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育兒】寶寶尿床怎麼辦|彭鑫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

  判斷尿床是否為病症,一般來講是指3歲以上,夜間睡眠的時候小便不能自控,多次發作,這種情況就是小兒遺尿了。3歲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發病比較多。男孩比女孩要多,一般來講醫學的統計為,男孩是女孩的兩倍頻發,另外是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史,有一部分患兒與家族遺傳有關係。

  遺尿病因

 

  中醫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1.腎氣不足:

  中醫所說的腎不是指的西醫的腎臟,不是腎臟,而是包括泌尿生殖系統在內的一整套器質和功能性的一個組合。(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腎臟是屬於水,它是主生殖、主二便,無論是大便不禁還是小便不禁,尤其是腎氣虛寒型的都與腎有關係,因為腎有固攝的能力,把水液收攝住,有一個很好的蒸騰汽化的能力,這就是腎。

  腎氣不足典型的特點是面色比較白,腰痠,甚至是腰怕涼。

 

  食療方:

  山藥芡實益智仁湯。

  山藥30克、芡實10克、益智仁5克,水3碗,煮開之後小火再煮20分鐘,每次喝半碗,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下午6點之前喝。

  適用於腎氣不足中成藥:縮泉丸。

  2 .肺脾氣虛:

  從中醫的眼光看來,肺和腎兩個是相關的,為什麼相關呢?因為金生水,金是肺,腎是水,所以叫金生水,叫做金水相生,一個人肺氣不固,他的通調水液制約的能力會下降,固攝能力也會下降。(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同時脾胃不足,脾一旦寒涼了之後腎也跟著寒涼,這是脾腎陽虛,這兩種情況一出現也很容易引起遺尿。

  表現除了遺尿以外,還同時伴隨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這些症狀,大便也比較稀溏,容易感冒。

  食療方:

  黃芪山藥芡實湯。

  黃芪15克、山藥30克、芡實10克,水3碗,煮開之後20分鐘,每次半碗,晚上6點之前喝。

  適合肺脾氣虛的中成藥是:補中益氣丸。

  3.心腎失交:

  因為心和腎一個是火一個是水,心腎失交心火會比較重,這一類的孩子通常都是白天多動,停不下來、靜不下來,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安寧。

  食療方:

  蓮子芯山藥烏梅粥。

  蓮子芯10克、山藥30克、烏梅10克,冰糖一勺,水3碗,煮開之後煮20分鐘,每次喝半碗。可以連著喝一個月,天天喝。

  外治貼肚臍的方法:

  配方:芡實50克、補骨脂50克、覆盆子30克、五味子30克、山萸肉30克、菟絲子30克、金櫻子30克、丁香30克、肉桂30克,這些買了之後委託藥店碾成細末,一般的藥店都有粉碎裝置。

  粉碎好了,裝在一個塑料袋裡,拿回家把生薑榨汁之後,用生薑汁再和上藥粉,就跟和麵似的和成糊糊了,然後放到肚臍眼上。(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外面用紗布蓋住,再用膠布給它粘上,晚上睡覺之前給貼上,早上醒來之後就揭掉,這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

  1.最好是從小養成自主排尿的一個習慣。

  2.白天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太疲勞。

  3.晚上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的湯水或吃含水多的水果,如西瓜等。

  調護

  1.不要打罵。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這樣,就會用比較粗暴的方法來制止,這種可能短期會有效果,但是長期的話,小孩的心理會受到陰影的影響,有副作用。

  2.及時地進行治療。畢竟遺尿是病程比較長的疾病,治起來會慢一些,可能得調理半個月左右。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及講座邀請方式

↓ ↓ ↓

預約方式:點此處詳細瞭解

Scroll to Top