牌,在國外很“吃香”,粉絲不少,甚至還引起了一些國外品牌的關注。

拿當紅的瑞士腕錶改裝品牌“Label Noir”黑標來說,這個牌子的技術很牛,曾給勞力士裝上了陀飛輪!

當時它主動找到貝倫斯,表達了聯名合作的想法。

要知道,黑標以前可從來沒和中國品牌合作過。貝倫斯算“第一個吃螃蟹”,它和黑標共同推出“黑之月”限量改裝腕錶。

“黑之月”限量改裝腕錶

去年6月,貝倫斯又與“小丑表之父”,俄羅斯獨立製表大師切金合作,推出聯名款小丑腕錶,把品牌知名度推向了又一個高峰。

這款貝倫斯和切金合作的小丑,叫好又叫座,甚至還發生了“溢價”現象。

貝倫斯和切金的聯名款小丑

我的表友群裡也有好幾位下單了。

讓我很欣賞的是,貝倫斯一直在死磕技術,沒有那種“吃老本”思維。在推出聯名款小丑後僅兩個月,貝倫斯就發佈了近地點腕錶。

近地點採用自主研發的紅寶石軸承微型鏈系統,在國產表裡,這是跨時代的突破。

近地點

同時,它擁有更加精確模擬“地球-月球”天體運動關係的複雜模塊,而且有別於一般傳統月相功能的平面月相,近地點的月球和地球都是立體的,彷彿手腕上戴了“兩個星球”。

今年3月,迎來了所有愛表人士都在翹首期盼的表展WW。這也是巴塞爾表展“涼涼”之後,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表展。

因為一些原因,許多中國媒體人已經三年沒出國了。時隔三年,我再次來瑞士參加WW,還是挺感慨的。

而同在日內瓦,這段時間還有另一個表展Time To Watches。貝倫斯參加的就是這個。

感受一下震撼的貝倫斯新表驚鴻之芴

這次貝倫斯發佈的新款,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如果我們回顧貝倫斯這幾年的發展,從2020年到2022年底,貝倫斯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擅長打造複雜模塊,用各種你想不到的方式來展示時間。

有人可能會覺得複雜模塊花裡胡哨,但做什麼表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牌子都有自己的玩法。

而且大家應該看到,瑞士獨立製表品牌Urwerk,MB & F都有類似的產品,價格還遠遠超過貝倫斯。

對於會做複雜模塊的品牌來說,做個基礎的兩針或三針款真“不叫個事兒”,但反過來卻很難說。

這就好比,會做四則運算的人未必能拿奧數冠軍,但能拿奧數冠軍的人,做四則運算簡直小菜一碟。只是看他願不願意做而已。

但即使做基礎款,貝倫斯也下了大功夫,在我看來,絕對屬於“降維打擊”某些品牌。

腕錶採用手動上鍊機芯,正面能看到機芯結構

貝倫斯2023年的新款,就是一枚功能簡單的兩針表,採用手動上鍊機芯,動力儲存38-40小時。

它的名字“中國味”十足,叫驚鴻之芴。

看到這個名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龍筆下的那個驚鴻仙子。而從顏值來說,驚鴻之芴確實也很驚豔,還真有點驚鴻仙子的味道。

腕錶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鈦合金版,售價39,800元,一個是SPSCF碳纖維版,售價59,800元。

看到這個價格,也許你第一個念頭是:兩針表賣這麼貴,還不是K金的,貝倫斯瘋了嗎?

先別急,聽我慢慢說。

首先,這枚表的錶殼是曲面的,搭載了全新的專屬自產機芯,而且機芯也是曲面的。

曲面錶殼加曲面機芯,製作難度怎麼樣,懂得都懂。即使放到瑞士鐘錶界,也很少見。

而自產機芯,更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技術活兒。在國內,除了個別大牌之外,有幾個國產品牌敢拍胸脯說自家腕錶的機芯也是自己做的?

上手體驗驚鴻之芴

光是這些,如果出現在一些瑞士品牌身上,估計就已經不止這個價了。但這還遠遠不是驚鴻之芴的全部。

在顯示時間的方式上,驚鴻之芴保持了貝倫斯“不走尋常路”的特點,它用雙逆跳的方式來顯示小時和分鐘。

腕錶正面做了鏤空,精密的機械結構一覽無遺。左下側和右下側分別用兩根逆跳指針來指示小時和分鐘。左上方則是動力儲存顯示。

一塊表,即使顏值再高,技術再強,如果很厚重,那麼戴著肯定不舒服。

直觀地感受一下驚鴻之芴的厚度

說到厚度,驚鴻之芴只有5.2毫米。請注意,這可是整表的厚度。而有些機芯的厚度就超過5.2毫米,比如ETA7750。

通常來說,基礎款機械錶的厚度低於10毫米就已經算比較薄。而貝倫斯愣是再薄了近一倍。這也是目前最薄的國產機械錶。

這麼來看,驚鴻之芴賣這麼貴,還挺值的吧?

但請注意,前面這些都還只是開胃菜,真正的主菜最後上。

如果不算錶帶和表扣,碳纖維版的重量只有不到11克,裝配錶帶和表扣後也只有不到16克(鈦合金版本不含錶帶和表扣的重量為20克左右,也很輕)。

這個重量是什麼概念?

用A4紙來舉個例子,一張普通的A4紙,重量大概4.3659克。驚鴻之芴碳纖維版的重量還不到4張A4紙!

所以,在佩戴舒適度方面,驚鴻之芴達到了“逆天”級別。

法國獨立製表師Remontet推出的超輕腕錶

在我印象裡,之前腕錶最輕的世界記錄是由法國獨立製表師Remontet在2019年創造的。他做的那款腕錶總重16.9克,輕是很輕了,但使用起來不太方便,顏值似乎也有點勉強。

而為了更好地讓老外理解驚鴻之芴,這塊表兩個版本的英文名,碳纖維款就叫11G,鈦合金款叫20G。

貝倫斯創始人林秉強、著名國外鐘錶博主Nico大表哥,俄羅斯獨立製表大師切金和巴博斯老總康斯坦丁(從左至右)

基本上來現場看到驚鴻之芴的外國鐘錶媒體人和表友,都被它的顏值、厚度和重量徹底震撼了,紛紛表示要預定。

說真的,作為中國人,看到中國品牌在設計和技術方面有這樣的底氣,我在旁邊內心覺得很自豪。

我問貝倫斯,為什麼要去挑戰超輕呢?

他們的員工風輕雲淡地回答我:

因為我們能。

聽說點“在看”的人,運氣都在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