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感染後,除了引起發熱、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也有很多人出現皮膚不適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後皮損的發生率為4%-20.4%。新冠病毒引起皮膚損害的機制尚不清楚,有認為是病毒感染後“細胞因子風暴”引起,也有推測與病毒直接影響皮膚血管、汗腺上皮細胞以及毛囊基底層有關。對於本身就有蕁麻疹、過敏等原發皮膚病史的患者,新冠感染後也可出現加重、復發的情況。
今天,我們邀請固生堂的袁光輝醫生,介紹一下新冠相關的皮膚改變問題以及中醫藥可以採取什麼方法治療。
下面我們來看看最常見的幾種:麻疹樣皮疹、凍瘡樣肢端病變、蕁麻疹、水皰狀皮疹、網狀青斑紫癜等。
麻疹樣皮疹是新冠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皮疹之一,在各個年齡段均可出現,臨床多表現為軀幹和四肢的瀰漫性紅色斑丘疹,並伴有明顯瘙癢。頭部和四肢遠端相對少見。

麻疹樣皮疹一般病程在一週左右,部分患者可自愈。一般可對皮損不特殊處理,如有瘙癢明顯,可以進行中藥治療,或局部外用西藥治療。
肢端表面凍瘡樣病變又稱“COVID趾”,此類皮損常表現為肢端暗紫紅斑,紫紅色或紫癜性斑疹,有時伴有痛癢、水腫及灼熱感,就像凍瘡一樣。但此類皮損又常常與受凍、低溫無關,部分患者可有水皰大皰的形成。皮損常見於腳趾背、足部和腳底的外側。這主要與新冠引起的血管病變相關。

一般來說凍瘡樣皮損是自限性的,經過2-8周可緩解。治療方面患者避免注意保暖、適當增強運動、避免凍傷加重病情。
蕁麻疹也是新冠陽性患者比較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佔新冠相關皮膚症狀的4 – 19%。多影響軀幹,表現為全身大小不一的瘙癢性紅斑、風團,24小時內可消退,不留痕跡,此消彼長,伴或不伴發熱,持續時間約1周。此外,因新冠患者多有發熱,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在發熱後全身皮疹突然加重,可發展為急性蕁麻疹。

這一類型皮損一般持續大約1周。如果瘙癢明顯,可以口服抗組胺藥,但一定要足量、足療程規律用藥。局部可以外塗爐甘石洗劑緩解;若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喉頭水腫、腹痛等症狀,需要立即前往醫院處理,防止因喉嚨水腫引發窒息等。如果新冠恢復之後,慢性蕁麻疹又持續發作,那麼可以口服中藥調理控制。
該類皮損主要繼發於新冠的水皰或水痘樣病變,這些病變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分佈於軀幹的小而分散的單形小泡,伴輕度或無瘙癢、疼痛或燒灼感,也可無自覺症狀。大多數患者以水皰為主要表現,小丘疹、水皰和膿皰在新型冠狀病毒症狀發生後3天左右出現。在兒童和成人中均有發生,患病率在11%至18%。

一般情況下,這種皮損具有自限性,它們通常發生在全身症狀出現後3天,並在8左右消退消失,無疤痕。出現症狀期間注意皮膚護理,治療以局部抗病毒、收斂、乾燥和防止繼發感染為主。
藥疹又稱藥物性皮炎,是新冠治療過程中甚至“陽康”後較為常見的一類皮膚疾病,主要發病原因是機體對藥物的過敏反應,大多是由於隨意用藥或組合多種用藥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全身廣泛分佈紅斑或伴有口腔、外陰粘膜糜爛,眼瞼口唇腫脹等,患者往往伴有劇烈瘙癢。常見的過敏藥物有:抗菌藥(青黴素、磺胺類、頭孢類)、非甾體類抗炎藥(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鎮靜催眠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卡馬西平)、血清製劑及疫苗等。

治療上應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藥物,多休息、多喝水,便於藥物排出;可以口服抗組胺藥物以及外用激素藥膏;如果皮疹嚴重,或出現胸悶、呼吸困難、腹痛等嚴重症狀,則需及時就醫。
新冠感染後,部分人因為免疫力下降,皮膚上出現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單純皰疹主要發生於口唇、頰面部、鼻孔等黏膜皮膚交接處的簇集性水皰,表面有燒灼感;帶狀皰疹通常以單側簇集分佈紅斑、水皰為特徵,神經疼痛尤為明顯,多為針刺樣神經痛。

一般來說7-10天可以自愈。要注意充分休息和加強營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使用抗病毒、營養神經和止痛等藥物以減輕疼痛、縮短病程,預防和減輕後遺神經痛等併發症。如出現劇烈疼痛、或伴有發熱、皮損加重迅速等建議及時就醫。
常影響到很多年輕女性,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致使長時間皮溫過高,表現為軀幹及四肢近端橢圓形鱗屑型紅斑,皮損長軸與皮紋平行,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膚乾燥脫屑、灼燒感、瘙癢刺痛等。在發病前,可先有單個的“先驅斑”出現,俗稱“母斑”,隨著“母斑”慢慢消退,可出現較多的“子斑”,病程長者可持續至3-5個月。
中醫藥對於皮膚疾患的治療,方法很多。中醫藥辨證論治,一人一方,從個體的身體狀態抓住主要病理病機進行糾偏,多法合用治療,療效見優。
然而,值得重視的是,很多老百姓當發現身上皮疹時,就會以偏概全地認為是因為“熱毒”所致,盲目地進行清熱解毒,部分人群不僅無法奏效,反而會延誤了病情治療的黃金期,導致皮膚問題加重、反覆或轉變為慢性。
因此,當遇到皮膚問題時,建議應儘早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以免拖延病情。
在治療方法上,中藥內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中醫會結合具體皮疹發作的時間、患者的皮疹症狀分證施治,如處於皮疹早期的患者,皮疹淡紅稀少,多屬於風熱證,宜疏風除溼、清熱養血;到了中期若膿皰樣斑丘疹,則多屬於溼熱證就需要注重清熱解毒;後期皮疹疏散,皮膚乾燥脫屑,證屬陰虛,就需要滋陰潤燥。
中藥膜外敷: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症狀辨證論治開出中藥處方,將中藥研磨成細末,經消毒防腐處理,用溫水調成糊狀敷於面部,使藥物直接透皮吸收,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活血化淤、消斑美白作用。
艾灸:皮膚疾患病程較長多耗傷正氣,可運用艾灸、溫針灸療法,以灸來溫養元氣,溫通氣血,元氣充盛,氣血行則病自愈。

刮痧:在我們身體上,有一個“治癢穴”,位於上臂伸側近端橈側緣,測曲池與肩髃連線之實測經脈線(縱線),在腋前皺襞畫一橫線、縱橫二線交點。在此穴位上直接刮痧,可以緩解皮膚痕癢。
此外還有針刺療法、刺絡拔罐、穴位埋線、刺血療法、火針療法、耳穴療法等等,總而言之,內服外治,多法並用,一定能夠取得好的療效,幫助患者解困。
預防措施:
1、洗澡水不宜過熱,皮疹局部多塗抹營養霜保溼護膚;
2、 穿寬鬆、柔軟、棉質的衣服,避免衣物摩擦刺激導致症狀加重;
3、 注意飲食清淡,儘量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營養物質,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交流

(長按圖片即可進入醫生的圖文問診頁)
簡介
中醫世家,碩士研究生,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先後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醫科大學。師從四川省名中醫謝萍教授,長期侍診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內科、婦科、兒科多位名老中醫。
擅長
婦科:月經不調,異常出血、婦科炎症,痛經,多囊,子宮肌瘤,不孕,卵巢囊腫,產後調理,更年期調理,腫瘤術後調理,乳腺結節。
內科:感冒,咳嗽,鼻炎,咽炎,肺炎,肺結節,胃炎,腸炎,胃痛,消化性潰瘍,腹瀉,便秘。
兒科:小兒發育不良、厭食、感冒、咳嗽、咽喉炎、發燒、積食等。
外科:痤瘡,溼疹,蕁麻疹,脫髮,關節炎,肩頸腰腿痛。
理療: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耳穴,放血,小兒推拿。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